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62-0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理念。
一、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之平凡
课标提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形态。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认识和了解家庭、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逐步养成道德规范意识,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1.课首引入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将学习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身临其境,就会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所感悟,加深认识。
例如,进行《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时,课前我先让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野外寻找春姑娘的足迹。上课时,再播放散文《春》的配乐诵读视频,那动听的声音,优美的词句,醉人的意境激起了孩子们的向往之情,上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观察、交流发现了春天的脚步,并且真正感到了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学习内容轻松完成。
2.课中展开生活,引导主动参与。
教学中,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知识才能被领悟,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
教学《在温暖的集体里》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回忆我们班在学校各种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优异成绩,然后再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些精彩重现。
3.课尾延伸生活,力求返璞归真。
课后,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既能减轻父母的辛劳,又能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从而激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又如饲养小动物和栽种植物,这是培养爱心、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手段,同时,观察力和耐力也会得到提高。还有,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杯水……正是这些特殊的作业,将品德教学悄悄地融入了生活。
二、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之真实
“告诉我,我會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可见体验是多么重要。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1.亲身参与,体会辛苦。
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中,炎炎烈日下,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左手抓一把粉笔,弯下腰,右手把这些粉笔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挥汗如雨的真切体验,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2.互动游戏,建立感情。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也差,他们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在此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游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听课,我专门设立了“特别听课奖”——最后五分钟去操场玩!为了那充满诱惑的“五分钟”,学生们听的特别认真。
3.相互配合,共创佳绩。
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间形成合作、竞争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夸夸我的假期生活》这一课主题目标是:以多种形式汇报自己的假期生活。学会在小组中合作,合力展现暑假的收获。本课呈现了三个主题:“旅游大世界”“巧手制佳作”“新学的本领”,基本涵盖了一二年级学生的假期生活全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假期生活中的所得。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整理自己假期生活的“结晶”,然后再给他们足够大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丰富收获。
三、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之本领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世界,不同于观念世界。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的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1.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在教学《牙齿刷得白又白》结束时,为了让学生们坚持早晚刷牙,我设计了“护牙小卫士”的刷牙记录表,每人一张,并请家长配合监督记录,每刷一次就得一个“☆”,能坚持三天的奖一朵小红花,坚持一周的奖一个红苹果,能做到一个月早晚刷牙的就能得到“护牙小卫士”奖章。这样一个实践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励了学生行为的落实,最后每个孩子不但得到了奖章,还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
2.掌握安全生活本领。
生命是美丽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学会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生活,是每个人成长的必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将健康、安全地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就突出了这一内容的重要性。教学《出行的学问》这一课,我和交警同志在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同学们一边走,一边听交警叔叔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同学们边听边记,非常认真。最后大家一起来到附近最繁华的十字路口,看红绿灯走斑马线,学会安全行走。这一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结果是高效的。
3.拥有乐观生活态度。
一年级上册《上学真快乐》一课中的“从今天起,你们都是小学生啦”一句话,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年少幼稚,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悬挂的“欢迎新同学”的条幅,老师、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迎接他们的情形,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通过设计“参观校园,我爱学校”活动,使他们更快爱上学校这个大家庭;通过“找朋友,团结力量大”等活动,让他们尝试集体生活的兴趣,从而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今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只有与生活联系才能充满活力。因此,坚持教学、生活二合一,才能指引我们更好的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过上幸福、美好、充满道德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小学生生活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2]冯春河、赵义章:《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3]《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第25、26页 翟广顺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理念。
一、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之平凡
课标提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形态。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认识和了解家庭、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逐步养成道德规范意识,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1.课首引入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将学习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身临其境,就会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所感悟,加深认识。
例如,进行《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时,课前我先让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野外寻找春姑娘的足迹。上课时,再播放散文《春》的配乐诵读视频,那动听的声音,优美的词句,醉人的意境激起了孩子们的向往之情,上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观察、交流发现了春天的脚步,并且真正感到了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学习内容轻松完成。
2.课中展开生活,引导主动参与。
教学中,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知识才能被领悟,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
教学《在温暖的集体里》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回忆我们班在学校各种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优异成绩,然后再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些精彩重现。
3.课尾延伸生活,力求返璞归真。
课后,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既能减轻父母的辛劳,又能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从而激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又如饲养小动物和栽种植物,这是培养爱心、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手段,同时,观察力和耐力也会得到提高。还有,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杯水……正是这些特殊的作业,将品德教学悄悄地融入了生活。
二、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之真实
“告诉我,我會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可见体验是多么重要。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1.亲身参与,体会辛苦。
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中,炎炎烈日下,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左手抓一把粉笔,弯下腰,右手把这些粉笔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挥汗如雨的真切体验,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2.互动游戏,建立感情。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也差,他们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在此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游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听课,我专门设立了“特别听课奖”——最后五分钟去操场玩!为了那充满诱惑的“五分钟”,学生们听的特别认真。
3.相互配合,共创佳绩。
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间形成合作、竞争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夸夸我的假期生活》这一课主题目标是:以多种形式汇报自己的假期生活。学会在小组中合作,合力展现暑假的收获。本课呈现了三个主题:“旅游大世界”“巧手制佳作”“新学的本领”,基本涵盖了一二年级学生的假期生活全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假期生活中的所得。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整理自己假期生活的“结晶”,然后再给他们足够大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丰富收获。
三、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之本领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世界,不同于观念世界。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的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1.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在教学《牙齿刷得白又白》结束时,为了让学生们坚持早晚刷牙,我设计了“护牙小卫士”的刷牙记录表,每人一张,并请家长配合监督记录,每刷一次就得一个“☆”,能坚持三天的奖一朵小红花,坚持一周的奖一个红苹果,能做到一个月早晚刷牙的就能得到“护牙小卫士”奖章。这样一个实践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励了学生行为的落实,最后每个孩子不但得到了奖章,还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
2.掌握安全生活本领。
生命是美丽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学会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生活,是每个人成长的必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将健康、安全地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就突出了这一内容的重要性。教学《出行的学问》这一课,我和交警同志在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同学们一边走,一边听交警叔叔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同学们边听边记,非常认真。最后大家一起来到附近最繁华的十字路口,看红绿灯走斑马线,学会安全行走。这一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结果是高效的。
3.拥有乐观生活态度。
一年级上册《上学真快乐》一课中的“从今天起,你们都是小学生啦”一句话,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年少幼稚,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悬挂的“欢迎新同学”的条幅,老师、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迎接他们的情形,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通过设计“参观校园,我爱学校”活动,使他们更快爱上学校这个大家庭;通过“找朋友,团结力量大”等活动,让他们尝试集体生活的兴趣,从而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今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只有与生活联系才能充满活力。因此,坚持教学、生活二合一,才能指引我们更好的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过上幸福、美好、充满道德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小学生生活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2]冯春河、赵义章:《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3]《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第25、26页 翟广顺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