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是麦区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个别年份病情较重,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被危害的小麦穗部呈粉红色,所以叫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麦穗上,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在多雨或者潮湿天气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一方面造成枯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另一方面由于病菌分泌的毒素对人体有害而限制了食用性价值。
1 症状特征
赤霉病主要为害穗部,但在小麦生长各个阶段都能受害,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苗期侵染引起苗腐,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中后期侵染引起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危害最大,病小穗随即枯黄,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
2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菌在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赤霉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小麦抽穗开花,灌浆时,遇到连续阴雨、天气闷热,有利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雨日越多,湿度越大,则发病程度越重。
3 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是有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赤霉病菌致病能力极强,分布范围极广。赤霉病菌在田间小麦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种子、土壤、以及多种作物的根茬、秸杆等都是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源.通常于小麦抽穗扬花前后成熟放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扩散蔓延,落在小麦花器上腐生后产生分生孢子多次侵染小穗,约5-7天造成穗腐并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又可产生子囊壳及子囊孢子。麦收结束病菌又以腐生方式在植物残体上越夏或继续侵染其它寄主成为下年主要赤霉病菌侵染源。至于有病的种子和土壤表层腐生的病菌虽可引起苗腐和基腐,但对后期穗腐无直接影响。
4 栽培管理
凡播种期不适,密度过高,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田块,都会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另外,氮肥施用过量或不当,贪青旺长甚至倒伏的小麦,一方面麦株生长不健壮,降低其抗病能力,另一方面田间无效分蘖增多,通风透光条件差,增大田间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浸染,导致病情加重。
5 药剂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大水漫灌等栽培措施,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是防治赤霉病的一项基础措施。(3)防治赤霉病的最好农药是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这两种农药都杀菌力强,内吸性好,不易被雨水冲刷。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45~5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赤霉病效果可达90%以上。
1 症状特征
赤霉病主要为害穗部,但在小麦生长各个阶段都能受害,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苗期侵染引起苗腐,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中后期侵染引起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危害最大,病小穗随即枯黄,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
2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菌在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赤霉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小麦抽穗开花,灌浆时,遇到连续阴雨、天气闷热,有利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雨日越多,湿度越大,则发病程度越重。
3 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是有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赤霉病菌致病能力极强,分布范围极广。赤霉病菌在田间小麦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种子、土壤、以及多种作物的根茬、秸杆等都是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源.通常于小麦抽穗扬花前后成熟放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扩散蔓延,落在小麦花器上腐生后产生分生孢子多次侵染小穗,约5-7天造成穗腐并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又可产生子囊壳及子囊孢子。麦收结束病菌又以腐生方式在植物残体上越夏或继续侵染其它寄主成为下年主要赤霉病菌侵染源。至于有病的种子和土壤表层腐生的病菌虽可引起苗腐和基腐,但对后期穗腐无直接影响。
4 栽培管理
凡播种期不适,密度过高,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田块,都会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另外,氮肥施用过量或不当,贪青旺长甚至倒伏的小麦,一方面麦株生长不健壮,降低其抗病能力,另一方面田间无效分蘖增多,通风透光条件差,增大田间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浸染,导致病情加重。
5 药剂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大水漫灌等栽培措施,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是防治赤霉病的一项基础措施。(3)防治赤霉病的最好农药是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这两种农药都杀菌力强,内吸性好,不易被雨水冲刷。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45~5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赤霉病效果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