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体育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乐趣、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为宗旨,还要体现“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本文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审视当前初中学生锻炼身体的主阵地——体育课堂教学,从最能显示出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本质区别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探讨了构建初中体育“双主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及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其敢想、敢问、 敢识、敢做,从而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适应新课程耍求的初中体育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1. 按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初中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不要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不要苛求学生技术动作的细节,体育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配合来进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交往,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增强体质。因此,按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实施初中体育教学时,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1 体育运动项目手段化原则
体育运动项目手段化就是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把那些复杂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将体育运动项目升华为增强体质、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实现体育运动手段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动作较复杂,难度较大。当它作为技能学习的手段时,首先面临的是要简化技术动作,降低动作的难度,这一过程为“分解一提取一改进一重构”。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可从中提取、改变一些因素,用这些被提取和改变后的因素重构素材,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学习手段。二是注意合理搭配,经加工改造后的、作为技能学习手段的体育项目不能只解决身体发展某一方面的问题,更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某项简单的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用所掌握的基本技术,按照人体发展的规律进行体育锻炼。
1.2 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式化原则
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式化是指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正在向着现代化、轻松化、简单化、娱乐化和家族化的方向发展。其原因在于新体育和新运动项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新兴运动健身与娱乐项目。滑板、攀岩、蹦极等这些新兴运动项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了维持原有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多样性创新,并在原有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发出新的、更适合于学生运动的方式、方法,力图通过运动项目的家族化,扩大项目适应年龄的跨度范围,提升项目的体育人口数量,进而提高项目普及程度和影响力。现今,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式化趋势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变革潮流。
2.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创建初中体育“双主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 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下,主动构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要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进行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即“双主式”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2.1 要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
在“双主式”教学模式下,课堂的组织形式要依据教学内容,积极地尝试“引探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即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主动吸收体育的理论知识,主动思考,主动地用心训练,才会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上篮球投准练习的一课中,笔者讲解了要领和练习方法后,让学生互相对准对方的头部空手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对准墙上画好的圆圈进行练习,采用投中加分的办法,将学生分成3~4组,由教师宣讲规则:①在规定的投篮区向内投;②规定起跳还是不起跳;③学生一轮投一次,投完后则站到队尾,依次轮换;④投篮时出手一定要高于头部:⑤投准一次加1分,由各组长负责交叉登记。这种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方法,而且还能使他们探索求知,培养既有个人又有团体的竞争意识。
2.2 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
在“双主式”教学模式下,还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喜悦,即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构建知识和技能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经常运用“愉快教学法”,寓教于乐,化解教学难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耐久跑是一项很枯燥的项目,教师可以在组织形式上创新,以改变传统的练习方式,如运用创设情境、游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如在练习时,教师可先讲一段故事(对抗演习),然后再设置一些情景(穿过封锁线一走过独木桥一越过障碍物)等,并配以音乐,使学生凭借想象在情景中以各种跑动的形式,来进行耐久跑练习。这样,既培养了他们顽强的拼搏精神,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达到了练习的目的。而教师主要是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3. 实现初中体育“双主式”教学的方法
3.1 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相互指导、共同提高,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中去,不仅要练习还要指导,扮演着练习者与指导者的双重角色。初中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有表现自己的愿望,但是由于年龄过小,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经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让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来逐渐熟悉游戏规则,逐渐理解并服从有关的行为规范,是体育课程的独特功能。因此,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在体育课上,学生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时反应不一样,教师应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再加以启发点拨,让学生进入尝试阶段,然后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练内容的不同、学练目标的需要及学生的条件来选择。教师将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将乐于请教、积极思考、表现出更多的主动参与性。
3.2 体育游戏法
体育游戏是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形式活泼,对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促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与提高,改善学生肌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促进学生正常发育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游戏的内容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有一定的竞争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学会游戏,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编和改编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游戏内容的吐故纳新,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体育游戏的创编时,首先要把体育游戏的改编作为创编的先导,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原定的体育游戏之后,可特意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利用刚才使用过的场地器材对原游戏进行改编,为以后创编体育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根据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建“双主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互动中主动构建知识和技能,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初中体育“双主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既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意志,使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其敢想、敢问、 敢识、敢做,从而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适应新课程耍求的初中体育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1. 按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初中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不要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不要苛求学生技术动作的细节,体育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配合来进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交往,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增强体质。因此,按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实施初中体育教学时,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1 体育运动项目手段化原则
体育运动项目手段化就是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把那些复杂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将体育运动项目升华为增强体质、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实现体育运动手段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动作较复杂,难度较大。当它作为技能学习的手段时,首先面临的是要简化技术动作,降低动作的难度,这一过程为“分解一提取一改进一重构”。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可从中提取、改变一些因素,用这些被提取和改变后的因素重构素材,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学习手段。二是注意合理搭配,经加工改造后的、作为技能学习手段的体育项目不能只解决身体发展某一方面的问题,更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某项简单的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用所掌握的基本技术,按照人体发展的规律进行体育锻炼。
1.2 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式化原则
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式化是指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正在向着现代化、轻松化、简单化、娱乐化和家族化的方向发展。其原因在于新体育和新运动项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新兴运动健身与娱乐项目。滑板、攀岩、蹦极等这些新兴运动项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了维持原有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多样性创新,并在原有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发出新的、更适合于学生运动的方式、方法,力图通过运动项目的家族化,扩大项目适应年龄的跨度范围,提升项目的体育人口数量,进而提高项目普及程度和影响力。现今,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式化趋势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变革潮流。
2.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创建初中体育“双主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 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下,主动构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要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进行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即“双主式”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2.1 要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
在“双主式”教学模式下,课堂的组织形式要依据教学内容,积极地尝试“引探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即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主动吸收体育的理论知识,主动思考,主动地用心训练,才会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上篮球投准练习的一课中,笔者讲解了要领和练习方法后,让学生互相对准对方的头部空手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对准墙上画好的圆圈进行练习,采用投中加分的办法,将学生分成3~4组,由教师宣讲规则:①在规定的投篮区向内投;②规定起跳还是不起跳;③学生一轮投一次,投完后则站到队尾,依次轮换;④投篮时出手一定要高于头部:⑤投准一次加1分,由各组长负责交叉登记。这种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方法,而且还能使他们探索求知,培养既有个人又有团体的竞争意识。
2.2 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
在“双主式”教学模式下,还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喜悦,即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构建知识和技能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经常运用“愉快教学法”,寓教于乐,化解教学难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耐久跑是一项很枯燥的项目,教师可以在组织形式上创新,以改变传统的练习方式,如运用创设情境、游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如在练习时,教师可先讲一段故事(对抗演习),然后再设置一些情景(穿过封锁线一走过独木桥一越过障碍物)等,并配以音乐,使学生凭借想象在情景中以各种跑动的形式,来进行耐久跑练习。这样,既培养了他们顽强的拼搏精神,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达到了练习的目的。而教师主要是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3. 实现初中体育“双主式”教学的方法
3.1 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相互指导、共同提高,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中去,不仅要练习还要指导,扮演着练习者与指导者的双重角色。初中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有表现自己的愿望,但是由于年龄过小,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经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让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来逐渐熟悉游戏规则,逐渐理解并服从有关的行为规范,是体育课程的独特功能。因此,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在体育课上,学生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时反应不一样,教师应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再加以启发点拨,让学生进入尝试阶段,然后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练内容的不同、学练目标的需要及学生的条件来选择。教师将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将乐于请教、积极思考、表现出更多的主动参与性。
3.2 体育游戏法
体育游戏是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形式活泼,对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促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与提高,改善学生肌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促进学生正常发育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游戏的内容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有一定的竞争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学会游戏,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编和改编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游戏内容的吐故纳新,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体育游戏的创编时,首先要把体育游戏的改编作为创编的先导,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原定的体育游戏之后,可特意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利用刚才使用过的场地器材对原游戏进行改编,为以后创编体育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根据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建“双主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互动中主动构建知识和技能,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初中体育“双主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既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意志,使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