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
“最后的姿势”中我把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设计为: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最后的姿势”教学中“那短暂的几秒钟”教学,我没有过多地去讲解和分析,而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参照课本的内容,想象一下“那短暂的几秒钟”的场景。“优秀的作家能将时间无限拉长,聪明的读者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甚至是标点中读懂作者的用心所在”。在这句话的启示下,学生都埋头进入了阅读状态中,继而是近三分钟的沉默。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作者连用3个感叹号表达了当时情况的突然。而且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以上是诸多学生中较出色的回答,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也为下文的情感基调作了铺垫,尤其是那“重重地”更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入。
在教学救援人员描述“让在场的人震撼的场面”时我难以平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却又一次将情感升华。
“同学们,这令在场人都震撼的场面让我们痛心,直面淋漓的鲜血,我们更多的是不忍与崇敬。请我们全体起立,用默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英雄的默哀。”
孩子们庄严的起立,捧着书,细细地读着,课堂里异常的安静。好的文章赋予我们奇特的非同寻常的思维,宛若流水一样融入我们的血液,散发着浓郁感动的气息,蕴涵着深厚的情感。渐渐的,多了几许抽泣声,再观学生眼睛湿润了一大片。留白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阅读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这文本便没有了生命力。孩子的眼神和抽泣声奠定了文本在学生心中的情感基调,为后面的教学环节的水到渠成作了伏笔。
二、“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补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介绍的是著名的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希望把自己的心脏带回波兰。文中第二个自然段尤为重要,它叙述了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的场面,情感十分丰富。我抓住了空白处,让学生补白,效果不错。
空白:给送别曲填词。
送行时,大家一起吟诵着老师埃斯内尔为肖邦作曲的《即使你远在他乡》,这让肖邦很感动。但歌词是什么呢?如果让学生来填词,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我适当地提醒了一下学生,如果现在你是埃斯内尔,当看到自己的学生被迫离开祖国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都想体会一下小诗人的感觉,一个个跃跃欲试。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别忘了这帮同学呀!”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别忘了老师的教诲!”
听了学生的回答,都与祖国、师生有关,那就没有想对一个身处他乡的流浪人说些什么吗?学生一听,灵感又来了。
“即使你远在他乡,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呀!”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别忘了作曲,那是你的生命!”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别苦了自己!”
……
让学生进行补白,尤其是诗歌的创作,这也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一种培养。学生从诗歌的角度,既要注重格式,也要考虑内容,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说的训练是很重要的,能说也就能写,这两者可是有关联的。教学中,要抓住这样说的机会让学生一展他们的风采。
把学生的心情揉入文本,优游于文字所赋予的氛围中,让旁事渐行渐远,心灵便在字里行间纵横驰骋。空灵虚幽,虚实相映,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
通过补白,学生已完全理解了老师与同学们来送别的心情,他们都不愿意肖邦离开自己的祖国,一个人远在他乡。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在想象中拓展了文本,使学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碰撞,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从而深刻地体会了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了爱国热情,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远比教师烦琐的讲解有效得多!
留白讲究“意到笔不到”,补白讲究“文少情无边”,“留白”“补白”者胸中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要懂得“抢与等”“扶与放”的教育策略,要把握好“留白”“补白”的尺度和火候。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水北小学)
“最后的姿势”中我把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设计为: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最后的姿势”教学中“那短暂的几秒钟”教学,我没有过多地去讲解和分析,而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参照课本的内容,想象一下“那短暂的几秒钟”的场景。“优秀的作家能将时间无限拉长,聪明的读者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甚至是标点中读懂作者的用心所在”。在这句话的启示下,学生都埋头进入了阅读状态中,继而是近三分钟的沉默。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作者连用3个感叹号表达了当时情况的突然。而且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以上是诸多学生中较出色的回答,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也为下文的情感基调作了铺垫,尤其是那“重重地”更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入。
在教学救援人员描述“让在场的人震撼的场面”时我难以平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却又一次将情感升华。
“同学们,这令在场人都震撼的场面让我们痛心,直面淋漓的鲜血,我们更多的是不忍与崇敬。请我们全体起立,用默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英雄的默哀。”
孩子们庄严的起立,捧着书,细细地读着,课堂里异常的安静。好的文章赋予我们奇特的非同寻常的思维,宛若流水一样融入我们的血液,散发着浓郁感动的气息,蕴涵着深厚的情感。渐渐的,多了几许抽泣声,再观学生眼睛湿润了一大片。留白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阅读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这文本便没有了生命力。孩子的眼神和抽泣声奠定了文本在学生心中的情感基调,为后面的教学环节的水到渠成作了伏笔。
二、“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补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介绍的是著名的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希望把自己的心脏带回波兰。文中第二个自然段尤为重要,它叙述了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的场面,情感十分丰富。我抓住了空白处,让学生补白,效果不错。
空白:给送别曲填词。
送行时,大家一起吟诵着老师埃斯内尔为肖邦作曲的《即使你远在他乡》,这让肖邦很感动。但歌词是什么呢?如果让学生来填词,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我适当地提醒了一下学生,如果现在你是埃斯内尔,当看到自己的学生被迫离开祖国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都想体会一下小诗人的感觉,一个个跃跃欲试。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别忘了这帮同学呀!”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别忘了老师的教诲!”
听了学生的回答,都与祖国、师生有关,那就没有想对一个身处他乡的流浪人说些什么吗?学生一听,灵感又来了。
“即使你远在他乡,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呀!”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别忘了作曲,那是你的生命!”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别苦了自己!”
……
让学生进行补白,尤其是诗歌的创作,这也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一种培养。学生从诗歌的角度,既要注重格式,也要考虑内容,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说的训练是很重要的,能说也就能写,这两者可是有关联的。教学中,要抓住这样说的机会让学生一展他们的风采。
把学生的心情揉入文本,优游于文字所赋予的氛围中,让旁事渐行渐远,心灵便在字里行间纵横驰骋。空灵虚幽,虚实相映,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
通过补白,学生已完全理解了老师与同学们来送别的心情,他们都不愿意肖邦离开自己的祖国,一个人远在他乡。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在想象中拓展了文本,使学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碰撞,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从而深刻地体会了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了爱国热情,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远比教师烦琐的讲解有效得多!
留白讲究“意到笔不到”,补白讲究“文少情无边”,“留白”“补白”者胸中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要懂得“抢与等”“扶与放”的教育策略,要把握好“留白”“补白”的尺度和火候。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水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