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让自己的脑袋为了别人而长”,这是在一次“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中一位专家的感慨,简单一句话折射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现在社会中人云亦云的人越来越多,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丧失了自己的思维,而这种现象在学校中就已普遍存在了,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不成为别人思维的奴隶,而成为自己的主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笔者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重视口头举例,促进学生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讲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口头举例,不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且,举例说明能促使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如教学低年级“认识球、圆柱”时,我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各自的特征后,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有些学生说,鸡蛋是球体的,因为可以滚;还有学生说,电筒是圆柱体,因为它的上下面是圓形的,这些例子能显示学生的认知情况,突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教师再在学生讨论后作出肯定与否定,并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正确思维。
二、适度使用学具,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可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小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但是只有适度使用学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学具,思维的水平难以提高,如课堂中让学生用5块小木块进行5的组成与分解时,启发学生有序地分解,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5的分解和组成,为加强交换律作了必要的孕伏。而且又使学生能脱离学具后重视有顺序地进行思考,当学习6、7、8、9的分解和组成时,学生已经能抽象出各数的几种分解和组成,思考有序。恰到好处的学具使用,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出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他们听到问题后,就自己动手操作,有的画一画,有的剪一剪、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说中学到了知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数学学习兴趣浓了,自主探索的愿望有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从而能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提倡求异思维,探究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水平,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从而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例如,学习“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下面这样一道加法题:9 9 9 5 9:?让小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于是一名学生提出了9x4 5的方法;而另一小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他建议用9x5—4的方法求解,后一名学生的思维相当具有创见性,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x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情况。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数学教师要加倍地珍惜和爱护,训练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独创性的思维品质也得以培养和发展。总之,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涵,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抓住有利时机,诱发探究动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笔者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重视口头举例,促进学生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讲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口头举例,不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且,举例说明能促使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如教学低年级“认识球、圆柱”时,我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各自的特征后,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有些学生说,鸡蛋是球体的,因为可以滚;还有学生说,电筒是圆柱体,因为它的上下面是圓形的,这些例子能显示学生的认知情况,突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教师再在学生讨论后作出肯定与否定,并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正确思维。
二、适度使用学具,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可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小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但是只有适度使用学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学具,思维的水平难以提高,如课堂中让学生用5块小木块进行5的组成与分解时,启发学生有序地分解,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5的分解和组成,为加强交换律作了必要的孕伏。而且又使学生能脱离学具后重视有顺序地进行思考,当学习6、7、8、9的分解和组成时,学生已经能抽象出各数的几种分解和组成,思考有序。恰到好处的学具使用,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出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他们听到问题后,就自己动手操作,有的画一画,有的剪一剪、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说中学到了知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数学学习兴趣浓了,自主探索的愿望有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从而能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提倡求异思维,探究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水平,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从而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例如,学习“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下面这样一道加法题:9 9 9 5 9:?让小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于是一名学生提出了9x4 5的方法;而另一小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他建议用9x5—4的方法求解,后一名学生的思维相当具有创见性,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x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情况。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数学教师要加倍地珍惜和爱护,训练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独创性的思维品质也得以培养和发展。总之,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涵,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抓住有利时机,诱发探究动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