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化资源,简言之即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物古迹、历史档案、名人轶事、民间艺术、民俗风情、语言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等一系列资源。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资源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乡土文化资源是地方史教学的天然素材,有助于学生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基础上自然地唤醒学生的乡土情结,热爱家乡,进而上升为家国情怀。其次,乡土文化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且形式多样,生动性强,易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往往更容易为学生所描述和解读。再次,乡土文化资源所呈现的“微历史”总是与一定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大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可以弥补宏观描述的不足,便于将其整合为一套完整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有利于培养国民意识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以下主要依托重庆抗战文化中有关“重庆大轰炸”的乡土文化资源,试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用乡土文化资源梯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情怀唤醒:由乡土而系国家的情境体验
资源1: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中“重庆大轰炸”视频实录
影片简介:《苦干》是一部中国抗战题材彩色纪录片。片尾真实而直观地再现了1940年8月19至20日侵华日军对重庆主城狂轰滥炸,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的情景,以及轰炸结束后重庆市区残垣断壁,幸存民众全力救火努力投入重建的画面。
资源2:历史档案资料
资源3:历史遗迹
探究问题1:请结合以上资料,列举侵华日军制造的“重庆大轰炸”造成了哪些灾难?
拓展活动1:请参观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抗战岁月》厅,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1941年6月5日“大隧道惨案”始末,试写一篇解说辞。
重庆大轰炸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中民族苦难的一个缩影,它造成了多少生灵涂炭?多少残垣断壁?多少生离死别?然而,“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1];因此,创设可靠的历史情境理应是历史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一环。从以上乡土文化资源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大轰炸使重庆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给重庆人民的生活造成诸多困难,更是在受害者的精神上造成了持久的创伤(沦陷区亦然)。这样做一方面渗透了地方史教学,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教学,对于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加深学生珍爱和平,反思历史等家国情怀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上基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历史教学唤醒了学生的乡土情结,因为重庆大轰炸的历史处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故而这种乡土情结也自然地会与民族国家情怀连接在一起。“由于人们理解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由近及远、由个体到群体、由家乡到国家、由民族到世界,所以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研究中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2]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这种优势创设历史情境,找到乡土文化资源与历史教材资源之间、地方史教学与中国史教学之间的契合点。
二、情怀生成:由历史而思现实的精神感悟
资源4:老照片
资源5:抗战文学作品
火光中,避难男女靜静的走,救火车飞也似的奔驰,救护队服务队摇着白旗疾走;没有抢劫,没有怨骂,这是散漫惯了的,没有秩序的中国吗?像日本人所认识的中国吗?这是纪律,这是团结,这是勇敢——这是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在火与血中表现出它的无所悔的力量与气度!
——老舍《五四之夜》
资源6:回忆录
不论贫富、也无分地位,大家都在防空洞里过着同样的战时生活,彼此互助互爱,这是平日难以想象的。共度大难,共尝艰辛,使外国的外交官和四川省的居民,使来自沿海地区的知识分子和目不识丁的农民、苦力,使来自各国的保守政治家和中国共产党人,走到一起了。
——(西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探究问题2:“重庆大轰炸”纯粹是一场灾难吗?请根据以上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人民的反轰炸斗争有何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谈谈你所理解的“重庆精神”有哪些内涵和现实意义?
拓展活动2:你知道“红岩精神”吗?请参观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了解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的活动,试讲解红岩精神的基本内涵。
重庆大轰炸虽然给重庆带来巨大灾难,但同时也深刻地教育和锻炼了重庆人民,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庆精神”,这一精神既具历史意义又富现实价值。正所谓“重庆精神,默默地表现于坚忍不拔。重庆精神,默默地表现于刻苦克难。重庆精神,默默地表现于牺牲奋斗”[3]。也可以说“重庆精神”集中表现为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以上乡土文化资源使得学生认识到重庆人民并没有因持久而残酷的大轰炸屈服于日本军国主义,而是坚持抗战,愈炸愈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轰炸斗争。总的说来,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它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以战略轰炸、疲劳轰炸摧毁中国人民抗战意志的图谋,保卫了战时中国首都。其二,它激发了重庆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支持抗战,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同时也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与勇气。其三,它提高了重庆和中国的国际声誉,树立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坚忍不拔的国际形象,也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其四,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激励着后世子孙传承“重庆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注入更多能量。
2017年版新课标已在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中明确了学生“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等多层次的目标。乡土文化资源的使用旨在实现以上目标,由学习历史而至关怀现实,渐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情怀升华:由家国而达天下的视野拓展
资源7:抗战艺术作品
资源8:历史文献
余兹代表美利坚合众国人民,敬致此卷轴于重庆市民,以表示吾人对贵市勇毅的男女老幼人民之赞颂。远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袭恐怖之前,贵市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毅镇定,屹立不挠。此种光荣之态度,足证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君等拥护自由之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谢而永垂不朽也。
——1944年5月17日,罗斯福总统赠送重庆市民书卷(译文)
探究问题3:根据以上资料,请查阅《百鸽图》和《海鹰图》的相关信息,简述苏联和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的英勇事迹,说明重庆和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
拓展活动3:请利用暑期时间,寻访重庆抗战文化遗迹,尝试制作一幅以“重庆抗战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地图。
本部分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引导学生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大背景来认识重庆和中国的抗战,由家国情怀升华至天下情怀。学生感悟到重庆的抗战、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有力支持同时又支援了其他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日军对战时首都重庆的轰炸和重庆军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对促进英、美等国走向反日援华和远东地區中、美、英等国反法西斯阵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百鸽图》本名《世界和平的信使》,创作于重庆大轰炸期间,画中将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衬托以橄榄树和杜鹃花,其侧题签“信义和平”四字,后被赠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重庆大轰炸的烽火岁月里,这幅国画承载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海鹰图》是以中美两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机对以重庆为首的中国大后方各城市进行的战略轰炸为背景的。该画纪念了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俗称“飞虎队”)的功绩,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亲密合作。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自抗战全面爆发以来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也曾多次给予中国抗战以援助,这期间,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员相继来到中国参战,多次重创日军,这段历史永远不会为中国人民所遗忘。美国总统罗斯福赠予重庆市民的书卷赞颂了战时重庆和重庆市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上的英勇气概。
以上乡土文化资源以小见大,有利于实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理念。
四、反思与建议
在使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所选取的乡土文化资源应典型可靠,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利于建构立体而生动的历史情境。其二,找准乡土文化资源与教材资源、地方史与国家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契合点,微观与宏观相互映照,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其三,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解读要有理有据,不应过分夸大地方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家国情怀。其四,教学过程设计应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史料实证为根基,问题探究为指引,家国情怀为指归,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1页。
[2]薛权开、黄敏:《基于史料实证的乡土资源的理性开发与运用》,《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17期,第41页。
[3]吴痴:《梦回重庆》,台北:大地出版社,1976年,第2页。
[4]潘洵:《抗争中的嬗变: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史学集刊》2012年第3期,第51页。
以下主要依托重庆抗战文化中有关“重庆大轰炸”的乡土文化资源,试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用乡土文化资源梯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情怀唤醒:由乡土而系国家的情境体验
资源1: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中“重庆大轰炸”视频实录
影片简介:《苦干》是一部中国抗战题材彩色纪录片。片尾真实而直观地再现了1940年8月19至20日侵华日军对重庆主城狂轰滥炸,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的情景,以及轰炸结束后重庆市区残垣断壁,幸存民众全力救火努力投入重建的画面。
资源2:历史档案资料
资源3:历史遗迹
探究问题1:请结合以上资料,列举侵华日军制造的“重庆大轰炸”造成了哪些灾难?
拓展活动1:请参观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抗战岁月》厅,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1941年6月5日“大隧道惨案”始末,试写一篇解说辞。
重庆大轰炸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中民族苦难的一个缩影,它造成了多少生灵涂炭?多少残垣断壁?多少生离死别?然而,“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1];因此,创设可靠的历史情境理应是历史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一环。从以上乡土文化资源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大轰炸使重庆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给重庆人民的生活造成诸多困难,更是在受害者的精神上造成了持久的创伤(沦陷区亦然)。这样做一方面渗透了地方史教学,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教学,对于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加深学生珍爱和平,反思历史等家国情怀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上基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历史教学唤醒了学生的乡土情结,因为重庆大轰炸的历史处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故而这种乡土情结也自然地会与民族国家情怀连接在一起。“由于人们理解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由近及远、由个体到群体、由家乡到国家、由民族到世界,所以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研究中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2]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这种优势创设历史情境,找到乡土文化资源与历史教材资源之间、地方史教学与中国史教学之间的契合点。
二、情怀生成:由历史而思现实的精神感悟
资源4:老照片
资源5:抗战文学作品
火光中,避难男女靜静的走,救火车飞也似的奔驰,救护队服务队摇着白旗疾走;没有抢劫,没有怨骂,这是散漫惯了的,没有秩序的中国吗?像日本人所认识的中国吗?这是纪律,这是团结,这是勇敢——这是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在火与血中表现出它的无所悔的力量与气度!
——老舍《五四之夜》
资源6:回忆录
不论贫富、也无分地位,大家都在防空洞里过着同样的战时生活,彼此互助互爱,这是平日难以想象的。共度大难,共尝艰辛,使外国的外交官和四川省的居民,使来自沿海地区的知识分子和目不识丁的农民、苦力,使来自各国的保守政治家和中国共产党人,走到一起了。
——(西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探究问题2:“重庆大轰炸”纯粹是一场灾难吗?请根据以上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人民的反轰炸斗争有何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谈谈你所理解的“重庆精神”有哪些内涵和现实意义?
拓展活动2:你知道“红岩精神”吗?请参观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了解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的活动,试讲解红岩精神的基本内涵。
重庆大轰炸虽然给重庆带来巨大灾难,但同时也深刻地教育和锻炼了重庆人民,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庆精神”,这一精神既具历史意义又富现实价值。正所谓“重庆精神,默默地表现于坚忍不拔。重庆精神,默默地表现于刻苦克难。重庆精神,默默地表现于牺牲奋斗”[3]。也可以说“重庆精神”集中表现为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以上乡土文化资源使得学生认识到重庆人民并没有因持久而残酷的大轰炸屈服于日本军国主义,而是坚持抗战,愈炸愈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轰炸斗争。总的说来,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它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以战略轰炸、疲劳轰炸摧毁中国人民抗战意志的图谋,保卫了战时中国首都。其二,它激发了重庆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支持抗战,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同时也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与勇气。其三,它提高了重庆和中国的国际声誉,树立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坚忍不拔的国际形象,也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其四,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激励着后世子孙传承“重庆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注入更多能量。
2017年版新课标已在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中明确了学生“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等多层次的目标。乡土文化资源的使用旨在实现以上目标,由学习历史而至关怀现实,渐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情怀升华:由家国而达天下的视野拓展
资源7:抗战艺术作品
资源8:历史文献
余兹代表美利坚合众国人民,敬致此卷轴于重庆市民,以表示吾人对贵市勇毅的男女老幼人民之赞颂。远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袭恐怖之前,贵市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毅镇定,屹立不挠。此种光荣之态度,足证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君等拥护自由之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谢而永垂不朽也。
——1944年5月17日,罗斯福总统赠送重庆市民书卷(译文)
探究问题3:根据以上资料,请查阅《百鸽图》和《海鹰图》的相关信息,简述苏联和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的英勇事迹,说明重庆和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
拓展活动3:请利用暑期时间,寻访重庆抗战文化遗迹,尝试制作一幅以“重庆抗战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地图。
本部分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引导学生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大背景来认识重庆和中国的抗战,由家国情怀升华至天下情怀。学生感悟到重庆的抗战、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有力支持同时又支援了其他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日军对战时首都重庆的轰炸和重庆军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对促进英、美等国走向反日援华和远东地區中、美、英等国反法西斯阵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百鸽图》本名《世界和平的信使》,创作于重庆大轰炸期间,画中将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衬托以橄榄树和杜鹃花,其侧题签“信义和平”四字,后被赠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重庆大轰炸的烽火岁月里,这幅国画承载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海鹰图》是以中美两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机对以重庆为首的中国大后方各城市进行的战略轰炸为背景的。该画纪念了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俗称“飞虎队”)的功绩,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亲密合作。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自抗战全面爆发以来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也曾多次给予中国抗战以援助,这期间,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员相继来到中国参战,多次重创日军,这段历史永远不会为中国人民所遗忘。美国总统罗斯福赠予重庆市民的书卷赞颂了战时重庆和重庆市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上的英勇气概。
以上乡土文化资源以小见大,有利于实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理念。
四、反思与建议
在使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所选取的乡土文化资源应典型可靠,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利于建构立体而生动的历史情境。其二,找准乡土文化资源与教材资源、地方史与国家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契合点,微观与宏观相互映照,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其三,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解读要有理有据,不应过分夸大地方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家国情怀。其四,教学过程设计应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史料实证为根基,问题探究为指引,家国情怀为指归,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1页。
[2]薛权开、黄敏:《基于史料实证的乡土资源的理性开发与运用》,《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17期,第41页。
[3]吴痴:《梦回重庆》,台北:大地出版社,1976年,第2页。
[4]潘洵:《抗争中的嬗变: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史学集刊》2012年第3期,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