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多种原因,当下各种教育对人文性的关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忽视,超常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特殊教育——为了培养精英中的精英,在人文性的缺乏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东北育才超常教育实验部,提出了“最优教育”的理念,基于人性立场将人文性提高到了十分重要的程度,它内涵系统而丰富,对于弥补教育在人文性方面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性;东北育才超常教育实验部;最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c)-0000-00
人文性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机器,更不是单纯的产业对象。人文是与科学、艺术并列的人类三大精神支柱之一。科学指向“物”,艺术指向“美”,而人文则包含二者又更多指向“善”的层面。教育的观念当立于“人本”,从“人”出发,尊重人、关爱人、引导人、发展人是教育的终极使命。超常教育更应当如此,更加强调这种人文性。
1 超常教育人文性的缺失现象
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这句话的本质在于它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叩问,在于对中国教育体系与制度的质疑。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态度都存在着很大的功利性,尽管推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尴尬。中小学生过于沉重的学业负担和教育功利化倾向引起全社会的担忧。许多学校只把升学率、优秀率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年轻人缺乏人文知识,没有人文情怀。
这些教育的弊病已经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超常教育领域,而且观察这些年超常教育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国内的一些超常教育学校形成了一种所谓“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主要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方法,已经成为大多数超常教育学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较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这种教学模式的推行,虽然迎合了传统的思想和大众的口味,但却使超常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误导了教育的本质目标,陷入到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之中。
2 超常教育人文性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2.1 功利观念的主导
这些问题之所以愈演愈烈,绝非仅是这个时代的教育问题,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上来,教育的“功利主义”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整个社会。自上世纪50年代教育被纳入高度专门化、技术化的轨道,重理轻文、智育至上、能力主义等观念早已由学校渗入社会,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价值观念。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
同时,这种观念也诱化成了对特殊人群的一种歧视,尤其是超常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在这个功利理念主导下的教育领域,人们只看重以固定模式和方法进行测评的智力测验,人们对于通过智力测验考题的学生满是膜拜和赞赏,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人才,学校老师也在无形中给予“区别”对待。然而这些天才们同样更害怕被当作异类、怪胎,多次的猎奇式报道让这些学生处在被冷眼的角落之中,成了类似于动物园里的珍稀物种。
尤其中小学生教育现状至少有两重弊端值得重视,一是知识本位的教育方式重成才的教育而忽视了成人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背道而驰。由于它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因而不可避免地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灌输方式的落后教学方法大行其道。二是不断加重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受教育者发展的全面性缺失与个性畸形,不利于甚至是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2 教育制度的不够完善
除了观念的问题,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容回避的。一方面,教育立法不完善,国家、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体制,在教育立法方面还有许多盲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操作模式,使整个社会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一个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只注重结果。
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不够迟缓,起步晚。尤其是中国的超常教育理念的探索在1978年才正式开始,起步晚,而且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比较滞后,一直都沉浸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庇护下匍匐前行。这些年来,中国的教育理念的更新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呈现的弊端也是千头万绪难以细述。
最后,教育方法、课程体系都不具有针对性。当今中国教育品质最显著的畸变,是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时至今日,中国学校仍然笼罩在陈旧的传统气氛之中,学生在超强度的技巧训练和题海大战之中“苦学”,死记硬背、满堂灌、唯书唯上、师道尊严仍是普遍的现实。应试教育最严重的后果,是将面向所有儿童的义务教育,变为高度竞争性的升学教育,在筛选出少数“尖子”之时,学生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人的地位、价值、情感、尊严可怕地消失了。
3 “最优教育”强调人文性
依据我国超常教育的现状和具体环境,研究国内外超常教育的成败得失,结合新时代下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理念,东北育才超常教育实验部提出了一种“最优教育”理念或可作为中国教育,尤其是超常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所谓“最优化教育”是指教育的过程,教育环节各种要素的最优化表现及互动—实现的整体过程。最优的教育理念,改变按部就班的常规教育模式,让孩子们从最优学生,完成到最优人才的蜕变。在这其中,将提供最优的资源、最优的教师、最优的环境。 3.1 最优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
“最优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两性一化”理念的整合。“两性”即科技性与人文性,“一化”即最优化,尤其值得称道和开创性就是这套理念强调人文性在超常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用“以人为本”的视角和思维去思考现有的教育理念,这是难能可贵的。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求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进行人性化的观照、理解与尊重,体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每一个老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把一种文明,把一种理念传授给孩子。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全面而又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有用人才,才能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2 最优教育是一种服务理念
教育是用来服务人类的,绝不是凌驾在人之上的,为谋取暴利或某些控制目的存在。它是为了服务人类的不同存在而进行的以延续人类生存为目的的具体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最优教育完全以这个最崇高的目的为宗旨,它的人文性包括支持的教育、关爱的教育、发现的教育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发现孩子的优点,发现最适合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特殊性尊重并赞赏,将他们当作是人类的珍宝,自己的宝贝,关心他们,爱他们;进而支持他们的所有美妙想法,支持他们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他们的天才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启。
3.3 最优教育是一个可实施的方法
东北育才超常教育实验部的最优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可以实施的具体的教学过程。它是来自于教师们的多年经验与悉心总结,是建立在对超常学生多年关怀、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性化的课堂,活跃的特色课程,富于个性色彩的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都证明了最优教育,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出发,力求做到最好。让每一个与东北育才超常教育有关的人都能深切感到那种基于感性,又极具可操作力的实在魅力。
一个工具理性盛行,忽视人文学科的社会很多怪诞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普遍性的不重视人文价值,所以社会伦理失衡、道德沦丧、企业缺乏人文精神。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改变这种重理轻文的状况,倡导一种人文精神的回归。这在超常教育领域更应该如此,超常学校里大部分都是智力超群的学生,如果在开发他们智力和潜能的同时,再以一种人文性的教育理念去引导和培养他们,让他们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思想,有责任感,具有思想文化的厚重感,有一种求学与为人处事的气度与心胸,他们一定可以为社会贡献更多,这正是在针对超常教育强调“最优教育理念”里的“人文性”的重大现实意义。我们一直在坚持,也相信必然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曾德凤.中国谁来夺诺贝尔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朱奕.中国超常教育二十年纪实.中国青年研究,1999,(3):47-48
[3]顾明远.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中国教育培养难题.中国特殊教育,2010(7):49
关键词:人文性;东北育才超常教育实验部;最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c)-0000-00
人文性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机器,更不是单纯的产业对象。人文是与科学、艺术并列的人类三大精神支柱之一。科学指向“物”,艺术指向“美”,而人文则包含二者又更多指向“善”的层面。教育的观念当立于“人本”,从“人”出发,尊重人、关爱人、引导人、发展人是教育的终极使命。超常教育更应当如此,更加强调这种人文性。
1 超常教育人文性的缺失现象
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这句话的本质在于它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叩问,在于对中国教育体系与制度的质疑。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态度都存在着很大的功利性,尽管推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尴尬。中小学生过于沉重的学业负担和教育功利化倾向引起全社会的担忧。许多学校只把升学率、优秀率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年轻人缺乏人文知识,没有人文情怀。
这些教育的弊病已经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超常教育领域,而且观察这些年超常教育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国内的一些超常教育学校形成了一种所谓“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主要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方法,已经成为大多数超常教育学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较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这种教学模式的推行,虽然迎合了传统的思想和大众的口味,但却使超常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误导了教育的本质目标,陷入到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之中。
2 超常教育人文性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2.1 功利观念的主导
这些问题之所以愈演愈烈,绝非仅是这个时代的教育问题,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上来,教育的“功利主义”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整个社会。自上世纪50年代教育被纳入高度专门化、技术化的轨道,重理轻文、智育至上、能力主义等观念早已由学校渗入社会,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价值观念。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
同时,这种观念也诱化成了对特殊人群的一种歧视,尤其是超常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在这个功利理念主导下的教育领域,人们只看重以固定模式和方法进行测评的智力测验,人们对于通过智力测验考题的学生满是膜拜和赞赏,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人才,学校老师也在无形中给予“区别”对待。然而这些天才们同样更害怕被当作异类、怪胎,多次的猎奇式报道让这些学生处在被冷眼的角落之中,成了类似于动物园里的珍稀物种。
尤其中小学生教育现状至少有两重弊端值得重视,一是知识本位的教育方式重成才的教育而忽视了成人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背道而驰。由于它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因而不可避免地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灌输方式的落后教学方法大行其道。二是不断加重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受教育者发展的全面性缺失与个性畸形,不利于甚至是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2 教育制度的不够完善
除了观念的问题,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容回避的。一方面,教育立法不完善,国家、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体制,在教育立法方面还有许多盲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操作模式,使整个社会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一个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只注重结果。
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不够迟缓,起步晚。尤其是中国的超常教育理念的探索在1978年才正式开始,起步晚,而且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比较滞后,一直都沉浸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庇护下匍匐前行。这些年来,中国的教育理念的更新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呈现的弊端也是千头万绪难以细述。
最后,教育方法、课程体系都不具有针对性。当今中国教育品质最显著的畸变,是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时至今日,中国学校仍然笼罩在陈旧的传统气氛之中,学生在超强度的技巧训练和题海大战之中“苦学”,死记硬背、满堂灌、唯书唯上、师道尊严仍是普遍的现实。应试教育最严重的后果,是将面向所有儿童的义务教育,变为高度竞争性的升学教育,在筛选出少数“尖子”之时,学生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人的地位、价值、情感、尊严可怕地消失了。
3 “最优教育”强调人文性
依据我国超常教育的现状和具体环境,研究国内外超常教育的成败得失,结合新时代下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理念,东北育才超常教育实验部提出了一种“最优教育”理念或可作为中国教育,尤其是超常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所谓“最优化教育”是指教育的过程,教育环节各种要素的最优化表现及互动—实现的整体过程。最优的教育理念,改变按部就班的常规教育模式,让孩子们从最优学生,完成到最优人才的蜕变。在这其中,将提供最优的资源、最优的教师、最优的环境。 3.1 最优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
“最优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两性一化”理念的整合。“两性”即科技性与人文性,“一化”即最优化,尤其值得称道和开创性就是这套理念强调人文性在超常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用“以人为本”的视角和思维去思考现有的教育理念,这是难能可贵的。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求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进行人性化的观照、理解与尊重,体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每一个老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把一种文明,把一种理念传授给孩子。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全面而又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有用人才,才能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2 最优教育是一种服务理念
教育是用来服务人类的,绝不是凌驾在人之上的,为谋取暴利或某些控制目的存在。它是为了服务人类的不同存在而进行的以延续人类生存为目的的具体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最优教育完全以这个最崇高的目的为宗旨,它的人文性包括支持的教育、关爱的教育、发现的教育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发现孩子的优点,发现最适合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特殊性尊重并赞赏,将他们当作是人类的珍宝,自己的宝贝,关心他们,爱他们;进而支持他们的所有美妙想法,支持他们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他们的天才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启。
3.3 最优教育是一个可实施的方法
东北育才超常教育实验部的最优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可以实施的具体的教学过程。它是来自于教师们的多年经验与悉心总结,是建立在对超常学生多年关怀、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性化的课堂,活跃的特色课程,富于个性色彩的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都证明了最优教育,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出发,力求做到最好。让每一个与东北育才超常教育有关的人都能深切感到那种基于感性,又极具可操作力的实在魅力。
一个工具理性盛行,忽视人文学科的社会很多怪诞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普遍性的不重视人文价值,所以社会伦理失衡、道德沦丧、企业缺乏人文精神。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改变这种重理轻文的状况,倡导一种人文精神的回归。这在超常教育领域更应该如此,超常学校里大部分都是智力超群的学生,如果在开发他们智力和潜能的同时,再以一种人文性的教育理念去引导和培养他们,让他们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思想,有责任感,具有思想文化的厚重感,有一种求学与为人处事的气度与心胸,他们一定可以为社会贡献更多,这正是在针对超常教育强调“最优教育理念”里的“人文性”的重大现实意义。我们一直在坚持,也相信必然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曾德凤.中国谁来夺诺贝尔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朱奕.中国超常教育二十年纪实.中国青年研究,1999,(3):47-48
[3]顾明远.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中国教育培养难题.中国特殊教育,20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