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副对联这样形容部分学生作文时的情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材愁句愁眉苦脸。”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的情况。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学生怕写,主要原因就是笔下空空、无从下手。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笔者根据自己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老师们参考。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一是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每上完一课,都可以让学生依照课文进行小练笔。练笔时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一小段。如:笔者上完《少年王冕》后,便叫学生学习围绕中心练习写一个人的方法;上完《黄果树瀑布》后,便叫学生练习按一定顺序写一篇游记;上完《麻雀》后,便叫学生观察一个动物,并把动物的外貌特征写下来……这样一来,既减小了学生作文的难度,又给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机会,从而积累了更多的写作方法。二是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要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便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二、留心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农活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有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对周围事物进行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要尽量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缩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也是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们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们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们读作文范例,他们往往也是采取蜻蜒点水式的读法,而不去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写作文就能水到渠成。
四、勤动笔写,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的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一是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每上完一课,都可以让学生依照课文进行小练笔。练笔时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一小段。如:笔者上完《少年王冕》后,便叫学生学习围绕中心练习写一个人的方法;上完《黄果树瀑布》后,便叫学生练习按一定顺序写一篇游记;上完《麻雀》后,便叫学生观察一个动物,并把动物的外貌特征写下来……这样一来,既减小了学生作文的难度,又给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机会,从而积累了更多的写作方法。二是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要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便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二、留心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农活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有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对周围事物进行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要尽量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缩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也是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们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们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们读作文范例,他们往往也是采取蜻蜒点水式的读法,而不去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写作文就能水到渠成。
四、勤动笔写,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的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