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好莱坞电影(1967-1976)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了他国电影创作思潮的影响,也是独立制片体制的产物。新好莱坞电影的导演们崇尚法国的“作家电影理论”,试图学习那些欧洲的青年艺术家,用电影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想法。
[关键词]新好莱坞电影 独立制片 “革命”
问题的由来
前不久,美国全美美学社团(American Aesthetic Society)召开2009年全美年会,在当代电影美学和哲学研究的分组会议上,一些学者——大多属于保守派学者,对于美国当代电影,即当代好莱坞提出了批评,认为当前美国电影如同美国经济一样是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除了花钱和大景观之外,看不出什么内涵;而还有一些老学者——也许是怀旧的原因,提出要重新认识美国电影;其中有一些学者提出要对于“新好莱坞电影”重新评价和重新认识。本文即是对于上述一些学者的理论、观点进行整理和编辑。
新好莱坞电影的产生的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般从美国电影史角度来说,新好莱坞电影(Neo-HallvwoodCinema)指的是1967-1976年好莱坞的电影创作。在这个时期,美国电影即好莱坞电影经历了战后一段时期的艰难和恢复之后,开始重建。众所周知,战后世界电影出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的觉醒,而这些世界电影也开始对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创作产生影响。
战后的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出现了萧条,好莱坞的商业片制作衰退,乃至一度一蹶不振。而同时,电视这个新媒体也开始威胁着电影。美国人和法国人对于电视这个新玩意的态度是不同的,法国人具有浪漫气质,而考虑到实在艺术美学上的革命,而美国人所关注的是技术上的革命。为了保护电影,美国人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技术革命或改进,比如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汽车影院等新技术。而同时,电视的诞生、普及和迅速发展,也直接地冲击着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到了60年代中期,美国90%的家庭已经拥有电视机,美国人不再到电影院看电影了,美国人彻底地改变了他们的观赏习惯,现在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家中观看电视了,何等的自在。而此时美国电视业也迅速发展,电视台和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当时,美国电视已经开始吞噬好莱坞的电影市场,而且开始在美国电视上大量地播放西欧和外国影片。此时美国电视台播放的外国影片有: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影片,日本的国家电影,瑞典电影,乃至后来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这些域外电影也开始冲击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同时也从根本上震撼了整个好莱坞的制片体制。
在美国出现了要摆脱好莱坞控制的独立电影人,他们成立了不依附任何大公司的独立制片公司——不少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皮包公司”。这些人自己编剧本,自己导演,还自己表演,凑足一些钱,就开机拍摄,拍成的电影作品仍然找好莱坞大公司来为他们发行。独立制片使得美国出现了一批新型的电影个人或个体户。
与此同时,美国大学内部开设电影系和电影专业也与日俱增,不久一批从电影学院出来的年轻学生们走进社会,开始了他们的电影创作。同传统的好莱坞导演不一样,这批新潮导演对于外国电影,比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影片、瑞典影片,乃至日本的民族电影,他们崇尚法国的“作家电影理论”,也试图学习那些欧洲的青年艺术家,用电影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想法。他们自以为是“非主流”——不去符合“好莱坞主流”电影,而另行其事。1967年,阿瑟·佩恩拍摄一部名为《邦尼和克莱德》(香港翻译为《我两人没有明天》或《雌雄大盗》)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对男女青年人抢劫银行,四处逃亡的故事。他们的形象截然不同于传统好莱坞的盗匪形象,他们一个是风度翩翩的潇洒青年,一个是美貌风流的少女,他们是一种新型的“反社会“的英雄,他们如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纳、《筋疲力尽》中的米歇尔一样,但这两个都属于法国新浪潮影片中的银幕形象,而不是传统好莱坞影片的银幕形象。他们是十足的无政府主义者,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影片的结束,当邦尼和克莱德被追击他们的警察打得千洞百孔时,与法国影片《筋疲力尽》中的米歇尔被击毙在巴黎街头的结局是一样的,令人震撼和思考。但《邦尼和克莱德》的确是一部优秀的影片,结尾的“定格镜头”——即这两个人被击毙后的镜头,至今为很多人称赞不已。这部影片的成功彻底地颠覆了传统好莱坞的警匪片和强盗片的类型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的美国观众的对于“好莱坞正面形象”的观赏和感受习惯,以一种全新的“反社会”形象来取而代之。从这个意义上讲,《邦尼和克莱德》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好莱坞新电影”的诞生。
此后,一批新型的年轻的美国导演以全新的电影观念,用一个时髦的字眼儿“革命“(Revolution)来指导他们的电影制作。正如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所说的,”革命是最容易脱手的完美商品”。就像当时出现的一批资本家和银行家一样,这些新潮的电影家也以“革命”来打入电影创作和商业市场。在这些人的电影中,“反社会的革命”内容占据很大的部分,“现行社会的危机”和“革命青年和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是他们最热衷的题材。1969年,波拉克制作了《杰利遘亚·约翰逊》,1972年波格丹诺维奇拍摄了《纸月亮》,1973年卢卡斯拍摄了《美国风情录》和《逍遥骑士》等。
1975在纽约的小意大利区出生的年轻人马丁·斯柯赛斯,约定拍摄一部不同凡响的影片。从小就目睹小意大利区的种种黑暗现实,包括吸毒,卖淫,抢劫和黑手党等,马丁·斯柯赛斯对于纽约的青年人的精神苦闷和孤独有着自己的深深的体验和理解。他面对纽约大街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决定用电影这个形式来表现出来。《出租汽车司机》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黑色电影。它描写出一位年轻出租汽车司机的精神苦闷,痛苦不堪的内心世界,以及当代人的孤独,相互不理解和对于现实的冷漠态度,而扮演此角色的罗伯特·德尼罗也因此片而一下子成为出色的明星,成功扮演雏妓的女演员朱迪·佛斯特也成为知名的大明星。此后,这位独特的导演又拍摄了具有争议的《基督的最后诱惑》,马丁·斯柯赛斯从此坚持自己的独特的导演思想,而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1990年,他执导的影片《四海好家伙》(TheGoodfellas)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中最佳的黑帮片之一。
罗伯特·阿尔特曼,也是一位独特的新好莱坞电影的积极参与者,他被人称为是“失魂落魄的梦幻者”,1969年他以《公园里最为寒冷的一天》而引人瞩目,此时,还有哈尔·阿什比在1971年拍摄了《哈罗德和莫德》(HaroId and Maude)一片,后来在2008年,该片被评为美国最佳城市十部浪漫喜剧片之一。而米洛斯·福尔曼则在1971年拍摄了《飞越疯人院》这部至今为人称道的黑色影片。
在此间,最为突出的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他被一些美国电影学者称为美国新浪潮电影的旗手,是新好莱坞电影的最为杰出的艺术家。科波拉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快手,1962年,尚在大学里面读书的他就拍摄他的处女作品《痴呆者》——一部恐怖片,196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科波拉拍摄了其研究生论文作品《他已经是一个小子了》,引起人们的注意。1970年,他为影片《巴顿将军》做编剧,而获得当年的奥斯卡的最佳编剧奖。1 972年,他导演了描写黑手党内幕的《教父》一片,获得巨大的成功,当年就获得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1974年,他拍摄了《对话》,揭露了美国的政治黑暗,影片的声画处理也独具特色。1979年,他导演了反对越战的大型故事片《现代启示录》,被誉为是最好的反战作品。
科波拉从独立制片开始,一直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是当代好莱坞的最佳导演之一。科波拉为人慷慨仗义,他资助卢卡斯拍摄了《美国派风情录》。但由于好莱坞的强大势力,科波拉近年来似乎缺乏了当年的志气,而沦入了大片、高成本制作的泥坑。
1975年,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了大型科幻恐怖片《大白鲨》,获得成功。此后1982年,他又拍摄了《外星人》,再次获得极大的成功。斯皮尔伯格影片的出现和成功,也宣告了新好莱坞电影的结束和后现代主义、当代好莱坞的开始。
[关键词]新好莱坞电影 独立制片 “革命”
问题的由来
前不久,美国全美美学社团(American Aesthetic Society)召开2009年全美年会,在当代电影美学和哲学研究的分组会议上,一些学者——大多属于保守派学者,对于美国当代电影,即当代好莱坞提出了批评,认为当前美国电影如同美国经济一样是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除了花钱和大景观之外,看不出什么内涵;而还有一些老学者——也许是怀旧的原因,提出要重新认识美国电影;其中有一些学者提出要对于“新好莱坞电影”重新评价和重新认识。本文即是对于上述一些学者的理论、观点进行整理和编辑。
新好莱坞电影的产生的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般从美国电影史角度来说,新好莱坞电影(Neo-HallvwoodCinema)指的是1967-1976年好莱坞的电影创作。在这个时期,美国电影即好莱坞电影经历了战后一段时期的艰难和恢复之后,开始重建。众所周知,战后世界电影出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的觉醒,而这些世界电影也开始对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创作产生影响。
战后的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出现了萧条,好莱坞的商业片制作衰退,乃至一度一蹶不振。而同时,电视这个新媒体也开始威胁着电影。美国人和法国人对于电视这个新玩意的态度是不同的,法国人具有浪漫气质,而考虑到实在艺术美学上的革命,而美国人所关注的是技术上的革命。为了保护电影,美国人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技术革命或改进,比如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汽车影院等新技术。而同时,电视的诞生、普及和迅速发展,也直接地冲击着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到了60年代中期,美国90%的家庭已经拥有电视机,美国人不再到电影院看电影了,美国人彻底地改变了他们的观赏习惯,现在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家中观看电视了,何等的自在。而此时美国电视业也迅速发展,电视台和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当时,美国电视已经开始吞噬好莱坞的电影市场,而且开始在美国电视上大量地播放西欧和外国影片。此时美国电视台播放的外国影片有: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影片,日本的国家电影,瑞典电影,乃至后来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这些域外电影也开始冲击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同时也从根本上震撼了整个好莱坞的制片体制。
在美国出现了要摆脱好莱坞控制的独立电影人,他们成立了不依附任何大公司的独立制片公司——不少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皮包公司”。这些人自己编剧本,自己导演,还自己表演,凑足一些钱,就开机拍摄,拍成的电影作品仍然找好莱坞大公司来为他们发行。独立制片使得美国出现了一批新型的电影个人或个体户。
与此同时,美国大学内部开设电影系和电影专业也与日俱增,不久一批从电影学院出来的年轻学生们走进社会,开始了他们的电影创作。同传统的好莱坞导演不一样,这批新潮导演对于外国电影,比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影片、瑞典影片,乃至日本的民族电影,他们崇尚法国的“作家电影理论”,也试图学习那些欧洲的青年艺术家,用电影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想法。他们自以为是“非主流”——不去符合“好莱坞主流”电影,而另行其事。1967年,阿瑟·佩恩拍摄一部名为《邦尼和克莱德》(香港翻译为《我两人没有明天》或《雌雄大盗》)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对男女青年人抢劫银行,四处逃亡的故事。他们的形象截然不同于传统好莱坞的盗匪形象,他们一个是风度翩翩的潇洒青年,一个是美貌风流的少女,他们是一种新型的“反社会“的英雄,他们如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纳、《筋疲力尽》中的米歇尔一样,但这两个都属于法国新浪潮影片中的银幕形象,而不是传统好莱坞影片的银幕形象。他们是十足的无政府主义者,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影片的结束,当邦尼和克莱德被追击他们的警察打得千洞百孔时,与法国影片《筋疲力尽》中的米歇尔被击毙在巴黎街头的结局是一样的,令人震撼和思考。但《邦尼和克莱德》的确是一部优秀的影片,结尾的“定格镜头”——即这两个人被击毙后的镜头,至今为很多人称赞不已。这部影片的成功彻底地颠覆了传统好莱坞的警匪片和强盗片的类型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的美国观众的对于“好莱坞正面形象”的观赏和感受习惯,以一种全新的“反社会”形象来取而代之。从这个意义上讲,《邦尼和克莱德》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好莱坞新电影”的诞生。
此后,一批新型的年轻的美国导演以全新的电影观念,用一个时髦的字眼儿“革命“(Revolution)来指导他们的电影制作。正如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所说的,”革命是最容易脱手的完美商品”。就像当时出现的一批资本家和银行家一样,这些新潮的电影家也以“革命”来打入电影创作和商业市场。在这些人的电影中,“反社会的革命”内容占据很大的部分,“现行社会的危机”和“革命青年和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是他们最热衷的题材。1969年,波拉克制作了《杰利遘亚·约翰逊》,1972年波格丹诺维奇拍摄了《纸月亮》,1973年卢卡斯拍摄了《美国风情录》和《逍遥骑士》等。
1975在纽约的小意大利区出生的年轻人马丁·斯柯赛斯,约定拍摄一部不同凡响的影片。从小就目睹小意大利区的种种黑暗现实,包括吸毒,卖淫,抢劫和黑手党等,马丁·斯柯赛斯对于纽约的青年人的精神苦闷和孤独有着自己的深深的体验和理解。他面对纽约大街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决定用电影这个形式来表现出来。《出租汽车司机》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黑色电影。它描写出一位年轻出租汽车司机的精神苦闷,痛苦不堪的内心世界,以及当代人的孤独,相互不理解和对于现实的冷漠态度,而扮演此角色的罗伯特·德尼罗也因此片而一下子成为出色的明星,成功扮演雏妓的女演员朱迪·佛斯特也成为知名的大明星。此后,这位独特的导演又拍摄了具有争议的《基督的最后诱惑》,马丁·斯柯赛斯从此坚持自己的独特的导演思想,而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1990年,他执导的影片《四海好家伙》(TheGoodfellas)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中最佳的黑帮片之一。
罗伯特·阿尔特曼,也是一位独特的新好莱坞电影的积极参与者,他被人称为是“失魂落魄的梦幻者”,1969年他以《公园里最为寒冷的一天》而引人瞩目,此时,还有哈尔·阿什比在1971年拍摄了《哈罗德和莫德》(HaroId and Maude)一片,后来在2008年,该片被评为美国最佳城市十部浪漫喜剧片之一。而米洛斯·福尔曼则在1971年拍摄了《飞越疯人院》这部至今为人称道的黑色影片。
在此间,最为突出的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他被一些美国电影学者称为美国新浪潮电影的旗手,是新好莱坞电影的最为杰出的艺术家。科波拉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快手,1962年,尚在大学里面读书的他就拍摄他的处女作品《痴呆者》——一部恐怖片,196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科波拉拍摄了其研究生论文作品《他已经是一个小子了》,引起人们的注意。1970年,他为影片《巴顿将军》做编剧,而获得当年的奥斯卡的最佳编剧奖。1 972年,他导演了描写黑手党内幕的《教父》一片,获得巨大的成功,当年就获得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1974年,他拍摄了《对话》,揭露了美国的政治黑暗,影片的声画处理也独具特色。1979年,他导演了反对越战的大型故事片《现代启示录》,被誉为是最好的反战作品。
科波拉从独立制片开始,一直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是当代好莱坞的最佳导演之一。科波拉为人慷慨仗义,他资助卢卡斯拍摄了《美国派风情录》。但由于好莱坞的强大势力,科波拉近年来似乎缺乏了当年的志气,而沦入了大片、高成本制作的泥坑。
1975年,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了大型科幻恐怖片《大白鲨》,获得成功。此后1982年,他又拍摄了《外星人》,再次获得极大的成功。斯皮尔伯格影片的出现和成功,也宣告了新好莱坞电影的结束和后现代主义、当代好莱坞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