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也就是学习不仅仅为了知道一系列的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要围绕核心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型。理解核心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紧密相连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在复习过程中如果理解核心概念出现断裂,那么再巩固也只能成为对错误理解的强化,尤其是在初三复习阶段,如果学生对核心概念仅仅是记忆,那么根本无法正确地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练习中总是错误百出,这在教学上会牵制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多的困扰,初三复习也就进入停滞不前的困局。
一、初三力学复习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初三复习阶段,由于课程时间安排比较紧凑,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特点:
力学的大部分核心概念都是在初一学习的,有些学生当时对概念就没理解,到了初三又忘了大半,而教師却认为学生概念已经掌握,不愿意在概念上浪费过多时间。教师通常简略地对知识点进行回顾,然后精选大量习题加以拔高突破,极少从理解水平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入挖掘。而正是对核心概念不理解,很多学生即便到了复习阶段后半段,依然一不小心会犯原则性错误。其本质原因是学生只是记忆了概念,而非理解概念。
教师在首轮复习中,对着《考试说明》的知识条目逐条讲解,生怕复习不到位,但正是这种面面俱到的心态,导致教师该讲的未讲透,不必多讲的又讲得过多。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困惑了解得不够。
二、把握核心概念,突破认知困惑的策略
力学知识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测量和简单运动、质量和密度、压强和浮力、力与运动、简单机械、功和机械能等。中考既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也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关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1. 把握考纲,有效地梳理核心概念
“突出科学教学的重点,突破科学教学的难点”似乎总是挂在每一个科学教师的嘴边,可是在首轮复习中教师往往为了覆盖所有的知识,冲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面面俱到往往意味着重点不突出。梳理核心概念,促使学生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度理解,才能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凸显科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2018年《考试说明》中共涉及力学15个知识大点,65条知识小条目。其中有26条为b级要求,9条为c级要求。如果只是从知识条目上看,记忆相对简单,但其所包含的知识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形式的转换、结构的预测或计算等却不是教师上课三言两语能解决的。在有限的时间中,如何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先对知识条目进行梳理、整合,构建力学框架,再通过比对、分析,结合学生的学情,梳理出初中力学的核心概念。学生难以把握的核心概念为:力的概念(尤其是摩擦力)、惯性、二力平衡以及牛顿第一定律。这些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分析基本的实际问题和活动。
2. 找准困惑,有效地感悟核心概念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科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才是有针对性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困惑什么,找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设计破解学生学习困惑的方法,这样的复习才是有目的性、高效的。
例如:“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属性,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善于记住这个结论,然后利用这个结论去判断物理现象。实际上,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惯性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教师在列举惯性现象时,常常会列举人在汽车上的实例。即当汽车突然起动时,人会向后仰;而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人会向前倾。这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是学生也能感受到,如果汽车速度快,急刹车时,人前倾会更厉害些。同样,如果在跑步时,速度越快,往往越收不住脚步。所以,他们自然而然认为,速度大惯性也大。虽然经教师的再三强调,可是一不留神“速度大惯性大”的想法就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对惯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转化,学生从“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属性”,到“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受到了前概念的影响,思维发生了中断。如果在“属性”与“大小”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地带——“本领”,即“惯性是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惯性的大小就是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的大小,而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这样就顺理成章可以理解为:在急刹车时,由于汽车运动速度太快了,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没有变,所以人的身体无法瞬间减速,只能前倾得更厉害。同样,速度快的跑步很难收住脚也是这一道理。
3. 设计变式问题,有效地领悟核心概念
苏联心理学家A·P·鲁利亚写到:“在人有适当的动机而使课题变得迫切了,并且它的解决成为必要的了;当人要从他所处的情境中走出来而又没有现成的(先天的或习惯的)解决办法时,思维才出现。”根据鲁利亚的观点,要使学生有效地领悟核心概念,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是初中力学的重中之重,“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很多学生对概念能够做到背诵,可是却从未真正理解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目标问题是:力和运动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或者说是:力对运动会产生怎样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可以架设一些桥梁,设置子问题,通过各子问题的解决,进而获得目标问题的答案。
“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究竟起什么作用”,先思考“没有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做什么运动”,但是如何研究没有力的运动呢?我们的方法是:让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改变条件使小车受到的阻力逐渐变小,看小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然后推出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将做什么运动。根据不受力时的物体将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如果受到一个额外的力,物体又将怎么运动?最后分析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概念学习特别是核心概念的学习更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在初三复习阶段,虽然时间紧迫,但是只有在理解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复习才能事半功倍。核心概念是一所宏伟的建筑,事实性知识是构成它的一砖一瓦。而学生在学习时要理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用一砖一瓦来构建宏伟大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本质的、有利于终身生发展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J].教育学报,2010(1).
[2]陈信余,陈继红.中考力学专题复习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3).
[3]赵子莹,张军朋.基于核心概念的物理教学初探[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3).
在复习过程中如果理解核心概念出现断裂,那么再巩固也只能成为对错误理解的强化,尤其是在初三复习阶段,如果学生对核心概念仅仅是记忆,那么根本无法正确地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练习中总是错误百出,这在教学上会牵制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多的困扰,初三复习也就进入停滞不前的困局。
一、初三力学复习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初三复习阶段,由于课程时间安排比较紧凑,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特点:
力学的大部分核心概念都是在初一学习的,有些学生当时对概念就没理解,到了初三又忘了大半,而教師却认为学生概念已经掌握,不愿意在概念上浪费过多时间。教师通常简略地对知识点进行回顾,然后精选大量习题加以拔高突破,极少从理解水平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入挖掘。而正是对核心概念不理解,很多学生即便到了复习阶段后半段,依然一不小心会犯原则性错误。其本质原因是学生只是记忆了概念,而非理解概念。
教师在首轮复习中,对着《考试说明》的知识条目逐条讲解,生怕复习不到位,但正是这种面面俱到的心态,导致教师该讲的未讲透,不必多讲的又讲得过多。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困惑了解得不够。
二、把握核心概念,突破认知困惑的策略
力学知识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测量和简单运动、质量和密度、压强和浮力、力与运动、简单机械、功和机械能等。中考既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也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关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1. 把握考纲,有效地梳理核心概念
“突出科学教学的重点,突破科学教学的难点”似乎总是挂在每一个科学教师的嘴边,可是在首轮复习中教师往往为了覆盖所有的知识,冲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面面俱到往往意味着重点不突出。梳理核心概念,促使学生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度理解,才能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凸显科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2018年《考试说明》中共涉及力学15个知识大点,65条知识小条目。其中有26条为b级要求,9条为c级要求。如果只是从知识条目上看,记忆相对简单,但其所包含的知识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形式的转换、结构的预测或计算等却不是教师上课三言两语能解决的。在有限的时间中,如何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先对知识条目进行梳理、整合,构建力学框架,再通过比对、分析,结合学生的学情,梳理出初中力学的核心概念。学生难以把握的核心概念为:力的概念(尤其是摩擦力)、惯性、二力平衡以及牛顿第一定律。这些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分析基本的实际问题和活动。
2. 找准困惑,有效地感悟核心概念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科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才是有针对性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困惑什么,找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设计破解学生学习困惑的方法,这样的复习才是有目的性、高效的。
例如:“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属性,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善于记住这个结论,然后利用这个结论去判断物理现象。实际上,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惯性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教师在列举惯性现象时,常常会列举人在汽车上的实例。即当汽车突然起动时,人会向后仰;而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人会向前倾。这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是学生也能感受到,如果汽车速度快,急刹车时,人前倾会更厉害些。同样,如果在跑步时,速度越快,往往越收不住脚步。所以,他们自然而然认为,速度大惯性也大。虽然经教师的再三强调,可是一不留神“速度大惯性大”的想法就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对惯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转化,学生从“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属性”,到“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受到了前概念的影响,思维发生了中断。如果在“属性”与“大小”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地带——“本领”,即“惯性是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惯性的大小就是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的大小,而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这样就顺理成章可以理解为:在急刹车时,由于汽车运动速度太快了,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没有变,所以人的身体无法瞬间减速,只能前倾得更厉害。同样,速度快的跑步很难收住脚也是这一道理。
3. 设计变式问题,有效地领悟核心概念
苏联心理学家A·P·鲁利亚写到:“在人有适当的动机而使课题变得迫切了,并且它的解决成为必要的了;当人要从他所处的情境中走出来而又没有现成的(先天的或习惯的)解决办法时,思维才出现。”根据鲁利亚的观点,要使学生有效地领悟核心概念,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是初中力学的重中之重,“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很多学生对概念能够做到背诵,可是却从未真正理解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目标问题是:力和运动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或者说是:力对运动会产生怎样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可以架设一些桥梁,设置子问题,通过各子问题的解决,进而获得目标问题的答案。
“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究竟起什么作用”,先思考“没有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做什么运动”,但是如何研究没有力的运动呢?我们的方法是:让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改变条件使小车受到的阻力逐渐变小,看小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然后推出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将做什么运动。根据不受力时的物体将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如果受到一个额外的力,物体又将怎么运动?最后分析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概念学习特别是核心概念的学习更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在初三复习阶段,虽然时间紧迫,但是只有在理解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复习才能事半功倍。核心概念是一所宏伟的建筑,事实性知识是构成它的一砖一瓦。而学生在学习时要理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用一砖一瓦来构建宏伟大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本质的、有利于终身生发展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J].教育学报,2010(1).
[2]陈信余,陈继红.中考力学专题复习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3).
[3]赵子莹,张军朋.基于核心概念的物理教学初探[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