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说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师的作用已绝非“传道、授业、解惑”所能概括。教师作为课改实验的直接实施者、参与者,在新理念的思想指导下,必须更新观念,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因为它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实施。下面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设计者,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两个因素,而其中物质环境的变化将会引起学生相应的精神氛围的改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客观情景,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常识课《认识东西》一节,教师大胆设置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在教室里布置了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4个场景,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各组参加活动。摸:摸皮球、摸盒子、摸毛绒玩具……看:看跳绳、看水杯……听:听歌曲、听鼓号队的演奏……闻:闻洋葱的味道、闻食醋的味道、闻酱油的味道等。每项活动结束后组长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奖券。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通过了解事物的特征来认识事物。
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激励者,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根源在于主体的认知需要,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常常需要外部的刺激,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明显。那么,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教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呢?第一种方法是凭借教师富有真情、富有激情的语言來感染学生,如,用口头语言:“你说得真好!”“你做得真棒!”等;身体语言:教师赞赏的目光,教师的微笑。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语言,都是保持学生学习愿望的催化剂。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活动中、玩耍中学习。如:美术教师请学生用手印组成不同的图案,学生在玩耍中展开了奇思妙想,表现美、创造美。语文拼音复习课上教师带领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张分别写有“a 、o、e、I、 u 、n、 g ”的卡片,学生可以单独或两人合作,在组内、组外找朋友,每人可以找一个或几个朋友,如拿“a”的同学可以分别找“n和o”做朋友;拿“a”和“n”的两个同学可以一起找“g”做朋友。在找朋友的过程中,强化了复韵母的音和形。第三种方法是采用激励性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鼓励。
三、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引导者,促进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掌握新知都是建立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要经过“同化”或“顺应”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把新知纳入到原经验系统中。教师应成为学生自我建构中攀高的支架,是促其达到目标的引导者、帮助者。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中多数人在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事事包办代替,限制过多,而是应恰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将学生引导到“最近发展区”,促其完成新内容的建构。例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按以前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讲授把9凑成10的一种方法,而不考虑其他方法。但在新观念指导下,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计算“9 5”,于是学生们经过思考说出4种计算方法:(1)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10再加4是14。(2)从9根小棒中拿出5根和5根凑成10,10再加4是14。(3)从左到右一根一根地数,9加5是14。(4)因为10加5是15,所以9加5是14。多么有创见的学生!
四、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发现者,开发学生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具有8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作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项智能强弱的程度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不相同的,有的个体可能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智能强一些,而其他方面的智能弱一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到底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单纯用分数吗?不。这显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人的发展需要。那好,就让每位教师充当发现者,细致入微地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确定其智能强项和弱项,开发他们的潜能,例如,某个学生比同龄人多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但他沉默寡言,他就属于自然观察智能强,而语言智能弱。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让他把动物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以强项带动弱项。
五、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提高学生自控能力
新教材中活动的内容多,形式活泼新颖。由于一年级学生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于是出现自控意识、自控能力差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组织上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即如何运用有效手段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总之,教师是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就会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设计者,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两个因素,而其中物质环境的变化将会引起学生相应的精神氛围的改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客观情景,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常识课《认识东西》一节,教师大胆设置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在教室里布置了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4个场景,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各组参加活动。摸:摸皮球、摸盒子、摸毛绒玩具……看:看跳绳、看水杯……听:听歌曲、听鼓号队的演奏……闻:闻洋葱的味道、闻食醋的味道、闻酱油的味道等。每项活动结束后组长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奖券。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通过了解事物的特征来认识事物。
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激励者,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根源在于主体的认知需要,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常常需要外部的刺激,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明显。那么,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教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呢?第一种方法是凭借教师富有真情、富有激情的语言來感染学生,如,用口头语言:“你说得真好!”“你做得真棒!”等;身体语言:教师赞赏的目光,教师的微笑。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语言,都是保持学生学习愿望的催化剂。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活动中、玩耍中学习。如:美术教师请学生用手印组成不同的图案,学生在玩耍中展开了奇思妙想,表现美、创造美。语文拼音复习课上教师带领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张分别写有“a 、o、e、I、 u 、n、 g ”的卡片,学生可以单独或两人合作,在组内、组外找朋友,每人可以找一个或几个朋友,如拿“a”的同学可以分别找“n和o”做朋友;拿“a”和“n”的两个同学可以一起找“g”做朋友。在找朋友的过程中,强化了复韵母的音和形。第三种方法是采用激励性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鼓励。
三、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引导者,促进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掌握新知都是建立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要经过“同化”或“顺应”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把新知纳入到原经验系统中。教师应成为学生自我建构中攀高的支架,是促其达到目标的引导者、帮助者。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中多数人在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事事包办代替,限制过多,而是应恰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将学生引导到“最近发展区”,促其完成新内容的建构。例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按以前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讲授把9凑成10的一种方法,而不考虑其他方法。但在新观念指导下,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计算“9 5”,于是学生们经过思考说出4种计算方法:(1)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10再加4是14。(2)从9根小棒中拿出5根和5根凑成10,10再加4是14。(3)从左到右一根一根地数,9加5是14。(4)因为10加5是15,所以9加5是14。多么有创见的学生!
四、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发现者,开发学生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具有8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作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项智能强弱的程度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不相同的,有的个体可能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智能强一些,而其他方面的智能弱一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到底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单纯用分数吗?不。这显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人的发展需要。那好,就让每位教师充当发现者,细致入微地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确定其智能强项和弱项,开发他们的潜能,例如,某个学生比同龄人多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但他沉默寡言,他就属于自然观察智能强,而语言智能弱。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让他把动物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以强项带动弱项。
五、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提高学生自控能力
新教材中活动的内容多,形式活泼新颖。由于一年级学生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于是出现自控意识、自控能力差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组织上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即如何运用有效手段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总之,教师是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就会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