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三步走

来源 :发明与创新·少儿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创造。急于求成成就不了“创造”的辉煌,船到桥头自然直,创造需要多方借力,历经三部曲。
  创造,这个词听起来就感觉不怎么亲切,很多同学有怯生的感觉,觉得发明创造非常神秘、跟自己沾不上边。就算是偶尔在生活中发现了有趣的创意,他们也没有勇气进一步深入,进行创造。
  其实,每个同学的身上都潜藏着创造的因子,我们要勇于克服未知,大胆地迈出第一步,喊出“创造,我最大”,做自己创造活动的主角。
  首先,我们需要将自己置身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完全自由地进行创造活动。只有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我们才能积极思维、充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我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
  当然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营造这种氛围还不够,还需要借力老师的帮助。
  老师们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职责和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老师必须抛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做到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能,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我们满怀激情,热情十足地投入到创新学习中,开心地去创造。
  当然,我们不能太多地去依赖老师,也要有自己的创新空间,要多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等。
  其次,我们需要有不怕输的想法,大胆猜想,就能够产生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发展创造性思维。
  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做题目的时候,对一题实行多解训练,创造性思维自然而然地就被开发了。
  还有,我们要有问题意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灵感就是从这些“为什么”中蹦出来的。之后,我们要设法去解决自己的这些疑问,多思考,多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不要急于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
  
  有了创新的灵感,没有创新的法子,是万万不行的,创造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有意地去“求变”,不固守既定的途径,而是能够尝试“另辟蹊径”,寻求多样性。
  比如我们学习“比较五分之三和三分之二的大小”,除了用通分的方法外,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创造性得出多种方法:形式转换法,数行结合法,逆向思考法。
  这样,我们通过创造性思维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提升了能力,充分发展了自身的主体性,培养了较好的创新素质。
  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学会更多的方法,其中包括——
  第一:一物多玩法。在体育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组织类似的活动,如:老师会鼓励我们用一只皮球玩出多种花样,拍、滚、抛接、夹球跑……一个人玩或两两合作玩等,这种一物多玩法不仅能提高我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锻炼身体,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
  第二:组合法。不同东西组合之后变成新事物,也是创造。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搭积木,同样是一套积木,不同的组合会变换出多种不同的造型,我们可以多运用这种组合的方法,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创造出新“产品”的乐趣。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搭积木、排列易拉罐等游戏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联想法。根据平时生活或学习中碰到的偶发事件,我们可以触发创新灵感,展开想象翅膀,通过联想而有新的突破。
  牛顿推理出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都是从平时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加以联想而形成的。
  因此,我们应该多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联想,随时储备创造的灵感。
  例如,我们可以多开展这样的活动:添画联想——老师画半个圆后,我们添上喜欢的点、线等,再说出像什么;观物联想——我们一起去拾落叶,有意识地用落叶拼图案,赋予落叶一定的形象……
  创造活动,仅仅有方法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进行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释放内在的创新冲动。
  我们要扩宽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才能触类旁通,用自己懂得的原理奠定“创造”的理论基石。
  有了灵感和方法后,也就是“发明什么”和“怎样发明”后,我们就可以着手进行“创造”了,接下来就要“看我的”了。
  我们必须明确自己需要哪些工具、哪些工具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造后才能用于创造活动中。之后,我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按照已经形成的思路,动手将这些工具“拼凑”起来,或是在本来存在的我们认为不够完美的东西上进行改造,得到自己的小发明作品。
  是不是这样“创造”就完成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需要对成型的创造作品“试用”,验证它是否真的可以如设想的那般解决我们想解决的问题,它能否还可以再改造,做到更完美。
  如无需完善,算是大功告成了。若发明作品还需完善,我们要听取大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发明创造作品!
其他文献
人类很早就从植物中看到了数学特征:花瓣对称排列在花托边缘,整个花朵几乎完美无缺地呈现出辐射对称形状,叶子沿着植物茎秆相互叠起,有些植物的种子是圆的,有些是刺状,有些则是轻巧的伞状……  所有这一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美丽的数学模式。  著名数学家笛卡尔,根据他所研究的一簇花瓣和叶形曲线特征,列出了x3 y3-3axy=0的方程式,这就是现代数学中有名的“笛卡尔叶线”(或者叫“叶形线”),数学家还为它
人生应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把你所要的东西弄到手,另一个是用弄到手的东西享乐。然而懂得这第二个方法的人才是最聪明的。——(英国)史密斯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心灵低碳”,意思是我们的心灵也要像生态环境一样低碳环保,才能获得持久幸福的能力。有人还总结了“心灵低碳手册”:让自己慢下来,多与心灵交流,多花点时间与家人相处,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交际……这自然是很不错的倡议,但需要警惕的是,有时困扰我们的并不
同事大桥的妻子因失足落水而亡,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他痛不欲生,中年丧妻确实是一件令人极其痛苦的事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更是如此。我在单位是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获悉这个消息后,立即派我去全程陪护大桥,并嘱咐我多和他聊聊、多多安慰那颗破碎的心。在临出门时,书记说:“大桥心里肯定非常难受,你的唯一任务就是好言相劝,让他尽快走出痛苦。”我点头称是,表示要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大桥是个老实厚道的人,
威廉·康拉德·伦琴是德国物理学家,在1895年发现了X射线,X射线因此也叫伦琴射线。X射线的问世,推动了人类医学的发展,让患者们充满了希望,也给伦琴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和许多无端的烦恼。  很多科学家非常嫉妒他,其中包括比伦琴年长又更知名的科学家舒贝。大家评论伦琴是个“不务实的家伙”,因为X射线是一个不可见的东西。  一天,舒贝满怀醋意地给伦琴写信,刁难他说:“伦琴先生,我的胸腔残留了一颗子弹,需要用
一个闯关节目要求人们以团队的形式报名参加,目标是翻过一座山。团队中任何一个人翻过去都算胜利,但要保证所有人能够存活。  翻过这座山需要12天时间。由于体力原因,每个人最多只能带上8天的食物,且返回同样需要食物。  假设每个人的饭量相同,所带的食物一样。你认为最少需要几个人才能闯关成功?  除了到达终点的那个人,团队中其他人在走完一段路程后将食物分给他人并返回,这样才能闯关成功。  如果两个人组队参
乡下,妇女最是忙碌,忙完地头忙灶头。即便是到集市上逛一遭,也牵挂着家里的娃们和鸡们、羊们,置办些生活必需的物品,就急匆匆地往回赶。男人扛着沉甸甸的生活,如上紧了发条的闹钟,不得松懈。只有在狂风肆虐或大雨滂沱的天气,三五人聚在一起,央主妇炒几样应时的小菜,拎过几瓶白酒或几箱啤酒,或猜拳行令,或发扑克,不大工夫,盘净瓶干。对于他们,偶尔发发酒疯既是种奢侈,也是种享受。  房屋是一个家庭经济状况最直观的
现在空气污染特别严重,尤其是某些地方出现了雾霾天气。如果外出,空气中的有毒颗粒会随时进入你的呼吸道,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我想发明一件透明的空气净化衣。  这件空气净化衣外形酷似宇航服,但非常轻便,内部结构与树叶相似,有许多气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毒颗粒,然后将它们转化为无毒气体释放出来。  除此以外,空气净化衣还能在白天收集阳光,到晚上发出淡淡的荧光,为你照明。  指导老师 陆丽
氩气是一种非常古怪的气体,懒惰且孤独,几乎不与任何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它的发现,震惊了当时的科学界,而发现者是英国物理学家瑞利。  瑞利每天的工作就是用一架特别精确的天平测量气体的密度,测量气体密度有4个步骤:1.称一下大玻璃球;2.将气体充入这个玻璃球中,再称一下;3.将两次称量结果相减,得出气体的质量;4.最后用气体的质量除以大玻璃球的容积。这种枯燥的工作,瑞利做了很多年都不觉得厌烦。  一次,
三年前的国庆节,我和先生去上海探望儿子及他的女友敏。那时他们在上海创业,忙得焦头烂额。我们在浙江义乌,高铁也就一个多小时。  到上海的第三天,得知敏的母亲想来看他们,我们非常欣喜,感觉实属难得,对方是从遥远的甘肃平凉来沪。  儿子和敏大二谈的恋爱,是彼此的初恋。或许真的是缘分,敏身高、身材、姓氏居然都跟我一样。有一次跟敏同框,她惊讶地说:“我跟阿姨长得好像啊!”别看敏纤瘦,却极能吃苦,思维和表达也
很多年前,我读书的时候,因为汽车站离学校远,又没有接驳公交,为了省钱,我常常让客运司机在靠近学校的高速路旁停下,自己拦过路车回七公里外的学校,这样就可以省下一顿饭钱。  冬天,夜幕悄无声息地笼罩下来,一切都陷入让人紧张的静寂之中。中途下车后,我站在路边拼命拦车,却没有一辆肯停下来。等天地陷入一片混沌,雪花也纷纷扬扬飘落的时候,一向胆大的我,终于哭了起来。黑暗中,我沿着公路走了一程,感觉自己完全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