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获得鲜活的个体体验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英文是EXPERIENCED,其中PER是危险,冒险。从危险中过来,就有经验和体验了。由此可见“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或参与现实情境(活动),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师生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逐渐熏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一种教学范式。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围绕“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协作探讨、实践运用”四个环节实施体验式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首先需要教师营造有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得以充分体验、表现和创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利的教学环境往往是从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开始。笔者在九年级讲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时设计了如下情境:
温总理的牛奶强国梦——“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其时牛奶产量1200万吨,“孩子”约3.7亿,请学生们计算“每个孩子每天可以喝几斤牛奶?”同时加以追问:①计算结果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怎样的矛盾?②面对以上的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办?
通过推出这一问题情境,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有人拿出计算器仔细地算了起来,很快给出结论。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生成在不知不觉中实现。
喝牛奶是我校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从学生的身边小事说起,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激发了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从生活中学习,获得更有活力的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课堂气氛遽然打开,学科认知水到渠成。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创设情境时,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构建生活化的思品课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生活。
二、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活动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通往智慧的大门;一个好的问题仿佛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人口问题”框节时,笔者没有板书课题,也没有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先做下面一道数学题:
某部队以5.6千米/时的速度通过天安门广场,他们排成4人一队,每队相距1.8米,不停地走,10年才能全部通过,请问这支部队大约有多少人?(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没想到思品课堂会让他们做数学题,兴趣盎然,积极投入,不一会儿就算出了这支部队大约有10亿人,更有人还算出精确的数据,教师适时的告诉学生:这支部队就是我们国家1982年的人口总数。(大家不禁发出了唏嘘声,感叹我国人口之多。)紧接着,启发学生:由此你会想到些什么?先请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准备发言。由此自然引入到本课的教学主题。
课堂提问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应为讲授的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设计提问的着眼点应该是: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学生容易忽视处等。抓住这些方面设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一章节时,在投影上打出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为了有效地解读该定义,笔者简要设计了以下系列问题:①依法治国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如何?②依法治国中的领导者是谁?③依法治国的主体是谁?④依法治国的依据是什么?⑤依法治国中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演绎和归纳能力,进一步感知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三、协作探讨——突出学生感受体验
在学科教学法中,历来就有“讨论法”一说。思想品德课上的小组讨论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体验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把这一环节利用好,能使专家(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和不同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流动起来。协作探讨环节极大地凝聚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课堂气氛活跃,课堂讨论精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前,教师必须精心策划,如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让每个小组明确自己收集资料的主题,建议小组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提醒小组活动的注意事项,只有在学生活动任务和要求明确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较好的活动效果;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的活动中,教师应精心准备讨论的内容,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思辨性、开放性和延伸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在协作探讨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独立、主动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并通过学生间相互质疑、相互研究的形式让学生们独立解决。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人,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并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另一方面教师不宜过多或过早地评判优略或形成结论性观点,而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去体验感悟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小组协作探讨式教学,何时开展小组协作探讨,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协作的需求。当更多的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采取小组协作探讨的形式滿足学生倾诉的欲望,鼓励更多的学生畅所欲言,体验交流的喜悦;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通过协作探讨,从同伴那里获得生活经验及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方法,解决靠个体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当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需要交换时,通过在小组内的协作探讨,让学生充分了解他人的观点,更加深入全面地看待问题;当有些活动需要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时,通过小组协作探讨,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协作探讨中生成新的体验和知识。
四、实践运用——引领学生深化认识
通过协作探讨环节,学生获得新的认识,如何融会贯通?需要经历实践运用环节的检验。所谓实践运用,就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协助探讨中获得的新知识、或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或是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新认识去解决新问题的环节。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启示我们,教学需要注重实践运用环节。这既有利于学生明确理论的价值,激活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也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生命力所系。
如在学习“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章节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就“教师是否有权将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始了激烈地辩论:一方认为“教师无权将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因为任何人不能干涉学生在教室里读书听课,受教育是我们的神圣权利”;另一方则认为“教师有权将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因为,在教室里学习,谁也不能吵闹,破坏课堂秩序,因为遵守纪律也是我们的义务。”在一番针锋相对之后,同学们发现尽管自己很有道理但又说服不了对方。在理论联系实践中体验生成“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要做一个好公民,就应该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又如: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强调“做负责任的人,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要不言代价与回报,要保护环境。”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这一观点,笔者所在年级与金陵晚报社联合开展公益劳动——“虎凤蝶行动”,带领学生来到紫金山捡拾垃圾,通过自己的劳动,使我们的母亲山更加整洁,更加美丽,用实际行动履行一个南京市民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关爱社会,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强调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验感悟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协作探讨、互动思考生成观点。由此可见,在体验式教学中,知识在体验中生成,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课堂在体验中灵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首先需要教师营造有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得以充分体验、表现和创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利的教学环境往往是从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开始。笔者在九年级讲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时设计了如下情境:
温总理的牛奶强国梦——“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其时牛奶产量1200万吨,“孩子”约3.7亿,请学生们计算“每个孩子每天可以喝几斤牛奶?”同时加以追问:①计算结果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怎样的矛盾?②面对以上的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办?
通过推出这一问题情境,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有人拿出计算器仔细地算了起来,很快给出结论。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生成在不知不觉中实现。
喝牛奶是我校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从学生的身边小事说起,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激发了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从生活中学习,获得更有活力的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课堂气氛遽然打开,学科认知水到渠成。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创设情境时,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构建生活化的思品课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生活。
二、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活动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通往智慧的大门;一个好的问题仿佛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人口问题”框节时,笔者没有板书课题,也没有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先做下面一道数学题:
某部队以5.6千米/时的速度通过天安门广场,他们排成4人一队,每队相距1.8米,不停地走,10年才能全部通过,请问这支部队大约有多少人?(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没想到思品课堂会让他们做数学题,兴趣盎然,积极投入,不一会儿就算出了这支部队大约有10亿人,更有人还算出精确的数据,教师适时的告诉学生:这支部队就是我们国家1982年的人口总数。(大家不禁发出了唏嘘声,感叹我国人口之多。)紧接着,启发学生:由此你会想到些什么?先请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准备发言。由此自然引入到本课的教学主题。
课堂提问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应为讲授的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设计提问的着眼点应该是: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学生容易忽视处等。抓住这些方面设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一章节时,在投影上打出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为了有效地解读该定义,笔者简要设计了以下系列问题:①依法治国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如何?②依法治国中的领导者是谁?③依法治国的主体是谁?④依法治国的依据是什么?⑤依法治国中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演绎和归纳能力,进一步感知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三、协作探讨——突出学生感受体验
在学科教学法中,历来就有“讨论法”一说。思想品德课上的小组讨论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体验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把这一环节利用好,能使专家(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和不同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流动起来。协作探讨环节极大地凝聚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课堂气氛活跃,课堂讨论精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前,教师必须精心策划,如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让每个小组明确自己收集资料的主题,建议小组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提醒小组活动的注意事项,只有在学生活动任务和要求明确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较好的活动效果;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的活动中,教师应精心准备讨论的内容,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思辨性、开放性和延伸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在协作探讨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独立、主动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并通过学生间相互质疑、相互研究的形式让学生们独立解决。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人,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并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另一方面教师不宜过多或过早地评判优略或形成结论性观点,而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去体验感悟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小组协作探讨式教学,何时开展小组协作探讨,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协作的需求。当更多的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采取小组协作探讨的形式滿足学生倾诉的欲望,鼓励更多的学生畅所欲言,体验交流的喜悦;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通过协作探讨,从同伴那里获得生活经验及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方法,解决靠个体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当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需要交换时,通过在小组内的协作探讨,让学生充分了解他人的观点,更加深入全面地看待问题;当有些活动需要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时,通过小组协作探讨,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协作探讨中生成新的体验和知识。
四、实践运用——引领学生深化认识
通过协作探讨环节,学生获得新的认识,如何融会贯通?需要经历实践运用环节的检验。所谓实践运用,就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协助探讨中获得的新知识、或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或是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新认识去解决新问题的环节。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启示我们,教学需要注重实践运用环节。这既有利于学生明确理论的价值,激活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也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生命力所系。
如在学习“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章节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就“教师是否有权将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始了激烈地辩论:一方认为“教师无权将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因为任何人不能干涉学生在教室里读书听课,受教育是我们的神圣权利”;另一方则认为“教师有权将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因为,在教室里学习,谁也不能吵闹,破坏课堂秩序,因为遵守纪律也是我们的义务。”在一番针锋相对之后,同学们发现尽管自己很有道理但又说服不了对方。在理论联系实践中体验生成“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要做一个好公民,就应该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又如: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强调“做负责任的人,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要不言代价与回报,要保护环境。”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这一观点,笔者所在年级与金陵晚报社联合开展公益劳动——“虎凤蝶行动”,带领学生来到紫金山捡拾垃圾,通过自己的劳动,使我们的母亲山更加整洁,更加美丽,用实际行动履行一个南京市民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关爱社会,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强调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验感悟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协作探讨、互动思考生成观点。由此可见,在体验式教学中,知识在体验中生成,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课堂在体验中灵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