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工陶艺,并不在于它的器物有多么精品,而是心、眼、手的协调表达。比如拉坯,主要靠手工操作而且很费功夫,所以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陶瓷成品。这样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自然的灵性,还有心与手的把握与温度。”
DIY体验馆,最早火起来的除了烘焙,恐怕就是陶艺了。在南京城里,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陶艺体验馆有很多,而MAKO手工陶艺馆便是南京最早的一家专业瓷质陶艺工作室,将陶瓷做成一件走心的事情,是MAKO一直信奉的理念。
人类的祖先,迷恋用双手造物的感觉,念“旧情”的现代人,仍然会认为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更有味道。手作下的器物,是具灵魂性的,每一款都蕴含了“人”的气息,有着区别于机器的冰冷、人带来的温暖。个人的腔调在手作器物上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
假如第一次进行尝试,手还有些许笨拙,店家会亲自教你手捏一些可爱的小玩意儿,让那些可爱的小泥巴在你手上变得栩栩如生,接下来,可以尝试着在拉胚机上制作一些简单的东西,在手和拉胚机的共同协作,一圈又一圈,静下心来,慢慢地它就变成了你心中所想要的样子,然后把脑子中天马行空的画面绘制在它上面,等它干透之后,上了釉料,经过1300℃的锤炼,一块泥巴已经华丽转型,已然变成属于你独一无二的瓷器。
M A K O,即M a k e A K a o l i n Offering,生活的热闹或者平静、日子的寻常或者不凡,生命中曾有的记忆,用半天的时光去摩挲泥土的随意,想必一定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顺着地址找到MAKO陶艺馆,不得不说有点惊艳。木制的栅栏和小门轻轻敞开,门口一张长椅,大大的芭蕉叶垂下来,感受到一片片的绿意盎然,走进清新的小院落,左手边的墙壁上挂着些瓷盘作品,右边一扇木门,写着营业时间和店主的联系方式,走进去便是工作室的室内空间。
店主马老师业做陶艺的匠人,后来一股DIY之风在国内盛行,于是2008年老马开了这家店,除了贩卖自己做的一些陶器,还贩卖自己的手艺:教客人做陶器。经常有漂亮的姑娘来店里学习陶艺,即使这样马老师也不会“怜香惜玉”,动作不规范、步骤做错了,他都会很“严厉”地指正出来。
到访的那天,MAKO里正好有两位客人,和别的陶艺吧不同,马老师并没有一直在身旁指导和讲解,而是让她们自己去体验,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了,就会听见妹子大喊:“老师老师,这要怎么办!”然后,便看见他嘻嘻地走过去,三下两下稳住局面。
对此,马老师是这样说的:“我们提供的是由客户自己DIY的陶艺体验,并非老师帮你制作。”马老师对于陶艺DIY的态度非常严谨,大学四年攻读的就是陶艺专业,还花了两年时间在景德镇研习制作瓷器的每一道工序。在MAKO陶艺馆内,马老师一直鼓励放手让客人自己拉胚自己手捏制作,可能有人会觉得他不够热情,其实不然。“05年之前的早期陶吧很多都是在糊弄人,MAKO一直希望拨乱反正,让普通人也能用正确的方式感受陶艺,是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而不是假手于人。”这便是MAKO陶艺馆始终不变的初心。
马老师也曾经在自己的自白中说道:“不管未来我是否能够继续经营这样一个陶艺体验馆,我依然想告诉别人,做陶艺这件事一定是值得感受的,从一无所知到明白将泥土制作成陶瓷作品的原理,再到用双手去触摸它,学着去实现它,看着它慢慢成型,如同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我们初学者的状态,也是陶艺的无限魅力。”
马老师这样描述他的梦,“午后,阳光疏影,音乐漫流,慵懒的猫咪在墙角打盹儿,一切都那么怡然自得。即兴拿起一块泥巴,随性地揉捏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池塘边、菜园子、稻谷场都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小板凳小桌子一字排开,安静而舒缓。不经意间,一两人推开院子的木栅门,与我一同学习做陶艺。”虽然他一再强调这是他在十多年前梦中营造的情境,没想到,如今他已经把它变成了现实。
陶艺本就不是个能够速成的艺术,即便是体验,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尤其拉坯制作,是个需要比平时更耐心更平心静气的事情,初学至少1-2小时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失败了就割去废泥巴,重新开始。虽然按照马老师的工艺水平,分分钟就可以做个杯子出来,但是他却每次耐心地重复着,一遍一遍地把步骤教给每个初学的人。
就像MAKO的宣传单页中所写:不经意溜走了许多的日子,过去却未曾驻足,如果,我们停下来看看时光,看看这些年生命的样子,你会发现它是有形有色的。如同这些瓶瓶罐罐,它们不但可以用眼睛去欣赏,同样可以在我们的手中变幻揉捏成各种模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许,这就是蕴含在陶艺之中生活的态度。
DIY体验馆,最早火起来的除了烘焙,恐怕就是陶艺了。在南京城里,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陶艺体验馆有很多,而MAKO手工陶艺馆便是南京最早的一家专业瓷质陶艺工作室,将陶瓷做成一件走心的事情,是MAKO一直信奉的理念。
人类的祖先,迷恋用双手造物的感觉,念“旧情”的现代人,仍然会认为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更有味道。手作下的器物,是具灵魂性的,每一款都蕴含了“人”的气息,有着区别于机器的冰冷、人带来的温暖。个人的腔调在手作器物上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
假如第一次进行尝试,手还有些许笨拙,店家会亲自教你手捏一些可爱的小玩意儿,让那些可爱的小泥巴在你手上变得栩栩如生,接下来,可以尝试着在拉胚机上制作一些简单的东西,在手和拉胚机的共同协作,一圈又一圈,静下心来,慢慢地它就变成了你心中所想要的样子,然后把脑子中天马行空的画面绘制在它上面,等它干透之后,上了釉料,经过1300℃的锤炼,一块泥巴已经华丽转型,已然变成属于你独一无二的瓷器。
M A K O,即M a k e A K a o l i n Offering,生活的热闹或者平静、日子的寻常或者不凡,生命中曾有的记忆,用半天的时光去摩挲泥土的随意,想必一定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顺着地址找到MAKO陶艺馆,不得不说有点惊艳。木制的栅栏和小门轻轻敞开,门口一张长椅,大大的芭蕉叶垂下来,感受到一片片的绿意盎然,走进清新的小院落,左手边的墙壁上挂着些瓷盘作品,右边一扇木门,写着营业时间和店主的联系方式,走进去便是工作室的室内空间。
店主马老师业做陶艺的匠人,后来一股DIY之风在国内盛行,于是2008年老马开了这家店,除了贩卖自己做的一些陶器,还贩卖自己的手艺:教客人做陶器。经常有漂亮的姑娘来店里学习陶艺,即使这样马老师也不会“怜香惜玉”,动作不规范、步骤做错了,他都会很“严厉”地指正出来。
到访的那天,MAKO里正好有两位客人,和别的陶艺吧不同,马老师并没有一直在身旁指导和讲解,而是让她们自己去体验,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了,就会听见妹子大喊:“老师老师,这要怎么办!”然后,便看见他嘻嘻地走过去,三下两下稳住局面。
对此,马老师是这样说的:“我们提供的是由客户自己DIY的陶艺体验,并非老师帮你制作。”马老师对于陶艺DIY的态度非常严谨,大学四年攻读的就是陶艺专业,还花了两年时间在景德镇研习制作瓷器的每一道工序。在MAKO陶艺馆内,马老师一直鼓励放手让客人自己拉胚自己手捏制作,可能有人会觉得他不够热情,其实不然。“05年之前的早期陶吧很多都是在糊弄人,MAKO一直希望拨乱反正,让普通人也能用正确的方式感受陶艺,是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而不是假手于人。”这便是MAKO陶艺馆始终不变的初心。
马老师也曾经在自己的自白中说道:“不管未来我是否能够继续经营这样一个陶艺体验馆,我依然想告诉别人,做陶艺这件事一定是值得感受的,从一无所知到明白将泥土制作成陶瓷作品的原理,再到用双手去触摸它,学着去实现它,看着它慢慢成型,如同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我们初学者的状态,也是陶艺的无限魅力。”
马老师这样描述他的梦,“午后,阳光疏影,音乐漫流,慵懒的猫咪在墙角打盹儿,一切都那么怡然自得。即兴拿起一块泥巴,随性地揉捏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池塘边、菜园子、稻谷场都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小板凳小桌子一字排开,安静而舒缓。不经意间,一两人推开院子的木栅门,与我一同学习做陶艺。”虽然他一再强调这是他在十多年前梦中营造的情境,没想到,如今他已经把它变成了现实。
陶艺本就不是个能够速成的艺术,即便是体验,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尤其拉坯制作,是个需要比平时更耐心更平心静气的事情,初学至少1-2小时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失败了就割去废泥巴,重新开始。虽然按照马老师的工艺水平,分分钟就可以做个杯子出来,但是他却每次耐心地重复着,一遍一遍地把步骤教给每个初学的人。
就像MAKO的宣传单页中所写:不经意溜走了许多的日子,过去却未曾驻足,如果,我们停下来看看时光,看看这些年生命的样子,你会发现它是有形有色的。如同这些瓶瓶罐罐,它们不但可以用眼睛去欣赏,同样可以在我们的手中变幻揉捏成各种模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许,这就是蕴含在陶艺之中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