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平面构成教学实践中,通过打散重构思维训练的方法,使学生有效地把握平面构成客观规律和原理的同时,发现和创造新的视觉构成形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与启发丰富的想象力。
关键词:打散重构;创新思维;教学实践
平面构成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的形态(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按照一定原理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多种视觉形式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掌握构成法则和规律,还要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追求平面造型的新与奇,以得到具有创新视觉美感的完整设计作品。打散重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有显著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打散重构的形式
平面构成中的打散与重构是一种破而后立的构成形式,是突破了原形束缚的设计,是一种高度强调理性思维的、有主观意识的再创造过程。
打散从本质上来说是带有一定破坏性的元素提炼方式,可以把一个完整的图形自由的分解或有规律的分解成几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具备了相对的图形独立性,学生要提炼出基本的造型元素,进一步抽象化、规律化、系列化和群化,组合成崭新形象。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从写实具象的绘画思维,转化为理性抽象的创意设计思维,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构成形态。
重构是将打散过程中所提炼出来的造型元素,根据画面需求,选择美观有趣的元素,运用构成形式美法则组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重新赋予构图的规律进行组合。组合后的形态能形成新的图形意义,超越原形的束缚,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新形态。特别注意的是,新的形态仍需保留原有的形态的特征与精神,不能完全摆脱原有的影子。这一种分析、归纳、提炼、再创造的构成手法,往往起到标新立异、夺人眼球、令人印象深刻的的视觉体验。
在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艺术作品中,点、线、面和色彩等构成元素成为他谱写色彩交响乐的基本条件,而打散重构则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构成》是康定斯基听了一场交响音乐会之后,将听觉感受视觉化的作品,他把与音乐相关的钢琴、提琴、乐谱、键盘、音符等具象元素打散后再进行抽象地重新组合,创作自由,想象丰富,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正是康定斯基创新思维的产物,被称为“看得见的音乐”。
2 打散重构的构成方法
2.1 简化变形法
从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中选择一种或多种有机形,认真观察并高度概括其形状特征,提炼重要的省略次要的,把写实具象的形态简化成几何化的点、线、面和三角形、方形、圆形等,进行造型组合时可以夸张变形,有机重组。这种方法相对规范,既有原形的影子,又具备了更加鲜明、单纯和简化的视觉特征。
2.2 分解切割法
研究形态的外形和内部构造,进行整体形态的分解切割,或者切出局部有构成美感或主观趣味的形态。切割后的形按照一定方向或规律,运动转移到原轮廓之外,或者不同的位置,使原有的形态遭到破坏,产生变异。
2.3 嫁接融合法
嫁接是在原有的形态上,加入其他形态融于其中,就像植物栽培过程中将两种不同的品种嫁接,产生新的品种一样。一个图形嫁接上另一个图形,或者嫁接上几何图形排列组合时,改变了常見的事物形态。在表现力上,这种特殊的形态重构也制造了图形的亮点和吸引力。特别注意的是,嫁接的主体形态与原形融合后不能显得突兀,奇怪。
2.4 构图错位法
过于完满的构图对视觉冲击力太小,而追求破碎、新奇,另类的构图形式已是平面构成教学的研究方向。先对画面进行合理分割,运用直线、曲线、折线等线条分割构图,其次是将图形分割成不同的形状、大小,改变方向和位置,重新错位排列放入分割好的画面中。要求合理分配图形放入的位置,形成有聚有散、有主有次的对比与调和关系。一个普通的图形分解后再错位组合起来,画面结构严谨,构图既有变化和统一,又兼具秩序美感,有强烈的抽象性和形式美。
2.5 多次打散构成法
即打散——构成——再打散——再构成。在打散重构的过程中,如果破坏原本图形的规律还不能创造出理想的形态,或者对重构后的形态不满意,可以再次提炼元素,打散图形,重新组合构成,在量变与质变中产生出新的形态,达到多次变异的效果,这是一种重复循环的设计活动。
3 教学实践应用与评价
在平面构成教学实践中,通过打散重构思维的训练和方法的学习,提升学生从元素提炼到再创作的能力,这个过程其实是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再造想象的过程。
3.1 单一对象的打散重构
在训练初期,学生选取有具体形象的人工形态或自然形态进行打散重构的训练,使初学者易于把握。笔者以《拆解之谜》为例,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物件,例如手表、小提琴、自行车、摩托车等,认真观察和分析,进行拆解,研究其外形和内部构造。就像手表,学生可以拆解出外部的表盘表带、时针分针、数字、字母等,内部的电池、齿轮等,提炼出抽象的几何体元素,点、线、面元素,进行放大、缩小、变形,也可以将同一元素进行重复构成和渐变构成,按打散重构方法,重新组合成新的形态。
3.2 多种对象的打散重构
在训练后期,教师限定一个大范围,让学生选取多种对象进行开放性创作,这个过程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更全面的造型能力和画面把控能力,通过自我感悟和理解,表达文化涵养和创意思维。笔者以《岭南文化》为例,先让学生收集“岭南文化”相关元素,例如岭南建筑类:陈家祠、南越国遗址、客家围龙屋、开平碉楼、西关骑楼等;岭南佳果类: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柚子等;岭南民族风俗类:赛龙舟、佛山功夫、石湾陶艺、潮汕功夫茶、粤剧、粤绣等。再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几种没有形态联系的元素进行打散分解,提炼概括,合理布置构图,重新构成崭新的图形。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空间的约束,学生既可以把建筑外部装饰纹样与粤剧里的服饰头饰结合在一个画面,也可把龙眼荔枝与石湾陶瓷、佛山功夫结合在一个画面,令作品形式丰富有趣,多种多样。
经过训练,多数学生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把具象的图形抽象化,运用打散后组合的方法,使画面极具个性和创意,具有想象力的设计构思是有灵性的,也是有可持续发展性的。通过学生作业可以看出打散重构在图形设计构思阶段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就像是一把打开新思维的钥匙,它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美、提炼美、直到最终表现出美。
4 结语
打散与重构思维方式改变了知识讲授的填鸭式教学,以具象的图形作为重构元素,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个性创意的表达作为重构的手段,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均得到较大提高,不止是在平面构成的课程,学生在日后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设计工作上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袁琳.浅析设计构思中的解构与重组[J].艺术论丛,2013(26).
[2] 常丹,赵晓明.浅谈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平面构成设计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3] 洪兴宇.平而构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关键词:打散重构;创新思维;教学实践
平面构成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的形态(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按照一定原理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多种视觉形式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掌握构成法则和规律,还要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追求平面造型的新与奇,以得到具有创新视觉美感的完整设计作品。打散重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有显著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打散重构的形式
平面构成中的打散与重构是一种破而后立的构成形式,是突破了原形束缚的设计,是一种高度强调理性思维的、有主观意识的再创造过程。
打散从本质上来说是带有一定破坏性的元素提炼方式,可以把一个完整的图形自由的分解或有规律的分解成几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具备了相对的图形独立性,学生要提炼出基本的造型元素,进一步抽象化、规律化、系列化和群化,组合成崭新形象。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从写实具象的绘画思维,转化为理性抽象的创意设计思维,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构成形态。
重构是将打散过程中所提炼出来的造型元素,根据画面需求,选择美观有趣的元素,运用构成形式美法则组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重新赋予构图的规律进行组合。组合后的形态能形成新的图形意义,超越原形的束缚,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新形态。特别注意的是,新的形态仍需保留原有的形态的特征与精神,不能完全摆脱原有的影子。这一种分析、归纳、提炼、再创造的构成手法,往往起到标新立异、夺人眼球、令人印象深刻的的视觉体验。
在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艺术作品中,点、线、面和色彩等构成元素成为他谱写色彩交响乐的基本条件,而打散重构则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构成》是康定斯基听了一场交响音乐会之后,将听觉感受视觉化的作品,他把与音乐相关的钢琴、提琴、乐谱、键盘、音符等具象元素打散后再进行抽象地重新组合,创作自由,想象丰富,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正是康定斯基创新思维的产物,被称为“看得见的音乐”。
2 打散重构的构成方法
2.1 简化变形法
从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中选择一种或多种有机形,认真观察并高度概括其形状特征,提炼重要的省略次要的,把写实具象的形态简化成几何化的点、线、面和三角形、方形、圆形等,进行造型组合时可以夸张变形,有机重组。这种方法相对规范,既有原形的影子,又具备了更加鲜明、单纯和简化的视觉特征。
2.2 分解切割法
研究形态的外形和内部构造,进行整体形态的分解切割,或者切出局部有构成美感或主观趣味的形态。切割后的形按照一定方向或规律,运动转移到原轮廓之外,或者不同的位置,使原有的形态遭到破坏,产生变异。
2.3 嫁接融合法
嫁接是在原有的形态上,加入其他形态融于其中,就像植物栽培过程中将两种不同的品种嫁接,产生新的品种一样。一个图形嫁接上另一个图形,或者嫁接上几何图形排列组合时,改变了常見的事物形态。在表现力上,这种特殊的形态重构也制造了图形的亮点和吸引力。特别注意的是,嫁接的主体形态与原形融合后不能显得突兀,奇怪。
2.4 构图错位法
过于完满的构图对视觉冲击力太小,而追求破碎、新奇,另类的构图形式已是平面构成教学的研究方向。先对画面进行合理分割,运用直线、曲线、折线等线条分割构图,其次是将图形分割成不同的形状、大小,改变方向和位置,重新错位排列放入分割好的画面中。要求合理分配图形放入的位置,形成有聚有散、有主有次的对比与调和关系。一个普通的图形分解后再错位组合起来,画面结构严谨,构图既有变化和统一,又兼具秩序美感,有强烈的抽象性和形式美。
2.5 多次打散构成法
即打散——构成——再打散——再构成。在打散重构的过程中,如果破坏原本图形的规律还不能创造出理想的形态,或者对重构后的形态不满意,可以再次提炼元素,打散图形,重新组合构成,在量变与质变中产生出新的形态,达到多次变异的效果,这是一种重复循环的设计活动。
3 教学实践应用与评价
在平面构成教学实践中,通过打散重构思维的训练和方法的学习,提升学生从元素提炼到再创作的能力,这个过程其实是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再造想象的过程。
3.1 单一对象的打散重构
在训练初期,学生选取有具体形象的人工形态或自然形态进行打散重构的训练,使初学者易于把握。笔者以《拆解之谜》为例,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物件,例如手表、小提琴、自行车、摩托车等,认真观察和分析,进行拆解,研究其外形和内部构造。就像手表,学生可以拆解出外部的表盘表带、时针分针、数字、字母等,内部的电池、齿轮等,提炼出抽象的几何体元素,点、线、面元素,进行放大、缩小、变形,也可以将同一元素进行重复构成和渐变构成,按打散重构方法,重新组合成新的形态。
3.2 多种对象的打散重构
在训练后期,教师限定一个大范围,让学生选取多种对象进行开放性创作,这个过程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更全面的造型能力和画面把控能力,通过自我感悟和理解,表达文化涵养和创意思维。笔者以《岭南文化》为例,先让学生收集“岭南文化”相关元素,例如岭南建筑类:陈家祠、南越国遗址、客家围龙屋、开平碉楼、西关骑楼等;岭南佳果类: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柚子等;岭南民族风俗类:赛龙舟、佛山功夫、石湾陶艺、潮汕功夫茶、粤剧、粤绣等。再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几种没有形态联系的元素进行打散分解,提炼概括,合理布置构图,重新构成崭新的图形。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空间的约束,学生既可以把建筑外部装饰纹样与粤剧里的服饰头饰结合在一个画面,也可把龙眼荔枝与石湾陶瓷、佛山功夫结合在一个画面,令作品形式丰富有趣,多种多样。
经过训练,多数学生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把具象的图形抽象化,运用打散后组合的方法,使画面极具个性和创意,具有想象力的设计构思是有灵性的,也是有可持续发展性的。通过学生作业可以看出打散重构在图形设计构思阶段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就像是一把打开新思维的钥匙,它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美、提炼美、直到最终表现出美。
4 结语
打散与重构思维方式改变了知识讲授的填鸭式教学,以具象的图形作为重构元素,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个性创意的表达作为重构的手段,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均得到较大提高,不止是在平面构成的课程,学生在日后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设计工作上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袁琳.浅析设计构思中的解构与重组[J].艺术论丛,2013(26).
[2] 常丹,赵晓明.浅谈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平面构成设计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3] 洪兴宇.平而构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