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学习数学,不应是被动地吸收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充满丰富的思维活动和创新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1.展示相关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无限的潜力,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我在讲解《椭圆的生成及其主要参数》这一节课时,运用ppt向学生展示椭圆形的桌子、镜子、精美挂件等图片,学生自然会想到如何才能制作出这些物品——即如何作出椭圆,教师这样围绕学习内容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符合学生渴望探索、解决未知问题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创设动感画面,加强知识铺垫。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而通过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可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外在张力。如:在《椭圆的生成及其主要参数》的教学中,我先运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椭圆形成的轨迹,为学生自己动手作椭圆做好了铺垫,同时为得出椭圆的定义做好了铺垫。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如在探究椭圆“扁、圆”变化的特征时:
师: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扁、圆”的变化过程。生:观察变化过程,得到①F1、F2分开一些(c增大),椭圆越“扁”;②F1、F2并拢一些(c减小),椭圆越“圆”;③F1、F2重合(c=0),椭圆变成“圆”。师:能由“c 越大,判定椭圆越扁吗”?
这一问学生感觉到问题出现了,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每组4人分工,分别作①长轴长为5,焦距分别为3和2的椭圆;②长轴长为10,焦距分别为6和4的椭圓,让学生自己动手作椭圆,并把自己所作的椭圆与其他三位同学所作的椭圆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椭圆扁、圆变化规律。
生:①2a=5,2c=3对应的椭圆与2a=10,2c=6对应的椭圆相似,2a=5,2c=2对应的椭圆与2a=10,2c=4对应的椭圆相似。即:c和a的比值相等,椭圆相似。②2a=5,2c=3对应的椭圆比2a=5,2c=2对应的椭圆“扁”,2a=10,2c=6对应的椭圆比2a=10,2c=4对应的椭圆“扁”,即:c和a的比值越大,椭圆越“扁”。从而引出椭圆的另外一个参数—离心率 ,并得到“e越大,椭圆越扁”。
2.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偶函数定义中“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学生认为是画蛇添足,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师:函数在[-3,3]上是偶函数吗?生:因为f(-x)==f(x),所以是偶函数。师:函数在(-2,3]上是偶函数吗?生:因为f(3)=9,而f(-3)不存在,f(3)f(-3),所以函数在(-2,3]上不是偶函数。生:“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是判定函数是否是偶函数的必要条件。师:函数是偶函数,则生:由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可知,得到。
这样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偶函数的概念。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只能依赖有限的记忆,无法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全景回顾;再加上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若利用校园网将授课的课件发布到网络上,课后学生就可根据课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消化,既为学困生提供了再次学习的平台,又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还可以通过师生的QQ群、Email等交流方式获取解答,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学习情境,以立体的、丰富的、有趣的呈现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任何技术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手段应该服从目的,教师应当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切入点”,使它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俞界岳.《几何画板》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2005(9):55-58.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1.展示相关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无限的潜力,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我在讲解《椭圆的生成及其主要参数》这一节课时,运用ppt向学生展示椭圆形的桌子、镜子、精美挂件等图片,学生自然会想到如何才能制作出这些物品——即如何作出椭圆,教师这样围绕学习内容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符合学生渴望探索、解决未知问题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创设动感画面,加强知识铺垫。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而通过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可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外在张力。如:在《椭圆的生成及其主要参数》的教学中,我先运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椭圆形成的轨迹,为学生自己动手作椭圆做好了铺垫,同时为得出椭圆的定义做好了铺垫。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如在探究椭圆“扁、圆”变化的特征时:
师: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扁、圆”的变化过程。生:观察变化过程,得到①F1、F2分开一些(c增大),椭圆越“扁”;②F1、F2并拢一些(c减小),椭圆越“圆”;③F1、F2重合(c=0),椭圆变成“圆”。师:能由“c 越大,判定椭圆越扁吗”?
这一问学生感觉到问题出现了,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每组4人分工,分别作①长轴长为5,焦距分别为3和2的椭圆;②长轴长为10,焦距分别为6和4的椭圓,让学生自己动手作椭圆,并把自己所作的椭圆与其他三位同学所作的椭圆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椭圆扁、圆变化规律。
生:①2a=5,2c=3对应的椭圆与2a=10,2c=6对应的椭圆相似,2a=5,2c=2对应的椭圆与2a=10,2c=4对应的椭圆相似。即:c和a的比值相等,椭圆相似。②2a=5,2c=3对应的椭圆比2a=5,2c=2对应的椭圆“扁”,2a=10,2c=6对应的椭圆比2a=10,2c=4对应的椭圆“扁”,即:c和a的比值越大,椭圆越“扁”。从而引出椭圆的另外一个参数—离心率 ,并得到“e越大,椭圆越扁”。
2.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偶函数定义中“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学生认为是画蛇添足,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师:函数在[-3,3]上是偶函数吗?生:因为f(-x)==f(x),所以是偶函数。师:函数在(-2,3]上是偶函数吗?生:因为f(3)=9,而f(-3)不存在,f(3)f(-3),所以函数在(-2,3]上不是偶函数。生:“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是判定函数是否是偶函数的必要条件。师:函数是偶函数,则生:由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可知,得到。
这样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偶函数的概念。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只能依赖有限的记忆,无法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全景回顾;再加上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若利用校园网将授课的课件发布到网络上,课后学生就可根据课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消化,既为学困生提供了再次学习的平台,又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还可以通过师生的QQ群、Email等交流方式获取解答,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学习情境,以立体的、丰富的、有趣的呈现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任何技术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手段应该服从目的,教师应当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切入点”,使它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俞界岳.《几何画板》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2005(9):55-5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