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考点,涉及众多的文言词义和语法知识,因而成为众多考生的应试难点。考生只有认真研究高考真题,剖析其中的知识点并有针对性地复习,才能做到有“的”翻译,在应考时获得高分。
那么,高考文言文翻译涉及哪些知识点呢?简单地说,有词义、句式和语法三个层面的,知识点。
词义层面主要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句式层面主要指固定结构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省略句式和倒装句式等。倒装句式又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语法层面主要指修辞和词类活用等。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但在具体翻译题中,上述知识点往往是叠加出现的,为便于说明问题,下列对各例高考真题的解析,选取的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知识点。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1①题)
(2)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8③题)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根本的事情做起。)(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13③题)
(4)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2010年高考湖北卷第13②题)
[解析](1)至(4)句,对考点的考查主要涉及了词义层面的知识点。(1)句中,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没”代替“殁”,即是“通假”,意思是“死亡”。(2)句中,“贷”词义很多,如“借”、“推脱”、“宽恕”等,而此例应是“宽恕”。(3)句中,“霸王”、“本事”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但意思和用法与古文已经不同,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即所谓“古今异义”。我们不能以今释古,应分别翻译为“称霸诸侯”和“根本的事情”。(4)句中,“出入”是一个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构成,偏义在“出”,“支”是衬字,只起到构词的作用,在具体翻译时应取其所偏的义项。
(5)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日:“得非吕微之乎?”(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11②题)
(6)彼之为剁不亦翦翦乎?(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8题B项)
(7)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8②题)
(8)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3②题)
(9)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11①题)
(10)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7②题)
(1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2010年上海秋季卷第19①题)
(12)甚矣吾贫可知也。(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8①题)
(1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2011年高考天津卷第13③题)
(14)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F-g-~百姓。)(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13①题)
(15)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10年高考上海秋季卷第19②题)
[解析](5)至(15)句,对考点的考查主要涉及了句式层面的知识点。(5)句中,“得非……乎”是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句式,语气比较委婉,应译为“莫非是……吧”。(6)句中,“不亦……乎”是表示反问的语气固定结构句式,应译为“不也……吗”。(7)句是用“一…者,……也”表示判断。文言文判断句式也常用“也”、“者”、“者也”、“为”等表判断,还有的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8)句中,“常不见听信”是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9)句中,“此辈迫饥寒为盗”虽无被动标志,但含被动意,应译为“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10)句中,在翻译“不许”时应在其前补出省略的主语“皇上”。(11)句中,“不使居府中”省略了介词宾语“之”。(12)句中,“甚矣吾贫”为主谓倒装句式,即“吾贫甚矣”。(13)句中,“不吾知”为宾语前置,即“不知吾”。(14)句中,“惧以罪”“止以力”为介宾短语后置,即“以罪惧”“以力止”。(15)句中,“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为定语后置,“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6)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2010年高考全国卷I第11②题)
(17)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3①题)
(18)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12①题)
(19)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5①题)
(20)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11③题)
[解析](16)至(20)句,对考点的考查主要涉及了语法层面的知识点。(16)句中,“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应译为“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还有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17)句中,“师”为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像对待老师一样”。(18)句中,“衣”、“袖”为名词作动词,应译为“穿衣”、“用袖子装”。(19)句中,“新”为形容词作动词“新修”。(20)句中,“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译为“认为……贤良”。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知,高考文言文考题要求翻译的每一个句子都存在着词义、句式或语法等层面的知识点,而这恰恰是高考的得分点。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定位这些知识点、考点,就能轻易地译对文句,获得高分。当然,对于知识点的准确定位首先要建立在扎实的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上,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或缘木求鱼了。
那么,高考文言文翻译涉及哪些知识点呢?简单地说,有词义、句式和语法三个层面的,知识点。
词义层面主要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句式层面主要指固定结构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省略句式和倒装句式等。倒装句式又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语法层面主要指修辞和词类活用等。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但在具体翻译题中,上述知识点往往是叠加出现的,为便于说明问题,下列对各例高考真题的解析,选取的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知识点。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1①题)
(2)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8③题)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根本的事情做起。)(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13③题)
(4)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2010年高考湖北卷第13②题)
[解析](1)至(4)句,对考点的考查主要涉及了词义层面的知识点。(1)句中,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没”代替“殁”,即是“通假”,意思是“死亡”。(2)句中,“贷”词义很多,如“借”、“推脱”、“宽恕”等,而此例应是“宽恕”。(3)句中,“霸王”、“本事”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但意思和用法与古文已经不同,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即所谓“古今异义”。我们不能以今释古,应分别翻译为“称霸诸侯”和“根本的事情”。(4)句中,“出入”是一个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构成,偏义在“出”,“支”是衬字,只起到构词的作用,在具体翻译时应取其所偏的义项。
(5)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日:“得非吕微之乎?”(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11②题)
(6)彼之为剁不亦翦翦乎?(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8题B项)
(7)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8②题)
(8)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3②题)
(9)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11①题)
(10)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7②题)
(1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2010年上海秋季卷第19①题)
(12)甚矣吾贫可知也。(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8①题)
(1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2011年高考天津卷第13③题)
(14)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F-g-~百姓。)(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13①题)
(15)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10年高考上海秋季卷第19②题)
[解析](5)至(15)句,对考点的考查主要涉及了句式层面的知识点。(5)句中,“得非……乎”是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句式,语气比较委婉,应译为“莫非是……吧”。(6)句中,“不亦……乎”是表示反问的语气固定结构句式,应译为“不也……吗”。(7)句是用“一…者,……也”表示判断。文言文判断句式也常用“也”、“者”、“者也”、“为”等表判断,还有的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8)句中,“常不见听信”是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9)句中,“此辈迫饥寒为盗”虽无被动标志,但含被动意,应译为“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10)句中,在翻译“不许”时应在其前补出省略的主语“皇上”。(11)句中,“不使居府中”省略了介词宾语“之”。(12)句中,“甚矣吾贫”为主谓倒装句式,即“吾贫甚矣”。(13)句中,“不吾知”为宾语前置,即“不知吾”。(14)句中,“惧以罪”“止以力”为介宾短语后置,即“以罪惧”“以力止”。(15)句中,“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为定语后置,“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6)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2010年高考全国卷I第11②题)
(17)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3①题)
(18)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12①题)
(19)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5①题)
(20)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11③题)
[解析](16)至(20)句,对考点的考查主要涉及了语法层面的知识点。(16)句中,“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应译为“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还有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17)句中,“师”为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像对待老师一样”。(18)句中,“衣”、“袖”为名词作动词,应译为“穿衣”、“用袖子装”。(19)句中,“新”为形容词作动词“新修”。(20)句中,“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译为“认为……贤良”。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知,高考文言文考题要求翻译的每一个句子都存在着词义、句式或语法等层面的知识点,而这恰恰是高考的得分点。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定位这些知识点、考点,就能轻易地译对文句,获得高分。当然,对于知识点的准确定位首先要建立在扎实的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上,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或缘木求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