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抗诉的制度条件\当前困境与出路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除公诉职能外,还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能。抗诉(刑事抗诉,下同)作为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是检察机关对于法院确有错误的裁判,要求上级法院重新进行审理的行为。抗诉的提起,有利于督促法院公正审判,保证法律的准确实施,这对提高案件质量,实现公平正义,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近年来,抗诉案件所占比例极小,抗诉不准也较普遍,抗诉制度到了几近废止的地步。[1]这种现状削弱了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能力,不利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
  抗诉低迷的原因源于多个方面,本文拟从抗诉运行的外部制度环境,对抗诉少、抗不准的原因略作探讨。
  
  一、抗诉的制度环境
  
  (一) 抗诉的落脚点在于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
  抗诉权作为检察权的一种,和多数检察权一样,只具有程序性,没有终局性。检察机关针对法院的错误裁判,虽然可以主动提出抗诉,但抗诉提起后,该诉求能不能得到法院的认可,相应裁判能不能得到纠正,还须上级法院的新裁判最后确定。检察机关的抗诉是相对的、有限的,检察机关通过抗诉所进行的法律监督,最终要通过法院系统内部的审判监督来实现。在抗诉中,检察权离不开上级法院的审判权,上级法院的审判监督是检察机关抗诉的落脚点。法院系统内部审判监督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抗诉的效果,进而也影响到抗诉的启动。要通过抗诉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必须首先强化法院系统内部的审判监督,营造良好的法院系统内部的监督环境。
  (二) 抗诉的动力源于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的法律监督
  根据刑事诉讼法,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应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抗诉是相互制约的一种形式,是检察机关以提出异议的方式,督促法院公正审判,制约法院的审判行为。抗诉的提起受制于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的制约程度,该制约是抗诉的原动力,要加强检察机关的抗诉活动,必须强化检察机关对法院的监督。
  (三)抗诉的提起须上级检察机关的认可
  从抗诉程序的规定看,二审中的抗诉,下级检察院不仅要通过上级检察院进行,而且要得到上级检察院的确认,如果上级检察院认为下级检察院的抗诉不当,可以撤回下级检察院的抗诉;再审中的抗诉,其提起与否完全在于上级检察院。显然,对抗诉起决定作用的是上级检察院,下级检察院必须服从于上级检察院的决定,抗诉集中体现了检察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要加强检察机关的抗诉活动,在检察系统内部,需要发挥上级检察机关的领导作用,只有在上级检察机关积极支持和配合鼓励下,下级检察机关的抗诉才能充分展开。
  
  二、抗诉的现实困境
  
  (一) 法院系統内部事前的请示报告,架空了事后的审判监督
  抗诉提起后进行审理的是上级法院,抗诉的有效性取决于上级法院重新审理后是否推翻下级法院的裁判。重新审理是一种事后监督的形式,以事先不介入为必要条件。但是,当前我国法院系统内部事先请示报告已相当普遍,甚至为了调整这种请示报告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1986年3月24日、1990年8月16日下发了至今仍然有效的《关于报送请示的案件应注意的问题的通知》及其《补充通知》,专门对法院系统内部的请示报告进行了规范。这些文件的出台,为下级法院的请示提供了依据,指明了路径,在事实上鼓励了下级法院的请示报告行为。虽然这些请示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下级法院的办案质量,但却造成了下级法院对上级法院的依赖,削弱了下级法院的独立性,使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行政化[2]。法院之间的独立性破坏以后,以该独立性为前提的其他诉讼制度——包括抗诉制度的效果便不能发挥。如果上级法院事先已经介入,并对下级法院的裁判提供了指导意见,检察机关针对这样的案件提起抗诉,上级法院重新审理时,必然先入为主,难以公正审判。即使是发现下级法院的错误,由于事先已对该判决认可也不好推翻。这样,检察机关抗诉得再及时、再完美,结果还是终点回到起点,空兜圈子。
  法院系统内部的请示报告在结果上否定了抗诉的效果,它是当前抗诉少、抗不准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 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重配合,不重制约
  长期以来,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我国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形成了重配合、轻制约的传统,法检之间的配合制约关系失衡。早在1983年第一次“严打”时,公检法之间曾出现 “联合办案”的情形,这可以说是相互配合的一种极端形式,将配合关系强调到了极限。后来,虽然再没有出现联合办案的情形,但迫于严峻的治安形势,严打的刑事政策却始终继续。严打要求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步调一致,迅速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侧重的当然是法检之间的配合关系。法检之间配合关系的强调削弱了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抗诉作为制约的一种,必然也遭到弱化。
  另外,我国的文化传纺也影响了法检之间的制约关系。我国的文化传统重谦让,不重对抗。检察机关与审判机既然是“兄弟单位”,同属司法机关,自然就和而不争,合而不分了[3]。在这样的氛围中,抗诉成了一个不谐调的成分,也就不会有好市场。
  (三) 检察系统内部所定的抗诉条件及案件考核制度压制了抗诉的提起
  为了规范检察机关的抗诉行为,最高人民检察院2001年3月2日下发了《关于刑事抗诉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列举了检察机关对于法院在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有明显错误及程序明显违法时应提起抗诉的情形,但同时,该意见也指出在上述几个方面的错误及违法程度不够严重时,则不宜提出抗诉。这表明,检察系统内部对抗诉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要使精通法律的审判机关出现如此严重的错误,简直微乎其微。提高抗诉案件的门槛,反映了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抗诉的限制态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承办人和下级检察院为了避免被上级检察院撤回抗诉的风险,便会尽量不提出抗诉。
  另一方面,从案件考核制度看,为了提高办案质量,检察系统内部普遍建立了错案、劣质案件的责任追究制度。该制度不仅纳入了检察院对干警的考核,而且纳入了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错案、劣质案件的判断,基本上是以法院的裁判为准,如起诉有罪,法院判决无罪的是错案,起诉的罪名与判决的罪名不一致、起诉所认定的犯罪形态、法定量刑情节与法院判决所认定的不一致为劣质案件等。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检察机关办案的质量,就不再以法律为准,而变相为以法院为准了。承办人为了避免发生错案和劣质案件的风险,遇有疑难案件时,就会自己主动或者提请领导与法院协调,从而与法院达成一致。随着这种一致的达成,抗诉案件大为减少。
  
  三、抗诉的出路
  
  针对抗诉的现实困境,抗诉的出路在于:
  (一) 完善司法独立,落实审判监督
  抗诉的落脚点在于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以下级法院的独立审判为前提。尽管从裁判结果看,事先介入和事后监督都能体现上级法院的意志,都能实现上级法院的指导。但从裁判的效果看,两者截然不同。在事先介入的情况下,上级法院的意志以下级法院的裁判表现出来,对其他下级法院没有判例性的指导意义;而在事后监督的情况下,上级法院的意志以其自身的裁判表现出来,对下级法院具有判例性的指导意义。为了统一司法,提高案件质量与效率,上级法院应自觉维护司法独立,落实审判监督,为检察机关的抗诉创造条件。
  (二) 转变观念,配合与制约并重
  刑事诉讼的目的包括打击与保障两个方面,通过刑事诉讼活动,既要打击犯罪,又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法律追究。与此双重目标相适应,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既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打击犯罪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保证案件质量的一面。这两方面的要求决定了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应配合与制约并重。当前法检之间重配合、轻制约的现状不符合刑事诉讼的目的,应予调整。
  (三) 注重诉讼规律,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的起诉与法院的审判分别处于不同的诉讼阶段,两者的证据采纳、证明标准存有差异,又由于刑法条文的概括性与模糊性,法律适用上的争议在所难免。这样,对于同一案件,法院与检察院具有不同的认识是可能的,也符合诉讼规律。法院变更起诉的事实及相关情节,并不等同于就是起诉错误。检察系统内部应根据这样的诉讼规律,建立与之相应的考核制度。当出现改变定性、变动量刑情节、甚至无罪判决时,应具体分析承办人是否有程序及实体上的错误,再进一步决定是否追究承办人及下级检察院的责任。这样,可以摆脱考核中对法院裁判的依赖,实现依法考核。只有摆脱了法院裁判对考核的束缚,承办人及下级检察院才能减少与法院的协调,增加抗诉。
  
  注释:
  [1] 刘建国主编,张利兆、张翔飞副主编,《刑事公诉的实践探索与制度构建》[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2] 王桂五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3] 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其他文献
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般认为,非法侵入住宅是指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仍拒绝退出,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和居住安宁的行为。[1]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的一种行为,但由于该行为并不侵犯住宅的所有权,加之我国传统对个人权益的漠视,这一罪名在司法实践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适用较少,且适用面狭窄,从笔者工作的单位来看,
期刊
我国检察机关承担着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侦查任务,这是我国刑事侦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检察机关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反腐败工作中,检察机关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侦查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打击和预防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种腐败案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是打击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非常强有力的且最为严厉的手段。但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和侦查体
期刊
摘 要:实习律师制度是律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实习律师从理论到实践、由外行到内行的角色转化中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不仅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不利于律师整体执业素质的提高和律师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实习律师;现状;原因分析;建议    在目前我國司法队伍中,实习律师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虽然他们是律师的重要储备力量,但不能独立代理案件,参与诉
期刊
摘 要:聚众斗殴致人重伤的,是否一律转化为故意伤害罪?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是否一律转化为故意杀人罪?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转化定罪的条件是什么?具体情形怎样?对于聚众斗殴中未实施致人重伤、死亡行为的首要分子和其他参加者如何定罪?本文旨在以邓某等19名被告人聚众斗殴一案为例,分析聚众斗殴案件中关于转化犯适用的具体条件。   关键词:聚众斗殴;转化犯;界定    一、案情介绍    2005年4月2
期刊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年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基层检察院如何立足检察职能,结合本地工作实际,更好发挥打击、预防、监督、保护等职能作用,努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成为当前检察机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驾护航,关键是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要提高思想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查办和预防农村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信访工作日益加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农村信访中多数是反映“村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类的问题,而这些信访的形式和模式又大多是群体访和越级访,它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主要顽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引起村级职务犯罪类信访的原因    从近几年来检察机关受理和立案查处以及农村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发现
期刊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困扰着司法机关和社会。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初开始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今天,未成年人犯罪已经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如何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控制更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优化未成年人的发展环境这一方面来探讨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社会控制,以期进一步探讨出较好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保障未成年的健康成
期刊
在刑事诉讼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犯罪总量居高不下、司法机关负荷沉重的共同难题,其中司法机关办案期限拖沓、诉讼效率偏低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成为各国司法改革的共识。为有效地解决有限的司法供给与日益膨胀的刑事需求之间的矛盾,早在2007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发布了《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试图通过创新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切实将有
期刊
涉检信访案件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稳定性,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当前经济尚“处在复苏‘整固’阶段”,“经济好转,尚需巩固”,还没有真正“走出低谷”的严峻形势下,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涉检信访案件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涉检信访处理机制,妥善的处理好涉检信访案件,做好当事人的析法析疑工作,尽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涉检信访案件形成的原因分析
期刊
检察机关领导班子建设是检察队伍建设的核心,它事关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事关检察机关的整体形象,事关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加强检察机关领导班子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推动检察工作与时俱进的现实需要,是提升法律监督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坚持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