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辅导员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相对于教学科研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这既有辅导员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和高校的原因,而后者是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根本因素。本文从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成因分析入手,以人文关怀为视角,探讨构建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软环境,让高校辅导员工作回归本位。
关键词:辅导员;人文关怀;软环境
作者简介:孔丽丹(1979-),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长青(1974-),男,江苏宝应人,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无锡 214122)
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骨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颁发以来,辅导员地位和待遇有了明显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得到普遍重视。但在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在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日益复杂化的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被忽视、受排斥、不理解的现象。本文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成因分析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继颁发了4个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24号令)、《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积极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建立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定期举办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1]2009年又创办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唯一的刊物《高校辅导员学刊》。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下,仍存在许多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因素,这里面既有辅导员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和高校的原因,而后者是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根本因素。
1.社会存在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惯性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教师,特别是专业和科研人才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他们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及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存在一股重业务工作轻思想政治工作、重业务干部轻党务干部的风气,[2]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依然不被重视。
2.社会对辅导员认识不够、认同度底
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相对于专任教师、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上有些人甚至认为辅导员是“万金油”,不需要什么专业技术,什么都能做,人人都可以做,甚至把辅导员队伍当成了收容所和回收站,认为“教不了课的可以去当辅导员,搞不了科研的教师可以去当辅导员,暂时没有合适安排的也可以先去当辅导员”;教职工和部分领导中也有人错误地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耍嘴皮”,还有人诬称辅导员为“投机商”或“野心家”,是在政治上“以曲待升”。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到高校辅导员的形象和工作热情,也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健康成长。
3.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定位模糊
高校辅导员作为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主要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由于高校扩招,生师比太大,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职能范围,突出表现为管理职能被强化、教育职能被弱化的趋势。绝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负荷量很大,多数时间是用来处理如考勤、奖惩、资助、就业、寝室管理等各部门日常管理,辅导员“什么事都可干,什么事都要干”,“哪里有问题,哪里就要出现”,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务,许多教师和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而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这样,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精力分散,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本职工作,造成辅导员工作缺位。
4.辅导员配套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由于辅导员的选拔、培养、保障、流动等制度还不够完善,辅导员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繁重、压力大、后顾之忧多,造成辅导员对职业的满足感不强,工作不专心,队伍不稳定。部分辅导员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向的影响,希望通过改行、下海等方式重新寻找实现自我的途径。此外,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虽被承认,但在教师待遇、教师资格等方面与专任教师相比可谓泾渭分明,难以得到应有的报酬;辅导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还缺乏有效措施;辅导员编制不稳定,高校实行的人事代理制度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心理落差,出现低落、倦怠的情绪,进而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和业绩。
5.辅导员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
除了社会和高校的原因,辅导员自身的问题也制约着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求知识面宽、德才兼备、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开始聘用研究生作辅导员,但辅导员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偏少,导致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政治思想问题不能给予完满回答,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形势下,面对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强烈的学习愿望,辅导员缺乏有力的引导,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讲倒”,使得工作主导性下降,也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构建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发展的人文关怀软环境
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因素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不可能期望一下子得到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和辅导员自身的共同努力,而社会和高校更应认真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优化软、硬环境,保障辅导员健康成长。在这里,我们将辅导员队伍的体制建设及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视为硬环境,而社会观念、高校态度、领导重视程度等就是软环境。下面就着重以人文关怀为视角,探讨构建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软环境,让高校辅导员工作回归本位。
1.社会各界破除旧观念,尊重、重视辅导员工作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要破除旧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辅导员视同专业教师,尊重辅导员,重视辅导员的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调查表明,有31.6%的人认为辅导员在学校处于中间水平,心理上尚能接受;有17%的人认为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辅导员与管理人员、承担学科教学教师有同等地位;有24.7%的人认为辅导员工作很不稳定,很多人有机会就会跳槽;有19.7%的人认为辅导员在学校根本就没有地位,感觉比较自卑;另有7%的人选择了多项选项,是复杂感受使然。[2]这些情况说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甚至还有不小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高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必须感同身受地正视这些问题,真正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更新观念,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科学定位辅导员的角色是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提高工作实效的关键,也是辅导员在其职责内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为此,不仅仅是高校的领导,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应对辅导员的职业本位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多方位创造条件,理顺辅导员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与行政、党务及学校各级职能部门的职责及工作关系,明确学生工作系统内各职能部门之间及工作人员之间的职责及工作关系,使辅导员减负增效,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让高校辅导员工作回归本位。
4.想辅导员之所想,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高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多关心来自大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了解他们的心声和渴望,切实关心辅导员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动感情,动真招,政策上给予倾斜,为辅导员创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以住房为例,一方面要求辅导员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便于了解学生,及时解决学生中的问题;一方面政策上却不给予保证,部分高校不允许人事代理人员申请学校周转房,造成许多成家的辅导员一家三四口人挤在一室一厅的教师公寓里。如果学校能解决很多辅导员的住房问题,辅导员住房有了保障,工作起来积极性也会更高。
5.构建全员育人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高校应积极响应16号文件精神,构建全员育人体系,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实验室老师都应负有育人职责。与学生有关的事务,不一定都是辅导员的事,学生缺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等等,任课教师考勤严一点,课堂纪律抓得紧一些,对学生要求严一点,比辅导员查课、谈话管用得多;学生查询成绩、办理选课、开证明等等不要都推到辅导员头上,什么都问辅导员,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解释办理一下,既可以节省学生和辅导员的时间,也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机关职能部门良好的服务育人形象。
6.挖掘辅导员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高校要着力挖掘辅导员的先进事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辅导员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关注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评选就充分挖掘了412个高校412名辅导员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投票、媒体报道、举办颁奖晚会、先进事迹巡讲等形式,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是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鼓励广大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需要高校的热诚关心,需要师生的理解和信任,在优化人文关怀软环境的基础上,再配以合理完善的体制机制以及辅导员自身专业化发展,这样就能逐步解决辅导员队伍发展中的问题,让高校辅导员工作真正回归本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刘贵芹做客人民网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OL].(2009-06-18).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72/info1245296477743372.htm.
[2]陈爱生,王秋先.边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尴尬处境及其对策[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9).
[3]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辅导员;人文关怀;软环境
作者简介:孔丽丹(1979-),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长青(1974-),男,江苏宝应人,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无锡 214122)
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骨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颁发以来,辅导员地位和待遇有了明显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得到普遍重视。但在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在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日益复杂化的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被忽视、受排斥、不理解的现象。本文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成因分析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继颁发了4个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24号令)、《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积极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建立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定期举办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1]2009年又创办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唯一的刊物《高校辅导员学刊》。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下,仍存在许多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因素,这里面既有辅导员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和高校的原因,而后者是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根本因素。
1.社会存在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惯性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教师,特别是专业和科研人才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他们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及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存在一股重业务工作轻思想政治工作、重业务干部轻党务干部的风气,[2]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依然不被重视。
2.社会对辅导员认识不够、认同度底
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相对于专任教师、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上有些人甚至认为辅导员是“万金油”,不需要什么专业技术,什么都能做,人人都可以做,甚至把辅导员队伍当成了收容所和回收站,认为“教不了课的可以去当辅导员,搞不了科研的教师可以去当辅导员,暂时没有合适安排的也可以先去当辅导员”;教职工和部分领导中也有人错误地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耍嘴皮”,还有人诬称辅导员为“投机商”或“野心家”,是在政治上“以曲待升”。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到高校辅导员的形象和工作热情,也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健康成长。
3.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定位模糊
高校辅导员作为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主要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由于高校扩招,生师比太大,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职能范围,突出表现为管理职能被强化、教育职能被弱化的趋势。绝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负荷量很大,多数时间是用来处理如考勤、奖惩、资助、就业、寝室管理等各部门日常管理,辅导员“什么事都可干,什么事都要干”,“哪里有问题,哪里就要出现”,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务,许多教师和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而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这样,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精力分散,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本职工作,造成辅导员工作缺位。
4.辅导员配套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由于辅导员的选拔、培养、保障、流动等制度还不够完善,辅导员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繁重、压力大、后顾之忧多,造成辅导员对职业的满足感不强,工作不专心,队伍不稳定。部分辅导员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向的影响,希望通过改行、下海等方式重新寻找实现自我的途径。此外,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虽被承认,但在教师待遇、教师资格等方面与专任教师相比可谓泾渭分明,难以得到应有的报酬;辅导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还缺乏有效措施;辅导员编制不稳定,高校实行的人事代理制度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心理落差,出现低落、倦怠的情绪,进而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和业绩。
5.辅导员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
除了社会和高校的原因,辅导员自身的问题也制约着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求知识面宽、德才兼备、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开始聘用研究生作辅导员,但辅导员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偏少,导致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政治思想问题不能给予完满回答,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形势下,面对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强烈的学习愿望,辅导员缺乏有力的引导,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讲倒”,使得工作主导性下降,也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构建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发展的人文关怀软环境
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因素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不可能期望一下子得到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和辅导员自身的共同努力,而社会和高校更应认真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优化软、硬环境,保障辅导员健康成长。在这里,我们将辅导员队伍的体制建设及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视为硬环境,而社会观念、高校态度、领导重视程度等就是软环境。下面就着重以人文关怀为视角,探讨构建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软环境,让高校辅导员工作回归本位。
1.社会各界破除旧观念,尊重、重视辅导员工作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要破除旧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辅导员视同专业教师,尊重辅导员,重视辅导员的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调查表明,有31.6%的人认为辅导员在学校处于中间水平,心理上尚能接受;有17%的人认为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辅导员与管理人员、承担学科教学教师有同等地位;有24.7%的人认为辅导员工作很不稳定,很多人有机会就会跳槽;有19.7%的人认为辅导员在学校根本就没有地位,感觉比较自卑;另有7%的人选择了多项选项,是复杂感受使然。[2]这些情况说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甚至还有不小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高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必须感同身受地正视这些问题,真正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更新观念,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科学定位辅导员的角色是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提高工作实效的关键,也是辅导员在其职责内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为此,不仅仅是高校的领导,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应对辅导员的职业本位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多方位创造条件,理顺辅导员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与行政、党务及学校各级职能部门的职责及工作关系,明确学生工作系统内各职能部门之间及工作人员之间的职责及工作关系,使辅导员减负增效,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让高校辅导员工作回归本位。
4.想辅导员之所想,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高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多关心来自大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了解他们的心声和渴望,切实关心辅导员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动感情,动真招,政策上给予倾斜,为辅导员创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以住房为例,一方面要求辅导员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便于了解学生,及时解决学生中的问题;一方面政策上却不给予保证,部分高校不允许人事代理人员申请学校周转房,造成许多成家的辅导员一家三四口人挤在一室一厅的教师公寓里。如果学校能解决很多辅导员的住房问题,辅导员住房有了保障,工作起来积极性也会更高。
5.构建全员育人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高校应积极响应16号文件精神,构建全员育人体系,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实验室老师都应负有育人职责。与学生有关的事务,不一定都是辅导员的事,学生缺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等等,任课教师考勤严一点,课堂纪律抓得紧一些,对学生要求严一点,比辅导员查课、谈话管用得多;学生查询成绩、办理选课、开证明等等不要都推到辅导员头上,什么都问辅导员,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解释办理一下,既可以节省学生和辅导员的时间,也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机关职能部门良好的服务育人形象。
6.挖掘辅导员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高校要着力挖掘辅导员的先进事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辅导员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关注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评选就充分挖掘了412个高校412名辅导员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投票、媒体报道、举办颁奖晚会、先进事迹巡讲等形式,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是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鼓励广大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需要高校的热诚关心,需要师生的理解和信任,在优化人文关怀软环境的基础上,再配以合理完善的体制机制以及辅导员自身专业化发展,这样就能逐步解决辅导员队伍发展中的问题,让高校辅导员工作真正回归本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刘贵芹做客人民网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OL].(2009-06-18).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72/info1245296477743372.htm.
[2]陈爱生,王秋先.边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尴尬处境及其对策[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9).
[3]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