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木图的天空几乎全被巨大的树冠遮住,不见高楼踪影,何况,这座城中本就少有高楼。楼房只是点缀,树木才是主角。
很旧却很有味道的城市,阿拉木图算是一个。
透过从阿斯塔纳飞往阿拉木图的飞机舷窗,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山雪山和葳蕤的丛林,一座座民房点缀其间,屋顶或红或蓝,宛如红蓝宝石镶嵌在万顷碧波当中。
阿拉木图机场小而精致,迎接我们的是一个西亚面孔的中年司机和一辆俄罗斯生产的拉达牌小轿车。车子虽小,容量惊人,妥妥地塞下我们一行人的4个大行李箱。司机动作麻利地合上后盖,双手一摊,很自豪地说:“看,我说没问题吧!”
进城路上,本想好好看看这座城市,却被道路两旁的密密大树挡住了视线。只见穿梭而过的老旧汽车,喷出有些呛人的尾气。
这与阿斯塔纳截然不同。在那座崭新的城市,树木都是新栽的,在北方草原常年的疾风之下,十多年过去了,才不过一人多高。天空无遮无拦,抬头便见高楼林立。
1997年底,哈萨克斯坦正式宣布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往1000公里外的北部草原城市阿克莫拉(后更名阿斯塔纳)。新首都盛夏雷暴频繁,冬季寒冷漫长,成为仅次于乌兰巴托的第二“冷都”。
显然,美丽而温暖的阿拉木图更适宜人类居住。为何要迁都?当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宣称此举旨在“维护国家的统一”,许多人并不理解。2014年3月,俄罗斯族占主导的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举行全民公投,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直到此时,许多人才领悟到老纳的英明。通过迁都,大量哈萨克人迁往北方,改变了俄罗斯人占多数的民族结构,有效避免了克里米亚式的剧变在哈萨克斯坦发生。
20多年来,哈萨克斯坦举全国之力建设新首都。与日新月异的阿斯塔纳相比,时间在阿拉木图似乎停止了。
阿拉木图的天空几乎全被巨大的树冠遮住,不见高楼踪影,何况,这座城中本就少有高楼。楼房只是点缀,树木才是主角。
只有登上城南的库图博山,方能一览阿拉木图全貌。
库图博山有点类似乌鲁木齐南郊的南山,都是天山余脉,只不过库图博山距离城市更近,海拔较市区要高出1000米左右。山上冬暖夏凉,半山坡坐落着别墅群,是有钱人的度假之所。
南枕天山山脉的阿拉木图,地势南高北低,整座城市形成一个天然的巨大斜坡。天山融水沿着无数条沟渠,顺势淌过整个市区。
在阿拉木图的公园、巷道乃至居民小区,都能看到这些宽30厘米左右的小渠,差不多刚好能放下一双脚。盛夏时节,天山冰雪消融,市区流水潺潺,像城市的一条条动脉。要不,潘菲洛夫公园内哪来多么多参天大树?它们足有十余层楼高,需要两三人才能合抱。
习惯了发展变化的中国人,初见阿拉木图或许有些失望。
整个阿拉木图有一种旧旧的味道。街道狭窄,楼房破旧,道路缺乏养护,树木和路边的灌木丛无人修剪,野蛮生长。有轨电车已废弃半年,四条长长的铁轨却还留在马路上。电车线缆与树木枝杈交织在一起,车辆驶过时发出咔咔的碰撞声。
不过,这里的很多人就喜欢旧的一切,因为其中写满了历史。
如果将阿斯塔纳比作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阿拉木图更像是一位饱经世事的少妇,前者青春律动,后者静水流深。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并没有因迁都而失去,反而愈发浓郁。
阿拉木图的很多街道都用历史名人而命名,如普希金大街、果戈里大街、阿拜大街,还有冼星海大街。这里有很多古老的歌剧院、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潘菲洛夫公园内,昼夜不息的长明之火祭奠着28位二战中牺牲的勇士。
当然,这种恋旧也有无奈的成分。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纷纷独立,哈萨克斯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凋敝,物价飞涨,食品短缺,失业率居高不下。经历过阵痛和彷徨的人们,对于现实没有太多奢望。何况,如今的哈萨克斯坦已经走在了复兴的路上。
至今,坐拥170万人口的阿拉木图仍是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第一大城市。因盛产苹果,它享有“蘋果之城”的美誉。居住在这里的华人数量位居哈国之首,改革开放后,中资企业和银行几乎无一例外选择在这里驻点。
张爱玲说过,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这句话,写给阿拉木图很贴切。
离别前,我们随手拦了辆出租车,司机已年逾六旬。他皮肤黝黑,开的那辆奥迪车堪称“古董”,手摇式车窗和机械里程表让我们仿佛重回上个世纪。一路上,他谈兴很浓,油门轰得老响。
送达目的地,他坚持只收我们3000坚戈(约60元人民币),笑着说,欢迎再来阿拉木图。说时,爬满皱纹的老眼满含笑意。
很旧却很有味道的城市,阿拉木图算是一个。
透过从阿斯塔纳飞往阿拉木图的飞机舷窗,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山雪山和葳蕤的丛林,一座座民房点缀其间,屋顶或红或蓝,宛如红蓝宝石镶嵌在万顷碧波当中。
阿拉木图机场小而精致,迎接我们的是一个西亚面孔的中年司机和一辆俄罗斯生产的拉达牌小轿车。车子虽小,容量惊人,妥妥地塞下我们一行人的4个大行李箱。司机动作麻利地合上后盖,双手一摊,很自豪地说:“看,我说没问题吧!”
进城路上,本想好好看看这座城市,却被道路两旁的密密大树挡住了视线。只见穿梭而过的老旧汽车,喷出有些呛人的尾气。
这与阿斯塔纳截然不同。在那座崭新的城市,树木都是新栽的,在北方草原常年的疾风之下,十多年过去了,才不过一人多高。天空无遮无拦,抬头便见高楼林立。
1997年底,哈萨克斯坦正式宣布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往1000公里外的北部草原城市阿克莫拉(后更名阿斯塔纳)。新首都盛夏雷暴频繁,冬季寒冷漫长,成为仅次于乌兰巴托的第二“冷都”。
显然,美丽而温暖的阿拉木图更适宜人类居住。为何要迁都?当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宣称此举旨在“维护国家的统一”,许多人并不理解。2014年3月,俄罗斯族占主导的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举行全民公投,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直到此时,许多人才领悟到老纳的英明。通过迁都,大量哈萨克人迁往北方,改变了俄罗斯人占多数的民族结构,有效避免了克里米亚式的剧变在哈萨克斯坦发生。
20多年来,哈萨克斯坦举全国之力建设新首都。与日新月异的阿斯塔纳相比,时间在阿拉木图似乎停止了。
阿拉木图的天空几乎全被巨大的树冠遮住,不见高楼踪影,何况,这座城中本就少有高楼。楼房只是点缀,树木才是主角。
只有登上城南的库图博山,方能一览阿拉木图全貌。
库图博山有点类似乌鲁木齐南郊的南山,都是天山余脉,只不过库图博山距离城市更近,海拔较市区要高出1000米左右。山上冬暖夏凉,半山坡坐落着别墅群,是有钱人的度假之所。
南枕天山山脉的阿拉木图,地势南高北低,整座城市形成一个天然的巨大斜坡。天山融水沿着无数条沟渠,顺势淌过整个市区。
在阿拉木图的公园、巷道乃至居民小区,都能看到这些宽30厘米左右的小渠,差不多刚好能放下一双脚。盛夏时节,天山冰雪消融,市区流水潺潺,像城市的一条条动脉。要不,潘菲洛夫公园内哪来多么多参天大树?它们足有十余层楼高,需要两三人才能合抱。
习惯了发展变化的中国人,初见阿拉木图或许有些失望。
整个阿拉木图有一种旧旧的味道。街道狭窄,楼房破旧,道路缺乏养护,树木和路边的灌木丛无人修剪,野蛮生长。有轨电车已废弃半年,四条长长的铁轨却还留在马路上。电车线缆与树木枝杈交织在一起,车辆驶过时发出咔咔的碰撞声。
不过,这里的很多人就喜欢旧的一切,因为其中写满了历史。
如果将阿斯塔纳比作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阿拉木图更像是一位饱经世事的少妇,前者青春律动,后者静水流深。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并没有因迁都而失去,反而愈发浓郁。
阿拉木图的很多街道都用历史名人而命名,如普希金大街、果戈里大街、阿拜大街,还有冼星海大街。这里有很多古老的歌剧院、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潘菲洛夫公园内,昼夜不息的长明之火祭奠着28位二战中牺牲的勇士。
当然,这种恋旧也有无奈的成分。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纷纷独立,哈萨克斯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凋敝,物价飞涨,食品短缺,失业率居高不下。经历过阵痛和彷徨的人们,对于现实没有太多奢望。何况,如今的哈萨克斯坦已经走在了复兴的路上。
至今,坐拥170万人口的阿拉木图仍是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第一大城市。因盛产苹果,它享有“蘋果之城”的美誉。居住在这里的华人数量位居哈国之首,改革开放后,中资企业和银行几乎无一例外选择在这里驻点。
张爱玲说过,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这句话,写给阿拉木图很贴切。
离别前,我们随手拦了辆出租车,司机已年逾六旬。他皮肤黝黑,开的那辆奥迪车堪称“古董”,手摇式车窗和机械里程表让我们仿佛重回上个世纪。一路上,他谈兴很浓,油门轰得老响。
送达目的地,他坚持只收我们3000坚戈(约60元人民币),笑着说,欢迎再来阿拉木图。说时,爬满皱纹的老眼满含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