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吡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选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给予基础治疗联合营养支持,积极防治并发症,对照组静脉滴注吡拉西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自理能力评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结果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自理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3.43、4.12、5.67、6.89,均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t=2.10、4.21,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t=1.43、2.98、2.32、4.56、1.67、2.11、1.46、1.98,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2.32、1.67、1.39,均P<0.05)。

结论

吡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脑出血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2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及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和间歇充气加压治疗仪(IPC)治疗。检测两组患者静脉血液流变学指标,记录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全血黏度、D-二聚体分别为(4.17±1.12)m
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剂联合抗病毒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28例,采用免疫增强剂联合抗病毒治疗;两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检测血清IgA、IgG、IgM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儿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并进行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与常规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效果。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肺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电视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及转移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43±0.54)d比(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甲组给予普通钢板固定,乙组给予锁定钢板固定,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指标、踝-后足评分(AOFAS)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总有效率为93.3%,乙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05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