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诗歌教学必须重视美育,美育能够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习得诗歌技能,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我们不妨以内容美统领形式美、以微观美探查内容美、以分享美引燃创造美。
【关键词】
内容美 形式美 分享美 创造美
“语文美育要以文本中的审美因素为抓手来相机进行,而语文教材选择了丰富的文质兼美的文学经典,最具审美本质。”[1]诗歌教学亦是如此。经典的诗歌其实就是美的浓缩,充满无限美趣,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充分挖掘其美育价值,那么必将使语文课堂浸润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濡染学生享受诗歌之美,从而更加热爱诗歌,从中汲取更多的语文营养。
一、教学方向:以内容美统领形式美
语文教学追求语用价值,体现工具性,但是,这绝不是排斥人文性。学生是特定的鲜活的生命个体,语文教学必须激活他们的学习思维,调动其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达到工具性教学目标。而诗歌的美育价值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充分挖掘诗歌的内容美,并以此引导学生对诗歌形式的探究则会让学生乐此不疲。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的经典作品,它不仅勾勒了壮美的画面,而且还表达出毛泽东忧国忧民、试图改天换地的青春豪情。学生阅读后便会感知到词作的内容之美,潜意识也会体悟到词作的形式之美。请看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待学生初读后问):同学们谈谈阅读这首词后的体会吧!
生:原来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大志已立,难怪能够成为一代伟人。
师:立下什么大志?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表明,毛泽东是要统领天下啊!
师:要做皇帝?
生(笑):这不是一般的皇帝,而是“粪土当年万户侯”,要为劳苦大众服务。
师(应和):对。
生:青年时期毛泽东能写出这样的词真是了不起!
师:体现在哪里呢?
……
这段对话,教师先从内容谈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顺势引领到对词作形式的探究上,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先从词作的形式切入,则不会产生太大的吸引力。可见,从内容出发,先让学生濡染内容之美,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而不至于感到枯燥。
二、教学途径:以微观美探查内容美
诗歌的内容美并不能仅仅靠感知,而要凭借对诗歌的具体词句的品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美育。况且,经典的诗歌往往在所有的细微之处总是耐人咀嚼,所以“抓细节阅读,能使学生在品味经典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感悟,让他们的情感获得更多的升华。”[2]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内容之美。
例如: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卞之琳的《断章》诗歌堪称经典,但是经典在何处,必须在细微处开掘。
细微一:意象美。“桥”“月”“楼”“窗”等这些意象学生并不陌生,是中国古典文学里常见的形象,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具有浓郁的古典美。
细微二:视角美。摄影讲究光影、角度和画面感,诗中的“你”与“看风景人”互为主角,画面彼此映衬;“你”在做梦,而又成为别人梦的主角。这些神奇的剪辑、交错而又和谐融合产生了哲理美。
细微三:意境美。简单的四行文字点染了四幅画面,四个主角,构建了四个意境,彼此互为联系而又别有天地,意蕴深厚。
其他诸如节奏、音韵、用词、修辞、风格等均可成为预设的角度。
带领学生感知以上细节便能深刻地感受内容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哲理美、形象美,而不至于仅仅停留在雾里看花的浅表。可见,“语文教学,既要有宏观的整体的思考,又需要立足在言语细微处去推究品味,以精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3]当然我们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虚实之美。
三、教学实践:以分享美引燃创造美
课堂活动往往以分享美为主,但是从言语教学的规律审视,我们还须引燃学生创造美的激情和恰当把握机会。现代诗歌美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美,因为只有在创作中才会加深体验,也只有将创作的成果固定下来,才能更好地分享美。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作的绝唱,脍炙人口,久经流传。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分享该诗的诸多美点,燃起学生创作的欲望:
师:我们一起做道没有确定答案的填空题吧。这首诗很美,美在________。
生:美在情感,很浓浓,很真挚……
生:美在形象,金柳、水藻、潭水、星辉、夏虫等无不充满柔情和惜别之意。
生:美在音韵和节奏,“梦”“放歌”“沉默”“悄悄”不断出现,营造出一唱三叹、反复循环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生:美在首尾的呼应,充分表现出诗人恋恋不舍之情。
生:美在拟人……
师:同学们不仅看到了诗歌的内容美,还感悟到了诗歌的形式美,那么你最喜欢哪一段?请模仿或借用它的表达形式,甚至意象,也来抒发一下你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感情。
学生们趁着丰富的体验,纷纷拾起从前的某种印象,迸發出创作的灵感火花,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片段诗句,主观世界便绽放出美的花朵。
由以上分析可知,现代诗歌的教学实现从内容美到形式美,从微观美强化内容美的转变,从而厘清教学的方向、途径,加强到得训练,便可收获更多的惊喜。也就是说,只有在恰当而充分的诗歌美育的濡染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析诗歌的艺术美,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付煜.文学类文本的美学审视【J】.语文建设,2016(02)
【2】孔建河.《断章》意象的古典美及多解主题【J】.语文天地,2016(12)
【3】王志芬.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J】.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01)
现代诗歌教学必须重视美育,美育能够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习得诗歌技能,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我们不妨以内容美统领形式美、以微观美探查内容美、以分享美引燃创造美。
【关键词】
内容美 形式美 分享美 创造美
“语文美育要以文本中的审美因素为抓手来相机进行,而语文教材选择了丰富的文质兼美的文学经典,最具审美本质。”[1]诗歌教学亦是如此。经典的诗歌其实就是美的浓缩,充满无限美趣,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充分挖掘其美育价值,那么必将使语文课堂浸润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濡染学生享受诗歌之美,从而更加热爱诗歌,从中汲取更多的语文营养。
一、教学方向:以内容美统领形式美
语文教学追求语用价值,体现工具性,但是,这绝不是排斥人文性。学生是特定的鲜活的生命个体,语文教学必须激活他们的学习思维,调动其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达到工具性教学目标。而诗歌的美育价值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充分挖掘诗歌的内容美,并以此引导学生对诗歌形式的探究则会让学生乐此不疲。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的经典作品,它不仅勾勒了壮美的画面,而且还表达出毛泽东忧国忧民、试图改天换地的青春豪情。学生阅读后便会感知到词作的内容之美,潜意识也会体悟到词作的形式之美。请看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待学生初读后问):同学们谈谈阅读这首词后的体会吧!
生:原来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大志已立,难怪能够成为一代伟人。
师:立下什么大志?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表明,毛泽东是要统领天下啊!
师:要做皇帝?
生(笑):这不是一般的皇帝,而是“粪土当年万户侯”,要为劳苦大众服务。
师(应和):对。
生:青年时期毛泽东能写出这样的词真是了不起!
师:体现在哪里呢?
……
这段对话,教师先从内容谈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顺势引领到对词作形式的探究上,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先从词作的形式切入,则不会产生太大的吸引力。可见,从内容出发,先让学生濡染内容之美,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而不至于感到枯燥。
二、教学途径:以微观美探查内容美
诗歌的内容美并不能仅仅靠感知,而要凭借对诗歌的具体词句的品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美育。况且,经典的诗歌往往在所有的细微之处总是耐人咀嚼,所以“抓细节阅读,能使学生在品味经典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感悟,让他们的情感获得更多的升华。”[2]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内容之美。
例如: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卞之琳的《断章》诗歌堪称经典,但是经典在何处,必须在细微处开掘。
细微一:意象美。“桥”“月”“楼”“窗”等这些意象学生并不陌生,是中国古典文学里常见的形象,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具有浓郁的古典美。
细微二:视角美。摄影讲究光影、角度和画面感,诗中的“你”与“看风景人”互为主角,画面彼此映衬;“你”在做梦,而又成为别人梦的主角。这些神奇的剪辑、交错而又和谐融合产生了哲理美。
细微三:意境美。简单的四行文字点染了四幅画面,四个主角,构建了四个意境,彼此互为联系而又别有天地,意蕴深厚。
其他诸如节奏、音韵、用词、修辞、风格等均可成为预设的角度。
带领学生感知以上细节便能深刻地感受内容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哲理美、形象美,而不至于仅仅停留在雾里看花的浅表。可见,“语文教学,既要有宏观的整体的思考,又需要立足在言语细微处去推究品味,以精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3]当然我们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虚实之美。
三、教学实践:以分享美引燃创造美
课堂活动往往以分享美为主,但是从言语教学的规律审视,我们还须引燃学生创造美的激情和恰当把握机会。现代诗歌美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美,因为只有在创作中才会加深体验,也只有将创作的成果固定下来,才能更好地分享美。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作的绝唱,脍炙人口,久经流传。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分享该诗的诸多美点,燃起学生创作的欲望:
师:我们一起做道没有确定答案的填空题吧。这首诗很美,美在________。
生:美在情感,很浓浓,很真挚……
生:美在形象,金柳、水藻、潭水、星辉、夏虫等无不充满柔情和惜别之意。
生:美在音韵和节奏,“梦”“放歌”“沉默”“悄悄”不断出现,营造出一唱三叹、反复循环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生:美在首尾的呼应,充分表现出诗人恋恋不舍之情。
生:美在拟人……
师:同学们不仅看到了诗歌的内容美,还感悟到了诗歌的形式美,那么你最喜欢哪一段?请模仿或借用它的表达形式,甚至意象,也来抒发一下你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感情。
学生们趁着丰富的体验,纷纷拾起从前的某种印象,迸發出创作的灵感火花,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片段诗句,主观世界便绽放出美的花朵。
由以上分析可知,现代诗歌的教学实现从内容美到形式美,从微观美强化内容美的转变,从而厘清教学的方向、途径,加强到得训练,便可收获更多的惊喜。也就是说,只有在恰当而充分的诗歌美育的濡染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析诗歌的艺术美,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付煜.文学类文本的美学审视【J】.语文建设,2016(02)
【2】孔建河.《断章》意象的古典美及多解主题【J】.语文天地,2016(12)
【3】王志芬.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J】.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