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411名高中生进行了团体问卷调查,探讨了各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①教师的积极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教学技能、支持帮助维度预测力最大;②教师教学行为对不同学习效能感水平学生的课堂参与作用不同。低效能感学生的课堂参与受教师的消极教学行为尤其是不公平行为的负性影响更多,受教师积极教学行为的积极影响较少。
[关键词]教师教学行为;课堂参与;学习效能感;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5-0013-04
0引言
学生的课堂参与又称课堂投入,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状态[1]。它从结构上可以分为课堂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其中,课堂行为参与包含了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给予注视、倾听、提问、讨论,记笔记,动手练习等行为;课堂思维参与包含了记忆、模仿、理解、思维、创造等活动;课堂情感参与包含了课堂中所体验的愉快、好奇、成功等的快乐情感体验[2]。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对学生的认知、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3]。
学生的课堂参与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也可以使学生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消极地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4]。沈贵鹏等人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表达内容、方式等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继而影响学生学业的成败[5]。边玉芳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和学生感受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和课堂情绪体验都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6]。
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行为的互动关系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学习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感受,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显著相关[7],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也会影响其在课堂上的表现,那些认为自己能力比同伴差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群体的活动,以避免暴露自己的无能;而那些认为自己能力比其他同伴强的学生则会乐于参与活动,以显示自己的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不同类型的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的高低对其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理论和实践建议。
1研究方法
1.1被试
选取抚顺市一所重点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8个班(文、理各半),共440名学生。回收后剔除部分较多缺省值和奇异值的问卷,实际分析的有效问卷411份,问卷有效率为93.4%。
1.2研究工具
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采用自编《高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卷》。该问卷共37个题目,5级评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测查了“教学技能”、“耐心关注”、“支持帮助”三类积极教学行为和“情绪控制不良”、“不公平行为”、“不宽容行为”三类消极教学行为。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3~0.87之间。
2)学生课堂参与行为。采用自编的《中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行为参与、思维参与以及情感参与3个维度。共25题,5级评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0.86之间。
3)学生学习效能感。抽取边玉芳教授编制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评定表》中关于学习效能感的9个题目。该问卷7级评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经验证,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1.3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评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8]。因此,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测量,本研究采用学生评教的方法。“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和“学习效能感”采取自评的方式。本研究对所选被试进行团体施测。所有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5.0和Mplus4.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学生课堂参与、学习效能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相关情况
首先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量的计算,结果发现:①学生课堂上的思维参与的水平要低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平均数的差异检验显著);②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学习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参与与学习效能感的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的差异检验显著);③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教师有问题的课堂教学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教师不公平行为除外);④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与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教师有问题的课堂教学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教师不公平行为除外)。具体见表1。
2.2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直接作用
分别以课堂参与的三个维度——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为因变量,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6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控制学生性别、班级),考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行为、思维和情感参与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①在控制了学生性别、班级因素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的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的预测作用均显著,解释率分别为29%、27%和35%;②教师的各类教学行为对学生的三类课堂参与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总体来看教师三类积极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均有积极的影响,而消极教学行为中“不公平行为”对学生的思维参与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不宽容行为”对学生的情感参与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具体见表2。
2.3学习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课堂参与及教师课 堂教学行为的关系
根据学习效能感分数的高低,将被试分为高效能感和低效能感两组。发现低效能感组的学生的三种课堂参与行为均显著低于高效能感组学生(,,)。接下来,分别对高效能组和低效能组学生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控制学生性别、班级),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6个维度对不同效能感水平的两组学生的三类课堂参与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1)对于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其课堂参与行为受教师积极教学行为的影响较少,而受教师消极教学行为的影响较多。具体而言,其“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均受到教师不公平行为的消极影响,“情感参与”受到教师不宽容行为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只有“行为参与”受到教师的教学技能的积极影响。
2)对于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其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更加丰富,积极教学行为的正性影响更多,消极教学行为的负性影响相对更少。教师的积极教学行为对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的“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教师的三类消极教学行为中,只有“不公平行为”对学生的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有消极影响。影响的路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见图1、图2。
3讨论与结论
3.1学生课堂上的行为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具有不同特点
从参与的程度来看,学生课堂上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要高于包含了记忆、模仿、理解、思维、创造等活动的思维参与;从与学习效能感的关系来看,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与学习效能感的相关程度也低于思维参与;从受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来看,这三类课堂参与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参与是三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参与,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外显的专注、发言、记笔记等行为参与,也要关注学生内在的理解、思考、创造等思维参与,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和体验。知、情、意的综合才是衡量学生课堂参与水平的真正指标。
3.2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情况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教学技能”、“支持帮助”维度对学生课堂参与的预测作用最大。也就是说,随着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支持帮助行为的增多,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行为、思维和情感参与)会更好。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科学地讲解、有效地引导、耐心的帮助是最关键的因素。
3.3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应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效能感,因材施教
研究发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和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的课堂参与的影响是不同的。低效能感学生的课堂参与受教师问题教学行为尤其是不公平行为的负性影响更多,而受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积极影响更少。因此,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习效能感低的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并且,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导方式要与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有所区分。对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科学地讲解、有效地引导等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要减少课堂上的不公平行为(包括只固定提问少数几个人,总表扬固定的几个同学,讲课时总是对着他/她喜欢的同学等)和不宽容行为(包括犯错时,老师的不理解、不宽容、讽刺、批评等)。对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教师的重点应放在科学地讲解、有效地引导、耐心的帮助等积极的教学行为上。
参考文献
[1]曾琦.小学生课堂参与结构及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160-162.
[2]白云阁.高中生课堂参与特点与其学习自我效能感及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4-8.
[3]曾琦.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J].学科教育,2001,(1):4-7.
[4]Routledge.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 interpersonal behavior for student attitudes in Brunei primary science clas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5,27:765-779.
[5]沈贵鹏,戴斌荣,宋素珍.初中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48-50.
[6]边玉芳.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和参与表现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07.
[7]Megan Tschannen-Moran.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1,(17):783-805.
[8]Darling-Hammond L.Teacher Evalu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A Review of Lite ratur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3,53(3):285-328.
[关键词]教师教学行为;课堂参与;学习效能感;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5-0013-04
0引言
学生的课堂参与又称课堂投入,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状态[1]。它从结构上可以分为课堂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其中,课堂行为参与包含了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给予注视、倾听、提问、讨论,记笔记,动手练习等行为;课堂思维参与包含了记忆、模仿、理解、思维、创造等活动;课堂情感参与包含了课堂中所体验的愉快、好奇、成功等的快乐情感体验[2]。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对学生的认知、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3]。
学生的课堂参与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也可以使学生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消极地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4]。沈贵鹏等人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表达内容、方式等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继而影响学生学业的成败[5]。边玉芳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和学生感受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和课堂情绪体验都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6]。
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行为的互动关系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学习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感受,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显著相关[7],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也会影响其在课堂上的表现,那些认为自己能力比同伴差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群体的活动,以避免暴露自己的无能;而那些认为自己能力比其他同伴强的学生则会乐于参与活动,以显示自己的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不同类型的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的高低对其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理论和实践建议。
1研究方法
1.1被试
选取抚顺市一所重点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8个班(文、理各半),共440名学生。回收后剔除部分较多缺省值和奇异值的问卷,实际分析的有效问卷411份,问卷有效率为93.4%。
1.2研究工具
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采用自编《高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卷》。该问卷共37个题目,5级评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测查了“教学技能”、“耐心关注”、“支持帮助”三类积极教学行为和“情绪控制不良”、“不公平行为”、“不宽容行为”三类消极教学行为。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3~0.87之间。
2)学生课堂参与行为。采用自编的《中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行为参与、思维参与以及情感参与3个维度。共25题,5级评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0.86之间。
3)学生学习效能感。抽取边玉芳教授编制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评定表》中关于学习效能感的9个题目。该问卷7级评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经验证,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1.3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评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8]。因此,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测量,本研究采用学生评教的方法。“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和“学习效能感”采取自评的方式。本研究对所选被试进行团体施测。所有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5.0和Mplus4.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学生课堂参与、学习效能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相关情况
首先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量的计算,结果发现:①学生课堂上的思维参与的水平要低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平均数的差异检验显著);②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学习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参与与学习效能感的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的差异检验显著);③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教师有问题的课堂教学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教师不公平行为除外);④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与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教师有问题的课堂教学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教师不公平行为除外)。具体见表1。
2.2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直接作用
分别以课堂参与的三个维度——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为因变量,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6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控制学生性别、班级),考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行为、思维和情感参与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①在控制了学生性别、班级因素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的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的预测作用均显著,解释率分别为29%、27%和35%;②教师的各类教学行为对学生的三类课堂参与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总体来看教师三类积极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均有积极的影响,而消极教学行为中“不公平行为”对学生的思维参与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不宽容行为”对学生的情感参与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具体见表2。
2.3学习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课堂参与及教师课 堂教学行为的关系
根据学习效能感分数的高低,将被试分为高效能感和低效能感两组。发现低效能感组的学生的三种课堂参与行为均显著低于高效能感组学生(,,)。接下来,分别对高效能组和低效能组学生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控制学生性别、班级),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6个维度对不同效能感水平的两组学生的三类课堂参与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1)对于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其课堂参与行为受教师积极教学行为的影响较少,而受教师消极教学行为的影响较多。具体而言,其“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均受到教师不公平行为的消极影响,“情感参与”受到教师不宽容行为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只有“行为参与”受到教师的教学技能的积极影响。
2)对于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其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更加丰富,积极教学行为的正性影响更多,消极教学行为的负性影响相对更少。教师的积极教学行为对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的“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教师的三类消极教学行为中,只有“不公平行为”对学生的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有消极影响。影响的路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见图1、图2。
3讨论与结论
3.1学生课堂上的行为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具有不同特点
从参与的程度来看,学生课堂上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要高于包含了记忆、模仿、理解、思维、创造等活动的思维参与;从与学习效能感的关系来看,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与学习效能感的相关程度也低于思维参与;从受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来看,这三类课堂参与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参与是三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参与,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外显的专注、发言、记笔记等行为参与,也要关注学生内在的理解、思考、创造等思维参与,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和体验。知、情、意的综合才是衡量学生课堂参与水平的真正指标。
3.2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情况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教学技能”、“支持帮助”维度对学生课堂参与的预测作用最大。也就是说,随着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支持帮助行为的增多,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行为、思维和情感参与)会更好。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科学地讲解、有效地引导、耐心的帮助是最关键的因素。
3.3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应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效能感,因材施教
研究发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和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的课堂参与的影响是不同的。低效能感学生的课堂参与受教师问题教学行为尤其是不公平行为的负性影响更多,而受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积极影响更少。因此,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习效能感低的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并且,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导方式要与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有所区分。对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科学地讲解、有效地引导等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要减少课堂上的不公平行为(包括只固定提问少数几个人,总表扬固定的几个同学,讲课时总是对着他/她喜欢的同学等)和不宽容行为(包括犯错时,老师的不理解、不宽容、讽刺、批评等)。对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教师的重点应放在科学地讲解、有效地引导、耐心的帮助等积极的教学行为上。
参考文献
[1]曾琦.小学生课堂参与结构及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160-162.
[2]白云阁.高中生课堂参与特点与其学习自我效能感及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4-8.
[3]曾琦.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J].学科教育,2001,(1):4-7.
[4]Routledge.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 interpersonal behavior for student attitudes in Brunei primary science clas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5,27:765-779.
[5]沈贵鹏,戴斌荣,宋素珍.初中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48-50.
[6]边玉芳.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和参与表现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07.
[7]Megan Tschannen-Moran.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1,(17):783-805.
[8]Darling-Hammond L.Teacher Evalu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A Review of Lite ratur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3,53(3):28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