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代表党中央向《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参观了展览,听取了汇报,并对办报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人民日报》创刊60年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人民日报》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媒体,但《人民日报》何年何月在哪里创刊,许多人不知其然。其实,地址并不遥远也不神秘,该报1948年6月15日就诞生在河北省平山县城南3公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里庄。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后,根据5月9日中央军委《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精神,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作为两区中央局的机关报一一《晋察冀日报》和《人民日报》也合并为一张报纸——《人民日报》。
1948年5月初,《晋察冀日报》社在社长邓拓的率领下,从阜平县新房子村迁至平山县里庄村,在这里完成了自1937年12月11日创刊10年半以来出版的最后一期报纸——2854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的同志们也在社长张磐石的带领下来到里庄。合并后的《人民日报》于6月15日在里庄创刊。张磐石任社长兼总编,副社长安岗、袁勃、王亢之,下设编辑部、通讯部和经理部。李庄任编委会委员、总编室主任,全社共100多人,每天出版对开四版一大张。为了与原来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有所区别,时任华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华北局第二书记的薄一波到西柏坡请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重新题写了报头。这个两头大中间小、遒劲有力、飞扬潇洒的《人民日报》报头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日报》是华北局的机关报,同时也担负着党中央机关报的一部分责任。当时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距这里只有33公里,中央发布的一些公告性新闻、指导性文章,直接送交《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日报》的发行量高达44000多份,其中太行区42个县10462份,冀南区41个县8272份,太岳区26个县5773份,冀鲁豫区57个县3691份,北岳区28个县8532份,冀中区34个县2340份,平西区和冀热辽区17个县676份,石家庄市2190份,中央和华北机关2280份。如此大的发行范围和发行量,全是靠人背马驮来发行的,即使如此,每日当天送达的报纸也有8000多份,其艰难程度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后来为了便利报纸出版发行,《人民日报》印刷厂一部分搬到了石家庄市北焦村,并在石家庄南大街设立了《人民日报》经理部,除中央机关、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北岳区党政机关等的报纸由报社派交通员直接投递外,其他地区均由报社包装好交邮局运送。
《人民日报》社到里庄后,住房很困难,但群众对《人民日报》非常支持,有的一家几口人挤在一个炕上,把好房子腾出来让报社使用。报社也帮着本村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印刷厂设在李祥妮家,南房裁纸,东房印刷,北房印成册的文件。电台设在李高生家,拣字房设在康绍光家。张磐石住在康东虎家,邓拓住在邢凤韶家,编辑部设在康余贤家。印报纸用一台柴油机带发电机提供动力,如果这一系统出了故障便改用手摇的“中央造”土设备。每当此时里庄村民便有了帮工的机会,李贵顺、李臭小、李玉树、李庆元等人都为印《人民日报》“摇过把子”,印一期报纸每人可得13斤小米,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1948年8月份,里庄附近的烟堡等村庄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里庄虽幸免于难,但安全受到了威胁。大约11月份,《人民日报》社由里庄迁到东焦。村中东西向的大街两旁,有多处《人民日报》社办公旧址。村东口有一个标志性建筑,门内右侧的小门里,是报社职工的大伙房,门外左侧是报社的中灶食堂。村中心有一处四合院,当时没有老乡居住,编辑部和图书资料室就设在这里。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根据中央指示,《人民日报》社于2月7日派出近200人赶赴北平,加强北平版的编辑发行力量,留在总社的编辑人员只有23人。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迁往北平,该报原北平版结束。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它的编号仍是华北局《人民日报》的延续。
《人民日报》离开里庄已经多年了,但这里的老乡们依然眷恋着《人民日报》,老党员、老干部、老房东们经常念叨着报社领导和干部职工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及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许多往事。村民们不但每年订报看报,康增寿、李英明等人还经常给《人民日报》写稿。1998年中秋节期间,《人民日报》社部分离退休老同志来里庄回访探亲,村党支部像接待亲人一样接待了这些当年的“老报人”,他们慢慢地走,仔细地看,走遍了村里的旧址和犄角旮旯,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合影。今年4月初,《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前夕,该报的“新报人”又回到“老家”探亲,追寻这段不寻常的历史。
60年来,里庄村经过了历次政治运动和洪涝灾害,但报社旧址基本保存了下来,这里先后住过村儿童团、村公所、托儿所等集体公益组织,里庄村几乎每年都出资维修。
目前,里庄村党支部正在会同有关单位,筹建《人民日报》社旧址陈列馆。该馆建成后,人们将会更加直接全面地重温那段光辉的历史!
责编/文波
《人民日报》创刊60年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人民日报》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媒体,但《人民日报》何年何月在哪里创刊,许多人不知其然。其实,地址并不遥远也不神秘,该报1948年6月15日就诞生在河北省平山县城南3公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里庄。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后,根据5月9日中央军委《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精神,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作为两区中央局的机关报一一《晋察冀日报》和《人民日报》也合并为一张报纸——《人民日报》。
1948年5月初,《晋察冀日报》社在社长邓拓的率领下,从阜平县新房子村迁至平山县里庄村,在这里完成了自1937年12月11日创刊10年半以来出版的最后一期报纸——2854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的同志们也在社长张磐石的带领下来到里庄。合并后的《人民日报》于6月15日在里庄创刊。张磐石任社长兼总编,副社长安岗、袁勃、王亢之,下设编辑部、通讯部和经理部。李庄任编委会委员、总编室主任,全社共100多人,每天出版对开四版一大张。为了与原来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有所区别,时任华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华北局第二书记的薄一波到西柏坡请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重新题写了报头。这个两头大中间小、遒劲有力、飞扬潇洒的《人民日报》报头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日报》是华北局的机关报,同时也担负着党中央机关报的一部分责任。当时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距这里只有33公里,中央发布的一些公告性新闻、指导性文章,直接送交《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日报》的发行量高达44000多份,其中太行区42个县10462份,冀南区41个县8272份,太岳区26个县5773份,冀鲁豫区57个县3691份,北岳区28个县8532份,冀中区34个县2340份,平西区和冀热辽区17个县676份,石家庄市2190份,中央和华北机关2280份。如此大的发行范围和发行量,全是靠人背马驮来发行的,即使如此,每日当天送达的报纸也有8000多份,其艰难程度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后来为了便利报纸出版发行,《人民日报》印刷厂一部分搬到了石家庄市北焦村,并在石家庄南大街设立了《人民日报》经理部,除中央机关、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北岳区党政机关等的报纸由报社派交通员直接投递外,其他地区均由报社包装好交邮局运送。
《人民日报》社到里庄后,住房很困难,但群众对《人民日报》非常支持,有的一家几口人挤在一个炕上,把好房子腾出来让报社使用。报社也帮着本村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印刷厂设在李祥妮家,南房裁纸,东房印刷,北房印成册的文件。电台设在李高生家,拣字房设在康绍光家。张磐石住在康东虎家,邓拓住在邢凤韶家,编辑部设在康余贤家。印报纸用一台柴油机带发电机提供动力,如果这一系统出了故障便改用手摇的“中央造”土设备。每当此时里庄村民便有了帮工的机会,李贵顺、李臭小、李玉树、李庆元等人都为印《人民日报》“摇过把子”,印一期报纸每人可得13斤小米,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1948年8月份,里庄附近的烟堡等村庄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里庄虽幸免于难,但安全受到了威胁。大约11月份,《人民日报》社由里庄迁到东焦。村中东西向的大街两旁,有多处《人民日报》社办公旧址。村东口有一个标志性建筑,门内右侧的小门里,是报社职工的大伙房,门外左侧是报社的中灶食堂。村中心有一处四合院,当时没有老乡居住,编辑部和图书资料室就设在这里。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根据中央指示,《人民日报》社于2月7日派出近200人赶赴北平,加强北平版的编辑发行力量,留在总社的编辑人员只有23人。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迁往北平,该报原北平版结束。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它的编号仍是华北局《人民日报》的延续。
《人民日报》离开里庄已经多年了,但这里的老乡们依然眷恋着《人民日报》,老党员、老干部、老房东们经常念叨着报社领导和干部职工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及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许多往事。村民们不但每年订报看报,康增寿、李英明等人还经常给《人民日报》写稿。1998年中秋节期间,《人民日报》社部分离退休老同志来里庄回访探亲,村党支部像接待亲人一样接待了这些当年的“老报人”,他们慢慢地走,仔细地看,走遍了村里的旧址和犄角旮旯,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合影。今年4月初,《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前夕,该报的“新报人”又回到“老家”探亲,追寻这段不寻常的历史。
60年来,里庄村经过了历次政治运动和洪涝灾害,但报社旧址基本保存了下来,这里先后住过村儿童团、村公所、托儿所等集体公益组织,里庄村几乎每年都出资维修。
目前,里庄村党支部正在会同有关单位,筹建《人民日报》社旧址陈列馆。该馆建成后,人们将会更加直接全面地重温那段光辉的历史!
责编/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