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咚!咚!咚……”每天清晨,当太阳悄然接近地平线即将喷薄而出时,北京天安门城楼下,总会准时响起一阵铿锵有力的脚步声。这群比太阳还要早起的年轻官兵,高举旗帜,目光如炬,坚毅似铁,步伐坚定,以威武雄壮的身姿迎接共和国第一缕阳光。嘹亮的国歌声中,整整127秒,五星红旗精准地升上30米高的旗杆顶端,以最舒展的姿态飘扬在共和国首都的上空。
他们,就是武警北京市总队第十支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官兵。自护卫队组建25年来,一代代官兵将“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的庄严承诺,化作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捍卫国旗尊严,维护国家形象。护卫队先后4次荣立集体一等功,10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先进党支部”,被中央军委授予“国旗卫士”荣誉称号,10余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护卫国旗,重于生命。为了展示五星红旗风采,维护伟大祖国的尊严,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耳熟能详的《歌唱祖国》,让多少人从记事起,就深深地眷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
人们不会忘记,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亲自按下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后。从此,五星红旗便永远地飘扬在全国各族人民及至世界华人的心中。
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担任天安门广场升旗任务的是北京市供电局的工人陈鸿年、胡其俊2人。每天清晨,他们把国旗绑在自行车上,从家骑到广场,升完旗后再回单位上班。这项工作,胡其俊一干就是25年。
后来,升国旗的单位几经变化,直到1982年,原武警北京总队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这项使命从此历史地落在了武警官兵肩头。从那一刻起,国旗卫士们就开始满怀激情地探索和改进升旗仪式,由最初的2人升旗,一步步升级为如今令人震撼的36人方队。每天升旗降旗,保持与太阳升起和降落同步,一秒不差。
走进国旗护卫队荣誉室,墙上“护卫国旗,重于生命”八个大字十分醒目。这八个字,是护卫队员宣誓时的誓词,也是官兵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诺言。
“这里的新战士,在训练中每天平均要行进2.7万步,两年服役期累计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每一名国旗卫士成长的必经之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中队长杜林说道。
据杜林介绍,从普通一兵成为一名国旗护卫队员,必须练好“三功”:一是“站功”,腰插“十字架”、领别大头针、背贴硬板床,要求站得直、站得稳、站得久;二是“走功”,腿绑沙袋、頭顶砖头、尺量步幅、表测步速,必须练到护旗方队横看成行、纵看成列、步幅一致、摆臂一致、目光一致;三是“持枪功”,护旗兵用的是镀铬礼宾枪,为了达到操枪一个声音、一条直线,他们枪刺挑哑铃、枪托吊砖头、腋下夹石子,直到手掌拍肿、虎口震裂、肩膀磕紫……
在升旗仪式中,擎旗手、升旗手、护旗手和“刀客”最为引人注目。但他们的训练要求,也比普通队员更高更残酷。
居于方队中心的擎旗手,是最关键的角色之一,也是选拔最为严格的一个位置,被称作方队中的“定海神针”。擎旗手的选拔,身高必须在1.88米以上,不光要身体素质好、协调性好,还要五官端正、甚至要求是“国”字脸。
“旗帜,就是方向。旗稳,人心才稳,方队才稳。”国旗护卫队指导员彭凯自豪地说。据他介绍,国旗杆长3.3米,重11公斤,要求擎旗手肩扛国旗,从金水桥到达天安门广场旗杆下共138步,其中正步96步、步幅75厘米、脚距地面25厘米,步伐稳健,平衡前进,身体不能有丝毫晃动。从接旗到升顶150秒中的13个动作,要求精准完美、一气呵成。
升旗手,是方队中另一个重要角色,要求动作干净利落,奋力一甩将国旗撒出一个漂亮的扇形,旗帜任何一处不能沾地。为练就这一本领,“优秀共产党员”、士官升旗手杨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练。平日训练时,他不拿国旗练,而是手持3公斤重的哑铃,反复练习展旗动作,一练就是成百上千次。有时,他甚至换成6公斤的哑铃,练完后整个右边身体麻木肿痛,右胳膊肿胀变形,疼得连碗都端不起来。在高强度严苛的训练下,5米长、3.3米宽的特号国旗,无论在什么样的恶劣天气里,都能在他的掌控下凌空飞舞。每次谈起训练感受,杨博都自豪地说:“护卫国旗,重于生命。为了展示五星红旗风采,维护伟大祖国尊严,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我们只有护好‘祖国第一旗’,站好‘祖国第一哨’,高举旗帜跟党走,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护卫的国旗,被称作“祖国第一旗”;国旗下设置的哨位,被称作“祖国第一哨”。
“冬不穿棉,夏不穿单”,是对国旗护卫队官兵的特殊要求。夏天,广场上骄阳似火,哨兵一班哨下来,礼服上留下厚厚的盐渍,衬衣能拧出水来,皮鞋里的汗水泡得脚掌泛白溃疡;冬天,广场上寒风刺骨,地表温度有时低于零下30摄氏度,哨兵下哨后手脚麻木僵硬,有时冻得说不出话来。但是,他们只要一踏上哨位,就像钉子一样铆在那儿纹丝不动。
一个炎热的下午,哨兵段俊堂屏气凝神地站在哨位上,一只蜘蛛悄悄爬到他脸上。这只蜘蛛也许把身穿橄榄绿警服、一动不动的他当成了一棵大树,居然织起网来。段俊堂虽然奇痒难耐,却始终像一尊雕像挺立在哨位上……
然而,对国旗护卫队官兵的挑战,远远不止这些。
一天凌晨,执行升旗任务的方队刚下金水桥,齐步换正步第一步刚一落地,苏星突然感到右脚一阵钻心的疼痛,他立刻意识到有硬物扎入脚心。这时,升旗仪式已经进入程序,停下来换人是不可能的。方队继续前行,每往前迈一步,他右脚的疼痛就加深一分,整个右腿几乎失去知觉,汗水不停滑落脸庞。 国旗升到旗杆顶端,方队开始返回,钻心的疼痛又一阵阵来袭。他咬牙坚持,再坚持,一步步坚持到驻地,战友们都未发现异常。方队解散,苏星抱着枪一下子歪靠在门前。这时,大家才发现他脸色蜡黄,厚厚的礼服已被汗水浸透。面对围上来的战友,苏星已经疼得说不出话,只能用颤抖的手指了指他的右脚。
抬起苏星的右脚一看,战友们顿时惊呆了:一根生锈的大铁钉刺穿马靴底,扎入他的右脚心,把马靴和脚死死地钉在了一起,鲜血从马靴底渗了出来。一个战友拿来一把大剪刀把马靴剪开,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脚从马靴里拔出来。事后苏星说道:“再疼也要挺住!这个时候,我若影响了方队行进,也就破坏了国家形象。”
还有一次,方队在降完旗返回驻地时,剛刚踏上长安街,队员陈子明突然感到一阵恶心,肠胃内开始翻江倒海,随即胃里的食物开始一股股地向上涌。陈子明强忍着,拼命往下咽。咽下去,涌上来;涌上来,咽下去。脸憋得通红,一直坚持到驻地,硬是没让食物吐出来。原来,那天是因他受凉引发胃肠不适所致。事后他说道:“我必须忍住!绝不能让吐出来的食物玷污了礼服。”
在国旗护卫队,像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旗手吴猛在一次收旗时,手掌猛烈地撞上旗杆,鲜血顿时染红了白手套;老兵陈国学站哨时,脖子被游客的风筝线拉出一条4厘米长的口子,他却一动不动、直到换哨;擎旗手王俊华的大脚趾在训练中骨折,他让战友用自行车把他推到天安门下,再忍着剧痛正步前去升旗……
“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我们只有护好‘祖国第一旗’,站好‘祖国第一哨’,高举旗帜跟党走,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政治教育课上,武警北京市总队第十支队政委王建华的这席话掷地有声。
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至今流传着“国旗之子”陶维革的故事。在陶维革升旗护旗的5年里,他总是抢着多升一次旗,多站一班哨。退伍返乡前一天深夜,陶维革恋恋不舍、思绪万千,他走近国旗看了又看,拿起国旗吻了又吻,之后穿上军装,眼含泪水,向着他曾经亲手升起过1200多次的国旗,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他的心、他的血、他的生命,已经与五星红旗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退伍后,凭着过硬素质,陶维革成为家乡湖北省黄冈交通局的一名优秀职工。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突然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身体状况一天天恶化。病痛中的他,经常自言自语道:“多想再看一眼我扛过的国旗。想起国旗,仿佛想起了妈妈……”
后来,经部队领导批准,时任国旗护卫队政治指导员的谢辉,带着一面在天安门上空飘扬过的国旗,来到陶维革所住的湖北黄冈医院。见到日思夜想的五星红旗,陶维革紧紧地拥进怀里,顿时号啕大哭……
这一年的国庆节那天清晨,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陶维革身穿旧军装,胸戴军功章,满含热泪向国旗敬了一个长达2分零7秒的军礼。圆梦的陶维革激动地说:“我心里的千言万语汇成两句话:国旗万岁!祖国万岁!”
英雄,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后来的陶维革,为救一名病重想跳楼自杀的病友导致颅内出血,年仅29岁的“国旗之子”永远离开了我们……
王丙乾,曾是国旗护卫队时间最长的一名“刀客”,被誉为“天下第一刀”。但谁能想到,这个刚强的汉子也曾在引以为傲的国旗下哭成“泪人”。有一年参加重大任务执勤,父亲因病去世的消息突然传来。当指导员递给他一张车票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他一下子懵了。前两天父亲还专门打电话嘱咐他说:“儿啊,在国旗护卫队,是组织对你的信任,更是咱全家的光荣,你一定要干出点成绩来!”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父亲对他的临终嘱托。
当时正是任务的紧要关头,想到父亲最后的嘱托,王丙乾流着眼泪悄悄退掉了车票。任务结束后,他匆匆赶回家乡,把升国旗用过的一副手套和立功受奖的照片埋在了父亲坟前。他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地说:“爸爸,儿子不孝,请您原谅儿子。但是,儿子没有给您丢脸,没有给国旗抹黑。”最后,他又含着泪,郑重地在父亲坟前踢了三圈正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哀思……
“踏上金水桥,我们是国旗护卫者;走出天安门,我们是国旗宣传员。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一个忠诚化作亿万个忠诚。”
今年7月1日清晨5时50分,故宫午门外,国旗班领班员李明奎和5名即将退伍的战士,最后一次整理着装,准备列队进入天安门广场上哨。临行前,他们集体重温誓词:“牢记职责,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捍卫国旗尊严,维护国家形象,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这是4年前,习近平主席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视频通话时对他们的殷切嘱托。这也是4年来,国旗护卫队官兵每一次上哨前都必须重温的誓词。
升好第一旗,凝聚爱国心。每次升旗降旗,令李明奎最难忘的是围观群众那热忱的眼神。静默、凝视、仰望、屏息、敬礼、欢呼……他说:“那一刻,你能看到他们眼中晶莹的泪光,感受到他们胸膛急促的心跳。”
一次任务后,训练归来的李明奎和战友们行进在游客当中,身上散发出浓烈的汗味。一名小男孩问妈妈:“叔叔身上是什么味道啊?”年轻的妈妈微笑着说:“那是男子汉的味道,长大后你也要做这样顶天立地的人。”
“头顶,是飘扬的五星红旗;身后,是亿万人民的目光。护卫官兵的每一张面孔、每一个动作,都是向国人及至世界展示自信的窗口。”武警北京市总队政治委员刘振所这样说道。
与国旗朝夕相伴,国旗情结和国旗文化已经融入每名护卫官兵的内心。在护好国旗的同时,他们还把宣讲国旗知识当作神圣职责,走到哪里就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到哪里。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官兵们升降国旗2.5万余次准确无误,约有3亿人次现场观看了升旗仪式;官兵们深入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宣讲国旗知识达8万余场次,共培训升旗手2万余名。
“踏上金水桥,我们是国旗护卫者;走出天安门,我们是国旗宣传员。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一个忠诚化作亿万个忠诚。”这是国旗护卫队官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但国旗护卫队的官兵们永远难忘,7岁女盲童朱欣月爱旗的感人故事。她虽然已离世多年,但至今提起,仍令人感动。
当时的小欣月,是吉林九台市卢家小学的小升旗手,她最大的愿望是到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国旗仪式。然而不幸的是,小欣月突然被查出患上脑瘤。随着病情的恶化,她几乎双目失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此时,小欣月的父母唯一的愿望就是:帮孩子圆最后的梦,哪怕只在天安门广场停留几分钟,但又担心孩子虚弱的身体吃不消。后来,经媒体报道后,有好心人突发奇想:何不在长春模拟一个升国旗仪式。于是,2000余人自发组织起来,为小欣月打造出一个“天安门广场”。
当庄严的国歌声奏响,小欣月屏气静听,本来略显苍白的脸也瞬间红润起来,她试图举起右手,向国旗行少先队员队礼,一次、两次……父亲朱德春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将女儿的右手举到了头顶,这一情景,令现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一个小女孩的爱旗举动,感动了一座城市,也感动了整个中国。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官兵得知后,决定将小欣月的愿望变为现实。很快,组织上派人专程带着国旗赶往长春,来到小欣月的病床边对她深情地说:“你是小升旗手,叔叔们是大升旗手,盼望你能好好养病,等病好了再来天安门广场,来看叔叔们升旗。”
几天后,小欣月终于如愿以偿。天安门广场上,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端坐在轮椅上的小欣月使劲睁大模糊的双眼,目不转睛地“望”着国旗升起的方向,庄严而艰难地举起右手,行少先队队礼。晨风中,她胸前的红领巾在轻轻飘动,就像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
他们,就是武警北京市总队第十支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官兵。自护卫队组建25年来,一代代官兵将“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的庄严承诺,化作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捍卫国旗尊严,维护国家形象。护卫队先后4次荣立集体一等功,10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先进党支部”,被中央军委授予“国旗卫士”荣誉称号,10余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护卫国旗,重于生命。为了展示五星红旗风采,维护伟大祖国的尊严,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耳熟能详的《歌唱祖国》,让多少人从记事起,就深深地眷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
人们不会忘记,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亲自按下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后。从此,五星红旗便永远地飘扬在全国各族人民及至世界华人的心中。
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担任天安门广场升旗任务的是北京市供电局的工人陈鸿年、胡其俊2人。每天清晨,他们把国旗绑在自行车上,从家骑到广场,升完旗后再回单位上班。这项工作,胡其俊一干就是25年。
后来,升国旗的单位几经变化,直到1982年,原武警北京总队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这项使命从此历史地落在了武警官兵肩头。从那一刻起,国旗卫士们就开始满怀激情地探索和改进升旗仪式,由最初的2人升旗,一步步升级为如今令人震撼的36人方队。每天升旗降旗,保持与太阳升起和降落同步,一秒不差。
走进国旗护卫队荣誉室,墙上“护卫国旗,重于生命”八个大字十分醒目。这八个字,是护卫队员宣誓时的誓词,也是官兵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诺言。
“这里的新战士,在训练中每天平均要行进2.7万步,两年服役期累计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每一名国旗卫士成长的必经之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中队长杜林说道。
据杜林介绍,从普通一兵成为一名国旗护卫队员,必须练好“三功”:一是“站功”,腰插“十字架”、领别大头针、背贴硬板床,要求站得直、站得稳、站得久;二是“走功”,腿绑沙袋、頭顶砖头、尺量步幅、表测步速,必须练到护旗方队横看成行、纵看成列、步幅一致、摆臂一致、目光一致;三是“持枪功”,护旗兵用的是镀铬礼宾枪,为了达到操枪一个声音、一条直线,他们枪刺挑哑铃、枪托吊砖头、腋下夹石子,直到手掌拍肿、虎口震裂、肩膀磕紫……
在升旗仪式中,擎旗手、升旗手、护旗手和“刀客”最为引人注目。但他们的训练要求,也比普通队员更高更残酷。
居于方队中心的擎旗手,是最关键的角色之一,也是选拔最为严格的一个位置,被称作方队中的“定海神针”。擎旗手的选拔,身高必须在1.88米以上,不光要身体素质好、协调性好,还要五官端正、甚至要求是“国”字脸。
“旗帜,就是方向。旗稳,人心才稳,方队才稳。”国旗护卫队指导员彭凯自豪地说。据他介绍,国旗杆长3.3米,重11公斤,要求擎旗手肩扛国旗,从金水桥到达天安门广场旗杆下共138步,其中正步96步、步幅75厘米、脚距地面25厘米,步伐稳健,平衡前进,身体不能有丝毫晃动。从接旗到升顶150秒中的13个动作,要求精准完美、一气呵成。
升旗手,是方队中另一个重要角色,要求动作干净利落,奋力一甩将国旗撒出一个漂亮的扇形,旗帜任何一处不能沾地。为练就这一本领,“优秀共产党员”、士官升旗手杨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练。平日训练时,他不拿国旗练,而是手持3公斤重的哑铃,反复练习展旗动作,一练就是成百上千次。有时,他甚至换成6公斤的哑铃,练完后整个右边身体麻木肿痛,右胳膊肿胀变形,疼得连碗都端不起来。在高强度严苛的训练下,5米长、3.3米宽的特号国旗,无论在什么样的恶劣天气里,都能在他的掌控下凌空飞舞。每次谈起训练感受,杨博都自豪地说:“护卫国旗,重于生命。为了展示五星红旗风采,维护伟大祖国尊严,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我们只有护好‘祖国第一旗’,站好‘祖国第一哨’,高举旗帜跟党走,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护卫的国旗,被称作“祖国第一旗”;国旗下设置的哨位,被称作“祖国第一哨”。
“冬不穿棉,夏不穿单”,是对国旗护卫队官兵的特殊要求。夏天,广场上骄阳似火,哨兵一班哨下来,礼服上留下厚厚的盐渍,衬衣能拧出水来,皮鞋里的汗水泡得脚掌泛白溃疡;冬天,广场上寒风刺骨,地表温度有时低于零下30摄氏度,哨兵下哨后手脚麻木僵硬,有时冻得说不出话来。但是,他们只要一踏上哨位,就像钉子一样铆在那儿纹丝不动。
一个炎热的下午,哨兵段俊堂屏气凝神地站在哨位上,一只蜘蛛悄悄爬到他脸上。这只蜘蛛也许把身穿橄榄绿警服、一动不动的他当成了一棵大树,居然织起网来。段俊堂虽然奇痒难耐,却始终像一尊雕像挺立在哨位上……
然而,对国旗护卫队官兵的挑战,远远不止这些。
一天凌晨,执行升旗任务的方队刚下金水桥,齐步换正步第一步刚一落地,苏星突然感到右脚一阵钻心的疼痛,他立刻意识到有硬物扎入脚心。这时,升旗仪式已经进入程序,停下来换人是不可能的。方队继续前行,每往前迈一步,他右脚的疼痛就加深一分,整个右腿几乎失去知觉,汗水不停滑落脸庞。 国旗升到旗杆顶端,方队开始返回,钻心的疼痛又一阵阵来袭。他咬牙坚持,再坚持,一步步坚持到驻地,战友们都未发现异常。方队解散,苏星抱着枪一下子歪靠在门前。这时,大家才发现他脸色蜡黄,厚厚的礼服已被汗水浸透。面对围上来的战友,苏星已经疼得说不出话,只能用颤抖的手指了指他的右脚。
抬起苏星的右脚一看,战友们顿时惊呆了:一根生锈的大铁钉刺穿马靴底,扎入他的右脚心,把马靴和脚死死地钉在了一起,鲜血从马靴底渗了出来。一个战友拿来一把大剪刀把马靴剪开,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脚从马靴里拔出来。事后苏星说道:“再疼也要挺住!这个时候,我若影响了方队行进,也就破坏了国家形象。”
还有一次,方队在降完旗返回驻地时,剛刚踏上长安街,队员陈子明突然感到一阵恶心,肠胃内开始翻江倒海,随即胃里的食物开始一股股地向上涌。陈子明强忍着,拼命往下咽。咽下去,涌上来;涌上来,咽下去。脸憋得通红,一直坚持到驻地,硬是没让食物吐出来。原来,那天是因他受凉引发胃肠不适所致。事后他说道:“我必须忍住!绝不能让吐出来的食物玷污了礼服。”
在国旗护卫队,像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旗手吴猛在一次收旗时,手掌猛烈地撞上旗杆,鲜血顿时染红了白手套;老兵陈国学站哨时,脖子被游客的风筝线拉出一条4厘米长的口子,他却一动不动、直到换哨;擎旗手王俊华的大脚趾在训练中骨折,他让战友用自行车把他推到天安门下,再忍着剧痛正步前去升旗……
“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我们只有护好‘祖国第一旗’,站好‘祖国第一哨’,高举旗帜跟党走,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政治教育课上,武警北京市总队第十支队政委王建华的这席话掷地有声。
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至今流传着“国旗之子”陶维革的故事。在陶维革升旗护旗的5年里,他总是抢着多升一次旗,多站一班哨。退伍返乡前一天深夜,陶维革恋恋不舍、思绪万千,他走近国旗看了又看,拿起国旗吻了又吻,之后穿上军装,眼含泪水,向着他曾经亲手升起过1200多次的国旗,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他的心、他的血、他的生命,已经与五星红旗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退伍后,凭着过硬素质,陶维革成为家乡湖北省黄冈交通局的一名优秀职工。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突然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身体状况一天天恶化。病痛中的他,经常自言自语道:“多想再看一眼我扛过的国旗。想起国旗,仿佛想起了妈妈……”
后来,经部队领导批准,时任国旗护卫队政治指导员的谢辉,带着一面在天安门上空飘扬过的国旗,来到陶维革所住的湖北黄冈医院。见到日思夜想的五星红旗,陶维革紧紧地拥进怀里,顿时号啕大哭……
这一年的国庆节那天清晨,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陶维革身穿旧军装,胸戴军功章,满含热泪向国旗敬了一个长达2分零7秒的军礼。圆梦的陶维革激动地说:“我心里的千言万语汇成两句话:国旗万岁!祖国万岁!”
英雄,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后来的陶维革,为救一名病重想跳楼自杀的病友导致颅内出血,年仅29岁的“国旗之子”永远离开了我们……
王丙乾,曾是国旗护卫队时间最长的一名“刀客”,被誉为“天下第一刀”。但谁能想到,这个刚强的汉子也曾在引以为傲的国旗下哭成“泪人”。有一年参加重大任务执勤,父亲因病去世的消息突然传来。当指导员递给他一张车票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他一下子懵了。前两天父亲还专门打电话嘱咐他说:“儿啊,在国旗护卫队,是组织对你的信任,更是咱全家的光荣,你一定要干出点成绩来!”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父亲对他的临终嘱托。
当时正是任务的紧要关头,想到父亲最后的嘱托,王丙乾流着眼泪悄悄退掉了车票。任务结束后,他匆匆赶回家乡,把升国旗用过的一副手套和立功受奖的照片埋在了父亲坟前。他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地说:“爸爸,儿子不孝,请您原谅儿子。但是,儿子没有给您丢脸,没有给国旗抹黑。”最后,他又含着泪,郑重地在父亲坟前踢了三圈正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哀思……
“踏上金水桥,我们是国旗护卫者;走出天安门,我们是国旗宣传员。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一个忠诚化作亿万个忠诚。”
今年7月1日清晨5时50分,故宫午门外,国旗班领班员李明奎和5名即将退伍的战士,最后一次整理着装,准备列队进入天安门广场上哨。临行前,他们集体重温誓词:“牢记职责,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捍卫国旗尊严,维护国家形象,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这是4年前,习近平主席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视频通话时对他们的殷切嘱托。这也是4年来,国旗护卫队官兵每一次上哨前都必须重温的誓词。
升好第一旗,凝聚爱国心。每次升旗降旗,令李明奎最难忘的是围观群众那热忱的眼神。静默、凝视、仰望、屏息、敬礼、欢呼……他说:“那一刻,你能看到他们眼中晶莹的泪光,感受到他们胸膛急促的心跳。”
一次任务后,训练归来的李明奎和战友们行进在游客当中,身上散发出浓烈的汗味。一名小男孩问妈妈:“叔叔身上是什么味道啊?”年轻的妈妈微笑着说:“那是男子汉的味道,长大后你也要做这样顶天立地的人。”
“头顶,是飘扬的五星红旗;身后,是亿万人民的目光。护卫官兵的每一张面孔、每一个动作,都是向国人及至世界展示自信的窗口。”武警北京市总队政治委员刘振所这样说道。
与国旗朝夕相伴,国旗情结和国旗文化已经融入每名护卫官兵的内心。在护好国旗的同时,他们还把宣讲国旗知识当作神圣职责,走到哪里就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到哪里。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官兵们升降国旗2.5万余次准确无误,约有3亿人次现场观看了升旗仪式;官兵们深入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宣讲国旗知识达8万余场次,共培训升旗手2万余名。
“踏上金水桥,我们是国旗护卫者;走出天安门,我们是国旗宣传员。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一个忠诚化作亿万个忠诚。”这是国旗护卫队官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但国旗护卫队的官兵们永远难忘,7岁女盲童朱欣月爱旗的感人故事。她虽然已离世多年,但至今提起,仍令人感动。
当时的小欣月,是吉林九台市卢家小学的小升旗手,她最大的愿望是到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国旗仪式。然而不幸的是,小欣月突然被查出患上脑瘤。随着病情的恶化,她几乎双目失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此时,小欣月的父母唯一的愿望就是:帮孩子圆最后的梦,哪怕只在天安门广场停留几分钟,但又担心孩子虚弱的身体吃不消。后来,经媒体报道后,有好心人突发奇想:何不在长春模拟一个升国旗仪式。于是,2000余人自发组织起来,为小欣月打造出一个“天安门广场”。
当庄严的国歌声奏响,小欣月屏气静听,本来略显苍白的脸也瞬间红润起来,她试图举起右手,向国旗行少先队员队礼,一次、两次……父亲朱德春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将女儿的右手举到了头顶,这一情景,令现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一个小女孩的爱旗举动,感动了一座城市,也感动了整个中国。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官兵得知后,决定将小欣月的愿望变为现实。很快,组织上派人专程带着国旗赶往长春,来到小欣月的病床边对她深情地说:“你是小升旗手,叔叔们是大升旗手,盼望你能好好养病,等病好了再来天安门广场,来看叔叔们升旗。”
几天后,小欣月终于如愿以偿。天安门广场上,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端坐在轮椅上的小欣月使劲睁大模糊的双眼,目不转睛地“望”着国旗升起的方向,庄严而艰难地举起右手,行少先队队礼。晨风中,她胸前的红领巾在轻轻飘动,就像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