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怎样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从我要读转变为我爱读,从我爱读转变为我会读,从我会读转变为我读懂。
一、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究其本质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的确,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提高自我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自古便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就学生来说,作文材料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来自课本,二是来自课外阅读,三是来自自身生活积累。归根结底,都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
二、从我要读到我爱读
从我要读转变为我爱读,指的是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从“我要读”的愿望、决心,提高到“我爱学”的境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兴趣了,才会产生乐于接触并力求参与其中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介入”的状态,正是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从字斟句酌这些浅层次的阅读,到对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的阅读,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当然,质疑阅读,并不局限于同一篇作品进行阅读,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风格与特色,可以进行一个大范围的质疑比较阅读: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老舍《骆驼祥子》与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与质疑(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与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鼓励学生多疑、善问,正是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个突破口。
(2)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当一回小老师。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适时地给予他们一些表现机会,对推动他们主动阅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借鉴广东特级教师钟德赣先生创立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将阅读教学设计为导读、仿读、自读三个层次。其中的自读课,则由学生来主持,学生阅读的劲头可大了。
(3)强化激励,优化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法宝。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总之,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平等的态度、亲切的微笑、积极的鼓励和真诚的点拨,加上流畅的语言,定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三、从我爱读到我会读
从“爱读”出发,通过阅读实践达到“会读”的境界,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当代学生要读的作品委实太多了,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建立好的阅读习惯。
(1)制订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阅读计划,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操作性。阅读计划的内容包括准备阅读的书目、可利用的时间、自检方式三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制订的计划加以督促落实,收查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札记是常用的方法。
(2)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一般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同学们提出要求。一时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技巧:阅读时,必须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以此来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过程的策略:包括辨明文体;认识领会标题及注释对文章内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学会抓主旨语句等。二是学会积累式阅读。要求学生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通过老师推荐的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
四、从我会读到我读懂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规律,目的还是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益,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的转变,这是根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我最常用以下训练方法,以课文例子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在《语文读本》《外国文学名著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
其次,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实现阅读过程的“四个转变”,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究其本质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的确,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提高自我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自古便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就学生来说,作文材料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来自课本,二是来自课外阅读,三是来自自身生活积累。归根结底,都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
二、从我要读到我爱读
从我要读转变为我爱读,指的是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从“我要读”的愿望、决心,提高到“我爱学”的境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兴趣了,才会产生乐于接触并力求参与其中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介入”的状态,正是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从字斟句酌这些浅层次的阅读,到对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的阅读,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当然,质疑阅读,并不局限于同一篇作品进行阅读,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风格与特色,可以进行一个大范围的质疑比较阅读: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老舍《骆驼祥子》与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与质疑(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与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鼓励学生多疑、善问,正是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个突破口。
(2)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当一回小老师。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适时地给予他们一些表现机会,对推动他们主动阅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借鉴广东特级教师钟德赣先生创立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将阅读教学设计为导读、仿读、自读三个层次。其中的自读课,则由学生来主持,学生阅读的劲头可大了。
(3)强化激励,优化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法宝。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总之,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平等的态度、亲切的微笑、积极的鼓励和真诚的点拨,加上流畅的语言,定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三、从我爱读到我会读
从“爱读”出发,通过阅读实践达到“会读”的境界,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当代学生要读的作品委实太多了,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建立好的阅读习惯。
(1)制订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阅读计划,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操作性。阅读计划的内容包括准备阅读的书目、可利用的时间、自检方式三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制订的计划加以督促落实,收查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札记是常用的方法。
(2)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一般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同学们提出要求。一时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技巧:阅读时,必须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以此来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过程的策略:包括辨明文体;认识领会标题及注释对文章内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学会抓主旨语句等。二是学会积累式阅读。要求学生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通过老师推荐的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
四、从我会读到我读懂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规律,目的还是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益,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的转变,这是根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我最常用以下训练方法,以课文例子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在《语文读本》《外国文学名著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
其次,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实现阅读过程的“四个转变”,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