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预习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使小学生在预习中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在课堂中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本文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浅谈小学生开展预习的主要方式,为预习的有效性做保障,从而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预习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在探索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各种经验与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从明确预习活动的必要开始,使学生从心底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从而驱使预习行为的产生.从预习方式入手,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帮助学生在预习中建立数学学习信心.将预习评价作为结尾,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活动的必要,主动预习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觉得老师上课讲,注意听就行了,为何还要预习;有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源就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知识不会或旧知识回生,因此造成学习过程的中断……为了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就该重视课前的预习.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的必要: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对知识能有初步认识,听课过程中,即可有所侧重地听,听课效率高;通过预习,还能较好地解答教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产生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能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式,达到与学生交流数学学习方法的目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其及时将预习所得加以记录,有学生在一次数学日记中写道:“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就是把圆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原来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半径相当于宽……这次的预习又帮助我解决了一个学习障碍,我对圆形面积的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听课时,我很快就听懂了,有疑问的地方,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也迎刃而解了……”确实,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了解知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引导学生增强对预习必要性的认识,会使他们由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有效预习
一开始,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预习,学生定会无从下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们都十分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学生如果对预习敷衍了事,那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因此,教学中如何开展预习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教师就该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预习,切实提高预习的作用.
1.重点批注,带领预习
在初始阶段,如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新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内容,圈、画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圈一圈、画一画,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凸显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布置预習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时,引导学生通读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圈出一些关键词,如同一平面、不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课堂上引导学生再细读这些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理解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所圈画的关键词句进行充分讨论,如:本课,学生围绕“同一平面”的重要性,指出了在异面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并非平行线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更加突出重点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启发,博采众长
古人说:学贵有疑.学生若能提出问题,对深入理解新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能明确.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负数”时,教师板书了“负数”,提问学生,看着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会产生哪些问题?于是学生开始了提问:什么样的数是负数?负数表示什么?负数怎么读、写?负数的应用?有没有最大或最小的负数?怎样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怎么计算……教师有针对性地将问题呈现于黑板后,便让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果.
3.制订提纲,动手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学生在预习时,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与探索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学生在预习时,一般情况下时间比较充足,在此阶段进行动手实践,既能够增强学生的预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回忆了面积的意义,制订了预习提纲:(1)将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16等份或以上)后圆的面积怎样?(2)将分成的等份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3)仔细观察、思考这个拼成的图形与圆有什么关系?通过提纲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发现公式的推导方法,这种注重过程的自学方式,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制订提纲,使学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动手实践预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实效,在课堂中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4.尝试练习,检验效果
学生在初步掌握新知后,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练习题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既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当然,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有时也可请学生在预习后,归纳出自己的自学所得或记录难点疑问.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思考,也就保证了预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之前,提前让学生预习了相关内容,学生在认真地阅读教材内容后,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周长=2×(长 宽),并尝试性地解答练习题,这样不仅能够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也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预习问题,以便在课堂中认真地、有针对性地听取教师讲解,从而突破自身的学习难点,切实提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
三、注重预习反馈的评价,养成习惯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预习的效果,按时检查,督促其养成预习习惯.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预习情况,主要从新知的内容、不理解的知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汇报,针对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更有效.当然,教师还应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设计交流、争论等学习活动,让每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能自觉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此外,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预习做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一开始只要学生有预习,就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激励其向下一个目标努力,让其对学习充满信心.接着可以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表扬,或利用语言进行引导性评价激励,或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总之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首先提出几个问题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面积是指什么?举例说明.”有学生回答:“面积就是对一个平面的表面有多少的测量.”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表示肯定:“回答正确,思路也特别清晰,预习的时候肯定下功夫了,以后要再接再厉.”紧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长4米,宽3米的花园,你们能利用预习知识,算出它的面积吗?”此时有学生可以根据公式计算,而有的学生则处于迷茫的状态.此时教师给出评价:“大家的预习成果,有目共睹,预习效果好的学生肯定可以算出结果,但是算不出结果的同学不见得没有预习,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段话,既肯定了学生的预习行为,同时也向学生点明了预习的重要性与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地开展预习活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師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学会主动探求新知,以提高自学能力.预习本身对学生学习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不仅让学生提前接触与探索新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应该关注与指导学生的数学预习方法,加强预习能力的培养,致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造更多有效、新颖的预习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预习活动中,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预习实效,使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产生良好的互动,使数学知识在课堂中更好地传递.
【参考文献】
[1]唐建超.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14):65-65.
[2]章飞.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些思考——以“数”的学习为例[J].江苏教育,2016(17):15-17.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预习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在探索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各种经验与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从明确预习活动的必要开始,使学生从心底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从而驱使预习行为的产生.从预习方式入手,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帮助学生在预习中建立数学学习信心.将预习评价作为结尾,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活动的必要,主动预习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觉得老师上课讲,注意听就行了,为何还要预习;有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源就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知识不会或旧知识回生,因此造成学习过程的中断……为了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就该重视课前的预习.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的必要: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对知识能有初步认识,听课过程中,即可有所侧重地听,听课效率高;通过预习,还能较好地解答教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产生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能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式,达到与学生交流数学学习方法的目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其及时将预习所得加以记录,有学生在一次数学日记中写道:“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就是把圆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原来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半径相当于宽……这次的预习又帮助我解决了一个学习障碍,我对圆形面积的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听课时,我很快就听懂了,有疑问的地方,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也迎刃而解了……”确实,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了解知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引导学生增强对预习必要性的认识,会使他们由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有效预习
一开始,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预习,学生定会无从下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们都十分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学生如果对预习敷衍了事,那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因此,教学中如何开展预习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教师就该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预习,切实提高预习的作用.
1.重点批注,带领预习
在初始阶段,如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新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内容,圈、画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圈一圈、画一画,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凸显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布置预習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时,引导学生通读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圈出一些关键词,如同一平面、不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课堂上引导学生再细读这些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理解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所圈画的关键词句进行充分讨论,如:本课,学生围绕“同一平面”的重要性,指出了在异面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并非平行线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更加突出重点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启发,博采众长
古人说:学贵有疑.学生若能提出问题,对深入理解新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能明确.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负数”时,教师板书了“负数”,提问学生,看着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会产生哪些问题?于是学生开始了提问:什么样的数是负数?负数表示什么?负数怎么读、写?负数的应用?有没有最大或最小的负数?怎样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怎么计算……教师有针对性地将问题呈现于黑板后,便让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果.
3.制订提纲,动手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学生在预习时,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与探索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学生在预习时,一般情况下时间比较充足,在此阶段进行动手实践,既能够增强学生的预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回忆了面积的意义,制订了预习提纲:(1)将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16等份或以上)后圆的面积怎样?(2)将分成的等份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3)仔细观察、思考这个拼成的图形与圆有什么关系?通过提纲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发现公式的推导方法,这种注重过程的自学方式,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制订提纲,使学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动手实践预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实效,在课堂中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4.尝试练习,检验效果
学生在初步掌握新知后,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练习题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既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当然,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有时也可请学生在预习后,归纳出自己的自学所得或记录难点疑问.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思考,也就保证了预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之前,提前让学生预习了相关内容,学生在认真地阅读教材内容后,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周长=2×(长 宽),并尝试性地解答练习题,这样不仅能够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也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预习问题,以便在课堂中认真地、有针对性地听取教师讲解,从而突破自身的学习难点,切实提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
三、注重预习反馈的评价,养成习惯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预习的效果,按时检查,督促其养成预习习惯.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预习情况,主要从新知的内容、不理解的知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汇报,针对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更有效.当然,教师还应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设计交流、争论等学习活动,让每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能自觉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此外,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预习做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一开始只要学生有预习,就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激励其向下一个目标努力,让其对学习充满信心.接着可以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表扬,或利用语言进行引导性评价激励,或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总之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首先提出几个问题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面积是指什么?举例说明.”有学生回答:“面积就是对一个平面的表面有多少的测量.”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表示肯定:“回答正确,思路也特别清晰,预习的时候肯定下功夫了,以后要再接再厉.”紧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长4米,宽3米的花园,你们能利用预习知识,算出它的面积吗?”此时有学生可以根据公式计算,而有的学生则处于迷茫的状态.此时教师给出评价:“大家的预习成果,有目共睹,预习效果好的学生肯定可以算出结果,但是算不出结果的同学不见得没有预习,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段话,既肯定了学生的预习行为,同时也向学生点明了预习的重要性与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地开展预习活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師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学会主动探求新知,以提高自学能力.预习本身对学生学习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不仅让学生提前接触与探索新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应该关注与指导学生的数学预习方法,加强预习能力的培养,致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造更多有效、新颖的预习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预习活动中,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预习实效,使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产生良好的互动,使数学知识在课堂中更好地传递.
【参考文献】
[1]唐建超.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14):65-65.
[2]章飞.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些思考——以“数”的学习为例[J].江苏教育,2016(1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