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新浪微博认证的记者微博为研究对象,以新闻专业主义为理论依据,对记者微博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记者微博;新浪微博;新闻专业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记者微博的现状与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记者微博的发展现状
记者微博,是伴随着微博这一新的信息发布平台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是记者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展示在受众面前的个人微博。截至目前,新浪微博带有记者标签的用户多达67万,其中机构认证用户有1700多个,个人认证用户高达27000,认证身份为媒体在职记者或微博签约自媒体,粉丝数最多的达500万。这些记者开通的微博,内容趋于平民化,语言表达随性幽默,充分展示出记者的个人风格。
对于微博受众而言,在媒体机构任职的记者,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大量的一手素材,受众可以通过记者微博获得最新的消息。同时,记者的特殊身份使其微博新闻消息及新闻评论的专业性更强,从而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与理解。因此,记者的微博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甚至成为某一特定领域的“意见领袖”。
二、记者微博存在的问题
(一)记者微博存在内容失真现象
一方面,记者微博可以及时发布新闻信息,提升新闻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但与此同时,受利益影响,一些记者发布新闻时片面追求时效性,部分记者微博也人云亦云,发布或转发未经核实的消息,造成不良影响。
2011年1月10日,某时报政法部记者于某在微博中透露了一条某电视剧导演与女演员发生婚外恋遭其丈夫买凶殴打的新闻。该消息在短时间内遭到博友的转发评论,新闻当事人也被迅速的扒出来,遭到了轰炸式的网络抨击。在这一网络事件中,博友受知名时报记者这一“意见领袖”的引导,将事件矛头指向当事人。随后两天,当事人表示记者的不实报道使其家庭蒙受了不幸,连发37条微博质问于某,使微博一时成为两人的“战场”,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二)记者微博呈现媚俗化倾向
“媚俗,意思是不择手段或者过分地讨好、迎合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1]笔者随机对三名记者同一天发布的微博内容进行查阅,发现近八成博文集中于对明星名人的个人、情感、家庭等花边新闻以及社会暴力、奇闻轶事的报道评价,如:《gay骗婚丧天良?针灸减肥靠谱吗?》《女星整容后变千面女郎 我不信你能认得出》《阳光美女颜值身材超绝美 拍热舞现场惹男子狂追求》等。这些由记者发布的博文为博大众眼球,降低了审美标准和道德底线。
还有,微博认证为某晚报文化部副主任的张某,2016年11月18日发布了一条关于某运动员对于丈夫出轨事件的评论,“质疑该女运动员中学语文没有毕业,没有文化多可怕,对于丈夫出轨犹如朝阳群众”。随后该微博引发了几十条的转发,更有人在下面评论:“你对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有什么误解”、“落井下石”、“旁观者操着心”等。
“新闻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促进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任何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优势。”[2]网民通过媒体看世界,媒体引导着社会潮流,潜移默化地对受众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判断产生影响。记者微博如果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大肆宣扬社会的丑恶现象、庸俗文化,会使受众对社会失去信心,进而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部分记者微博的个人言论有违新闻专业主义
传统媒体往往会对新闻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后再发布,即在新闻与受众之间进行“把关”。而在网络环境中,多数记者以职业记者的身份活跃在微博上,却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摆脱了“把关人”限制,发布偏激性言论或是非官方报道的敏感性话题,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2015年5月27日,某日报社资深记者赵某在烟台“5·27”袭警案后,却在某条悼念警察的微博下评曰:“条子不捣蛋,案子少一半;恶警充爹娘,快快来发丧!”言语中充满了对逝者的不敬。此条评论一经发出便遭到众多博友的抨击,转发量评论量过百。原微博博主向群众征询赵某身份时,赵某毫无悔意,并再次发出:“要求单位处分我?跨省缉拿我?一枪毙了我?孙子呀,赵爷在兰州等你!”充满挑衅性的不屑话语。作为资深记者,赵某在其微博中发布的不当言论表明了其职业素养的缺失,同时也使其所在的媒体单位蒙羞,降低了记者微博的公信力。
三、记者微博应坚守职业规范
“记者的个人观念与其一定的工作背景相关,记者微博中公开了职业身份,其微博行为应是现实中的记者职业行为在虚拟社会里的延伸。”[3]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网络平台,只要是以记者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就要严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
(一)记者应提升媒介素养,加强自律
名记者范长江在1940年发表的《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曾提到:“新闻记者要有操守,要能坚持真理。”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就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什么样的传播环境中,新闻记者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寻找有价值的新闻选题,公正客观准确地报道新闻,使新闻事业健康繁荣发展。
(二)记者微博应坚持真实性原則,自觉维护网络生态
在鱼龙混杂的微博环境中,记者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更应该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西奥多·彼得森指出,“传媒必须准确,不能撒谎,传媒必须清楚事实就是事实,观点就是观点”。[4]真实性作为新闻的重要标准,必须要经过实地调查后才能予以发布。范长江为展现红军长征以及西北地区的真实面貌,深入西部,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实地考察,确保了新闻的准确性及全面性,给当代的新闻记者做出了表率。记者在发布微博之前,要首先核实消息的准确性,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发布虚假消息。
(三)避免媚俗化,记者微博要提高新闻报道与评论的专业性
路透社的《网络报道守则》提到:“在社会化媒体上,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即便是使用隐私设置等方式,在社会化媒体上张贴的内容仍然会被公众获知。”[5]作为媒体从业人员,记者微博区别于一般的个人微博,凭借认证记者的标签拥有大量的粉丝群体,成为媒体在网络上的发言人,记者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对传统媒体新闻消息进行转发,对所供职媒体进行宣传,提高所在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地位。但记者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言语的使用上,要规范化,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在深入分析新闻事件时,要从专业角度出发,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更好地引导受众。
总之,记者微博应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发挥微博的有效作用,避免受功利化的影响,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注释:
[1]段琳.对媒体媚俗化倾向的几点思考[J].青年记者,2011(24).
[2]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报纸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3]华进,曹爱民.记者微博的困惑与问责[M].传媒观察,2013(1).
[4]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传媒的四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剑桥.浅析我国报纸记者微博的使用状况[J].今传媒,2013(01).
(作者:范燕子,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新闻系;李南,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蕾
【关键词】记者微博;新浪微博;新闻专业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记者微博的现状与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记者微博的发展现状
记者微博,是伴随着微博这一新的信息发布平台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是记者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展示在受众面前的个人微博。截至目前,新浪微博带有记者标签的用户多达67万,其中机构认证用户有1700多个,个人认证用户高达27000,认证身份为媒体在职记者或微博签约自媒体,粉丝数最多的达500万。这些记者开通的微博,内容趋于平民化,语言表达随性幽默,充分展示出记者的个人风格。
对于微博受众而言,在媒体机构任职的记者,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大量的一手素材,受众可以通过记者微博获得最新的消息。同时,记者的特殊身份使其微博新闻消息及新闻评论的专业性更强,从而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与理解。因此,记者的微博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甚至成为某一特定领域的“意见领袖”。
二、记者微博存在的问题
(一)记者微博存在内容失真现象
一方面,记者微博可以及时发布新闻信息,提升新闻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但与此同时,受利益影响,一些记者发布新闻时片面追求时效性,部分记者微博也人云亦云,发布或转发未经核实的消息,造成不良影响。
2011年1月10日,某时报政法部记者于某在微博中透露了一条某电视剧导演与女演员发生婚外恋遭其丈夫买凶殴打的新闻。该消息在短时间内遭到博友的转发评论,新闻当事人也被迅速的扒出来,遭到了轰炸式的网络抨击。在这一网络事件中,博友受知名时报记者这一“意见领袖”的引导,将事件矛头指向当事人。随后两天,当事人表示记者的不实报道使其家庭蒙受了不幸,连发37条微博质问于某,使微博一时成为两人的“战场”,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二)记者微博呈现媚俗化倾向
“媚俗,意思是不择手段或者过分地讨好、迎合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1]笔者随机对三名记者同一天发布的微博内容进行查阅,发现近八成博文集中于对明星名人的个人、情感、家庭等花边新闻以及社会暴力、奇闻轶事的报道评价,如:《gay骗婚丧天良?针灸减肥靠谱吗?》《女星整容后变千面女郎 我不信你能认得出》《阳光美女颜值身材超绝美 拍热舞现场惹男子狂追求》等。这些由记者发布的博文为博大众眼球,降低了审美标准和道德底线。
还有,微博认证为某晚报文化部副主任的张某,2016年11月18日发布了一条关于某运动员对于丈夫出轨事件的评论,“质疑该女运动员中学语文没有毕业,没有文化多可怕,对于丈夫出轨犹如朝阳群众”。随后该微博引发了几十条的转发,更有人在下面评论:“你对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有什么误解”、“落井下石”、“旁观者操着心”等。
“新闻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促进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任何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优势。”[2]网民通过媒体看世界,媒体引导着社会潮流,潜移默化地对受众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判断产生影响。记者微博如果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大肆宣扬社会的丑恶现象、庸俗文化,会使受众对社会失去信心,进而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部分记者微博的个人言论有违新闻专业主义
传统媒体往往会对新闻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后再发布,即在新闻与受众之间进行“把关”。而在网络环境中,多数记者以职业记者的身份活跃在微博上,却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摆脱了“把关人”限制,发布偏激性言论或是非官方报道的敏感性话题,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2015年5月27日,某日报社资深记者赵某在烟台“5·27”袭警案后,却在某条悼念警察的微博下评曰:“条子不捣蛋,案子少一半;恶警充爹娘,快快来发丧!”言语中充满了对逝者的不敬。此条评论一经发出便遭到众多博友的抨击,转发量评论量过百。原微博博主向群众征询赵某身份时,赵某毫无悔意,并再次发出:“要求单位处分我?跨省缉拿我?一枪毙了我?孙子呀,赵爷在兰州等你!”充满挑衅性的不屑话语。作为资深记者,赵某在其微博中发布的不当言论表明了其职业素养的缺失,同时也使其所在的媒体单位蒙羞,降低了记者微博的公信力。
三、记者微博应坚守职业规范
“记者的个人观念与其一定的工作背景相关,记者微博中公开了职业身份,其微博行为应是现实中的记者职业行为在虚拟社会里的延伸。”[3]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网络平台,只要是以记者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就要严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
(一)记者应提升媒介素养,加强自律
名记者范长江在1940年发表的《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曾提到:“新闻记者要有操守,要能坚持真理。”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就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什么样的传播环境中,新闻记者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寻找有价值的新闻选题,公正客观准确地报道新闻,使新闻事业健康繁荣发展。
(二)记者微博应坚持真实性原則,自觉维护网络生态
在鱼龙混杂的微博环境中,记者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更应该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西奥多·彼得森指出,“传媒必须准确,不能撒谎,传媒必须清楚事实就是事实,观点就是观点”。[4]真实性作为新闻的重要标准,必须要经过实地调查后才能予以发布。范长江为展现红军长征以及西北地区的真实面貌,深入西部,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实地考察,确保了新闻的准确性及全面性,给当代的新闻记者做出了表率。记者在发布微博之前,要首先核实消息的准确性,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发布虚假消息。
(三)避免媚俗化,记者微博要提高新闻报道与评论的专业性
路透社的《网络报道守则》提到:“在社会化媒体上,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即便是使用隐私设置等方式,在社会化媒体上张贴的内容仍然会被公众获知。”[5]作为媒体从业人员,记者微博区别于一般的个人微博,凭借认证记者的标签拥有大量的粉丝群体,成为媒体在网络上的发言人,记者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对传统媒体新闻消息进行转发,对所供职媒体进行宣传,提高所在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地位。但记者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言语的使用上,要规范化,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在深入分析新闻事件时,要从专业角度出发,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更好地引导受众。
总之,记者微博应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发挥微博的有效作用,避免受功利化的影响,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注释:
[1]段琳.对媒体媚俗化倾向的几点思考[J].青年记者,2011(24).
[2]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报纸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3]华进,曹爱民.记者微博的困惑与问责[M].传媒观察,2013(1).
[4]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传媒的四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剑桥.浅析我国报纸记者微博的使用状况[J].今传媒,2013(01).
(作者:范燕子,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新闻系;李南,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