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础知识的拓展和补充
语文基础知识面较广。本文试就常见的词语、诗句、名言警句、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的拓展,作一说明。
词语、诗句的拓展。例如,在教学《〈诗经〉三首》时,指导学生积累文中的成语“二三其德,载笑载言,信誓旦旦”等,可提示学生说出一些来源于《诗经》的成语。像出自《关雎》的“辗转反侧”,出自《风雨》的“风雨如晦”“风雨凄凄”,出自《桃夭》的“逃之夭夭”等。这些成语的拓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劝学》时,由文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补充“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等相类的词。
上李白的《蜀道难》,诗中有“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句,可引出和子规有关的古典诗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北宋秦观《踏莎行·彬州旅舍》),“子规声里雨如烟”(南宋翁卷《乡村四月》等。在比较中体会杜鹃(子规)这种意象在渲染氛围,表达情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而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则更多的喜用“空”字,在《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句。由此,可引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诗句。在比较中积累,在积累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
在讲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句时,可就“望”字引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中的“晦朔”二字,进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中有关时间的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特点,适时拓展有关的基础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思想内容的延伸
教材中的课文,尽管题材不同,风格有异,时代不一,但都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成的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做到对每篇课文都注意思想内容的分析,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能启迪学生心智、有助于培养学生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东西引到课堂中来。通过分析、比较、引申,从而使学生得到新的深层次的认识。
如《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展现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在他身上表现出的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都可以从阿Q身上找到影子。
三、艺术表现手法的比较
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个内容。处理不好,或方法不当,容易流于空洞和形式。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若能根据课文实际,恰当地进行拓展、比较。是可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的。
毛泽东的诗词意境雄浑,画面开阔;想象丰富,善用夸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和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诸多相似之处。高中语文新教材仍然保留了他的《沁园春·长沙》。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万”字气象万千,使人的视野极为开阔。这一数字的夸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他的《沁园春·雪》中,同样也用了数字的夸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的意境雄浑,使人不难体味到作者那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联想到大诗人李白,同样也喜好运用夸张的手法。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通过这些数字的夸张,极大地拉开了时空的距离,从而营造出诗词雄浑阔大的意境,进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豪迈的胸襟。在比较中,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联系、比较,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既丰富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利于结合课文中固有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之同时,教师本身的素质也必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语文基础知识面较广。本文试就常见的词语、诗句、名言警句、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的拓展,作一说明。
词语、诗句的拓展。例如,在教学《〈诗经〉三首》时,指导学生积累文中的成语“二三其德,载笑载言,信誓旦旦”等,可提示学生说出一些来源于《诗经》的成语。像出自《关雎》的“辗转反侧”,出自《风雨》的“风雨如晦”“风雨凄凄”,出自《桃夭》的“逃之夭夭”等。这些成语的拓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劝学》时,由文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补充“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等相类的词。
上李白的《蜀道难》,诗中有“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句,可引出和子规有关的古典诗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北宋秦观《踏莎行·彬州旅舍》),“子规声里雨如烟”(南宋翁卷《乡村四月》等。在比较中体会杜鹃(子规)这种意象在渲染氛围,表达情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而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则更多的喜用“空”字,在《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句。由此,可引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诗句。在比较中积累,在积累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
在讲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句时,可就“望”字引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中的“晦朔”二字,进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中有关时间的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特点,适时拓展有关的基础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思想内容的延伸
教材中的课文,尽管题材不同,风格有异,时代不一,但都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成的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做到对每篇课文都注意思想内容的分析,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能启迪学生心智、有助于培养学生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东西引到课堂中来。通过分析、比较、引申,从而使学生得到新的深层次的认识。
如《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展现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在他身上表现出的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都可以从阿Q身上找到影子。
三、艺术表现手法的比较
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个内容。处理不好,或方法不当,容易流于空洞和形式。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若能根据课文实际,恰当地进行拓展、比较。是可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的。
毛泽东的诗词意境雄浑,画面开阔;想象丰富,善用夸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和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诸多相似之处。高中语文新教材仍然保留了他的《沁园春·长沙》。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万”字气象万千,使人的视野极为开阔。这一数字的夸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他的《沁园春·雪》中,同样也用了数字的夸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的意境雄浑,使人不难体味到作者那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联想到大诗人李白,同样也喜好运用夸张的手法。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通过这些数字的夸张,极大地拉开了时空的距离,从而营造出诗词雄浑阔大的意境,进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豪迈的胸襟。在比较中,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联系、比较,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既丰富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利于结合课文中固有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之同时,教师本身的素质也必将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