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八年级数学段考考第19题是作图题,这道题目我在开始前三天在黑板上讲评,并且在黑板上板书,以为这次学生这道题肯定稳捞,结果评卷出来全班只有十个人得满分,令人失望,明明都板书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懂得解,百思不得其解,看来是自己教学上的问题了,自己只顾讲,学生被动听,传统教学没有收获,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单纯传授数学结论,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思维放不开,学生缺乏敢问、敢想、敢做的勇气,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导致了数学上的广种薄收。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就要“放”,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活”。“放”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包括想、看、说、操作、练的自由。教师要大胆地“放”,即放心、放权、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新知。
一、教师放开,学生就有想的自由
想就是自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这时,教师要放开,大胆地让学生尝试自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要让学生充分地想,独立思考,尽量把思路拓开。教师可分层次作适当提示,使学生想象沿着创新的轨道方向发展。为使学生的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加以引导,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教给学生想的方法。
1.诱发想的欲望,明确想的目标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想什么?怎么想?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当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时,教师要提出恰当的问题,专设疑问、障碍将问题埋伏在“疑”中,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系统,使学生在旧知识能否解决问题、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发生认知冲突、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明确想的目标。
2.提供想的依据,明确想的方向
学生面对问题有疑惑,总不能让学生硬想、乱想,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运用生动的直观手段,让学生想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引起学生不随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要联系到哪些己有知识,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
3.留给想的时间,提高想的深度
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在课堂学习中应给学生留有充足时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促使他们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和新途径,达到触类旁通。
二、教师放权,学生就有说的自由
说是想的突破,要说就得去想。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教,学生是绝对的学,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状态,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多说会促进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学生必须认真听,仔细看,耐心揣摩,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好学生说的开展。
1.说的形式
说的形式是多样的。可按同一问题,不同的问题分组;在学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可以就近分组,也可以采取实验课的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选取适宜的形式,保障说的顺利开展。
2.说的中心
思源于疑,教师可把教学任务巧妙地设计成一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充分地讨论。中学生求知欲望强,他们敢想,敢做,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这种心理优势。例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个错例,当学生用概念判断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此时,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议,追究产生错误的原因。大家可自由争论,各抒已见,争得越激烈越好,这样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萌发出创新的灵感,同时要求学生倾听其它同学不同意见,在争论中使问题解决趋向明朗化。更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并给予这种见解以明确的肯定或否定。
3.说的意义
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讨论可以自我解决。对于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概括,以突破难点,促使学生掌握新知。
三、教师放手,学生做的自由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一个新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认识、思维器官,让学生尝试、探讨,使他们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进程,以便掌握知识的方法、实质,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求得超于常规的教学效果。
1.给学生探究的自由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的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决不能包办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课堂上学生通过画、量、剪、拼等实际操作,认真地观察、反复实验、比较猜测、广泛采集信息,独立思考,从而得到感性认识,再互相交流讨论形成知识。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少地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探索。
2.给学生练的自由
传统的教学提倡“精讲多练”,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出错,未练先讲,逢练必评,一切都给学生打好预防针。在学生有“疑惑”之处,以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不足以顺利解决的困难,教师应当“讲深讲透”,但对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教师则应少讲,甚至不讲,应当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和实践。
3.给学生自我否定的自由
学生在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中,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自我否定,否定自己认识的“是”,发现和重新估价自己认识中的“非”,从而不断地深化和更新自己的认识。它是一种不依常规,从多角度思考問题,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方式。
总之,课堂教学要“活”,教师就要充分“放”。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学生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求愉快。
一、教师放开,学生就有想的自由
想就是自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这时,教师要放开,大胆地让学生尝试自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要让学生充分地想,独立思考,尽量把思路拓开。教师可分层次作适当提示,使学生想象沿着创新的轨道方向发展。为使学生的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加以引导,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教给学生想的方法。
1.诱发想的欲望,明确想的目标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想什么?怎么想?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当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时,教师要提出恰当的问题,专设疑问、障碍将问题埋伏在“疑”中,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系统,使学生在旧知识能否解决问题、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发生认知冲突、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明确想的目标。
2.提供想的依据,明确想的方向
学生面对问题有疑惑,总不能让学生硬想、乱想,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运用生动的直观手段,让学生想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引起学生不随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要联系到哪些己有知识,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
3.留给想的时间,提高想的深度
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在课堂学习中应给学生留有充足时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促使他们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和新途径,达到触类旁通。
二、教师放权,学生就有说的自由
说是想的突破,要说就得去想。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教,学生是绝对的学,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状态,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多说会促进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学生必须认真听,仔细看,耐心揣摩,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好学生说的开展。
1.说的形式
说的形式是多样的。可按同一问题,不同的问题分组;在学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可以就近分组,也可以采取实验课的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选取适宜的形式,保障说的顺利开展。
2.说的中心
思源于疑,教师可把教学任务巧妙地设计成一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充分地讨论。中学生求知欲望强,他们敢想,敢做,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这种心理优势。例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个错例,当学生用概念判断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此时,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议,追究产生错误的原因。大家可自由争论,各抒已见,争得越激烈越好,这样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萌发出创新的灵感,同时要求学生倾听其它同学不同意见,在争论中使问题解决趋向明朗化。更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并给予这种见解以明确的肯定或否定。
3.说的意义
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讨论可以自我解决。对于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概括,以突破难点,促使学生掌握新知。
三、教师放手,学生做的自由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一个新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认识、思维器官,让学生尝试、探讨,使他们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进程,以便掌握知识的方法、实质,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求得超于常规的教学效果。
1.给学生探究的自由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的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决不能包办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课堂上学生通过画、量、剪、拼等实际操作,认真地观察、反复实验、比较猜测、广泛采集信息,独立思考,从而得到感性认识,再互相交流讨论形成知识。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少地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探索。
2.给学生练的自由
传统的教学提倡“精讲多练”,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出错,未练先讲,逢练必评,一切都给学生打好预防针。在学生有“疑惑”之处,以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不足以顺利解决的困难,教师应当“讲深讲透”,但对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教师则应少讲,甚至不讲,应当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和实践。
3.给学生自我否定的自由
学生在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中,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自我否定,否定自己认识的“是”,发现和重新估价自己认识中的“非”,从而不断地深化和更新自己的认识。它是一种不依常规,从多角度思考問题,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方式。
总之,课堂教学要“活”,教师就要充分“放”。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学生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求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