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历史教材从结构设计到内容表述,通过学习活动把新理念贯穿教材始终,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回归。搞好历史学习活动的教学,方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活用教材,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启发思维,培养技能
教材在编写意图上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促进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组织和开展好历史学习活动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和关键。人教版、华东师大版和川教版等版本教材的学习活动主要以辅栏和主题活动课等形式出现。这些活动的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自悟和质疑的广阔空间。
精心组织教材的历史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究,课堂教学才会涌现出生命活力。如川教版教材小型活动“议一议:原始人类用火有什么意义?”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阅读背景中大胆想象和讨论,学生谈出许多看法,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到训练,探究学习精神得到体现。
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制作家族世系表,绘制新航路开辟航海图,编辑历史板报,这些活动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培养了收集整理史料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在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回眸八年抗战》主题活动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配乐诗朗诵《松花江上》、合唱《游击队之歌》、女生歌舞表演《南泥湾》、小演讲《民族复兴的转折》等活动,采用歌唱、观看、编演等各种手段,调动各种感官,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情感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二、走出课本,挖掘资源,设计活动,在参与中领会教材内容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本仅仅是课程内容中一种主要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历史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必须挖掘与整合教学资源。如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各类文物博物馆、古代文化遗存遗迹、影视资源等,都可为我所用,形式也不拘一格,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参与中对教材内容的领会也是水到渠成。
其一,利用名著或影视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如阅读欣赏名著《三国演义》,将名著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作比较;适时举办电视剧《汉武大帝》《贞观长歌》等影评活动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张骞通西域》一课教学中,笔者将张骞出使西域13年不忘使命又辗转回国的曲折历程进行剪辑,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畅谈心得体会,学生在活生生的场面中,感慨万千,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而且其精神和情感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其二,设置角色,创设情境活动。如丝路寻踪活动,让学生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沿路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乐学善思,并乐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其三,编演历史课本剧,充分开展活动。如在“宋代的社会生活”主题课教学中,根据学到的知识和欣赏《清明上河图》得到的启示,组织编演课本剧,学生以游客身份进行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宋代的社会生活缩影,并从中悟到了与今人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从中得到了提高。
三、引用乡土史料组织活动,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历史,在体验中培养健康的情操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最终落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它强调育人,是认知的人格目标。当我们尝试将身边的乡土史料引入课堂时,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在感知的基础上升华为对历史的情感、对社会的态度和对人生的价值观,爱国的高尚情操也从爱家乡的情感中生根发芽。对于乡土史料的学习,主要开展参观遗址等实践活动。如让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前搜集整理“商南”县名的来历,课堂上由“商”的来历引入,让学生说说商鞅的事迹,讨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习商鞅不因循守旧,大胆废除旧制度的改革家的魄力和精神。又如组织参观历史遗址,“游生龙寨·整理历史传说”活动中,学生整理出《李自成屯兵商洛山》,从中受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启示,知史而鉴行。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应充分把握以活动为主线,通过组织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参与活动中学到乐趣,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活用教材,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启发思维,培养技能
教材在编写意图上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促进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组织和开展好历史学习活动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和关键。人教版、华东师大版和川教版等版本教材的学习活动主要以辅栏和主题活动课等形式出现。这些活动的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自悟和质疑的广阔空间。
精心组织教材的历史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究,课堂教学才会涌现出生命活力。如川教版教材小型活动“议一议:原始人类用火有什么意义?”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阅读背景中大胆想象和讨论,学生谈出许多看法,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到训练,探究学习精神得到体现。
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制作家族世系表,绘制新航路开辟航海图,编辑历史板报,这些活动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培养了收集整理史料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在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回眸八年抗战》主题活动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配乐诗朗诵《松花江上》、合唱《游击队之歌》、女生歌舞表演《南泥湾》、小演讲《民族复兴的转折》等活动,采用歌唱、观看、编演等各种手段,调动各种感官,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情感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二、走出课本,挖掘资源,设计活动,在参与中领会教材内容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本仅仅是课程内容中一种主要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历史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必须挖掘与整合教学资源。如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各类文物博物馆、古代文化遗存遗迹、影视资源等,都可为我所用,形式也不拘一格,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参与中对教材内容的领会也是水到渠成。
其一,利用名著或影视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如阅读欣赏名著《三国演义》,将名著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作比较;适时举办电视剧《汉武大帝》《贞观长歌》等影评活动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张骞通西域》一课教学中,笔者将张骞出使西域13年不忘使命又辗转回国的曲折历程进行剪辑,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畅谈心得体会,学生在活生生的场面中,感慨万千,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而且其精神和情感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其二,设置角色,创设情境活动。如丝路寻踪活动,让学生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沿路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乐学善思,并乐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其三,编演历史课本剧,充分开展活动。如在“宋代的社会生活”主题课教学中,根据学到的知识和欣赏《清明上河图》得到的启示,组织编演课本剧,学生以游客身份进行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宋代的社会生活缩影,并从中悟到了与今人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从中得到了提高。
三、引用乡土史料组织活动,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历史,在体验中培养健康的情操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最终落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它强调育人,是认知的人格目标。当我们尝试将身边的乡土史料引入课堂时,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在感知的基础上升华为对历史的情感、对社会的态度和对人生的价值观,爱国的高尚情操也从爱家乡的情感中生根发芽。对于乡土史料的学习,主要开展参观遗址等实践活动。如让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前搜集整理“商南”县名的来历,课堂上由“商”的来历引入,让学生说说商鞅的事迹,讨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习商鞅不因循守旧,大胆废除旧制度的改革家的魄力和精神。又如组织参观历史遗址,“游生龙寨·整理历史传说”活动中,学生整理出《李自成屯兵商洛山》,从中受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启示,知史而鉴行。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应充分把握以活动为主线,通过组织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参与活动中学到乐趣,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