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进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这不仅是因为明朝在它统治的270多年间,三年一试,制度化、规范化地举行乡试90次(录取举人102399人),举行殿试89次(共取进士24599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明朝总结以往科举考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改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的规程,在洪武年间就颁行并实施了明清五百多年奉为“永制”的“科举之式”。
明朝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朝,进学读书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所谓“科举必由学校”,就是必须经由学校之途,才能走向科举之路,换句话说,只有首先成为学校的生员,才有可能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明朝的学校主要有两类,一是府、州、县学,二是国学。
府、州、县学是地方官学,因为主要学习儒家经典,所以也称作儒学。凡经过必要的考试,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的学生,通称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和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在规定的员额以外,增加的员额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在廪生、增生之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
没有取得入学资格的读书人,无论老幼,都称之为童生或儒童。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生试,也叫童试、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府试分别由知县和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提学官主持,提学官专门提督学政,所以又名学政、提督学院,由学政或提督学院主持的这一级考试,称为院试。院试合格者,分往府、州、县学学习。
在府、州、县学学习,虽然名义上还是学生,但成为生员,做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除了头上多了一顶标志性的“方巾”之外,还拥有了某些特权,如一般人要称之为老爷,见了知县不必下跪,官府不能随意对其施以刑罚,家人可以免除部分地丁钱粮和赋税徭役。正因为生员拥有这样一些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造成了一些社会弊害,以至于顾炎武有“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的说法(《生员论》)。
提学官一任三年,除了主持入学资格的院试外,还要对已经入学的在籍学生进行岁考和科考。岁考检验生员的学习情况,并决定生员在学校的待遇。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六等。成绩居于前列的,根据廪生、增生缺员的情况,依次补充。一般则是一二等给赏,三等不赏不罚,四等责罚甚至鞭打,五等则廪生、增生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则开除出学。科考主要是获取乡试资格的考试。一般也是依成绩分为六等,一二等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被称之为科举生员,三等及以下不得应乡试,但责罚黜落的“仅百一,亦可绝无也”(《明史
明朝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朝,进学读书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所谓“科举必由学校”,就是必须经由学校之途,才能走向科举之路,换句话说,只有首先成为学校的生员,才有可能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明朝的学校主要有两类,一是府、州、县学,二是国学。
府、州、县学是地方官学,因为主要学习儒家经典,所以也称作儒学。凡经过必要的考试,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的学生,通称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和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在规定的员额以外,增加的员额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在廪生、增生之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
没有取得入学资格的读书人,无论老幼,都称之为童生或儒童。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生试,也叫童试、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府试分别由知县和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提学官主持,提学官专门提督学政,所以又名学政、提督学院,由学政或提督学院主持的这一级考试,称为院试。院试合格者,分往府、州、县学学习。
在府、州、县学学习,虽然名义上还是学生,但成为生员,做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除了头上多了一顶标志性的“方巾”之外,还拥有了某些特权,如一般人要称之为老爷,见了知县不必下跪,官府不能随意对其施以刑罚,家人可以免除部分地丁钱粮和赋税徭役。正因为生员拥有这样一些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造成了一些社会弊害,以至于顾炎武有“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的说法(《生员论》)。
提学官一任三年,除了主持入学资格的院试外,还要对已经入学的在籍学生进行岁考和科考。岁考检验生员的学习情况,并决定生员在学校的待遇。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六等。成绩居于前列的,根据廪生、增生缺员的情况,依次补充。一般则是一二等给赏,三等不赏不罚,四等责罚甚至鞭打,五等则廪生、增生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则开除出学。科考主要是获取乡试资格的考试。一般也是依成绩分为六等,一二等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被称之为科举生员,三等及以下不得应乡试,但责罚黜落的“仅百一,亦可绝无也”(《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