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在国内艺术设计院系中,关于人才培养和设计实践面临问题众多,而构建的工作室课程体系链接是一个富有生命力、教学合一的新兴教学形态,并能在“设计产品成型”为导向的工作室课程体系链接方面予以构建支持。
【关键词】艺术设计 设计产品成型 工作室教学体制 课程链接
1 工作室课程体系链接构建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课程教育模式大多沿袭传统教育体制模式,课程讲解内容单一孤立,造成学生视野狭窄,知识片面等现象。同时,设计教育要求在学生的职业发展、社会角色、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创新素养等方面加以深层次探索和培养,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发展几乎停滞不前。但是,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知识不断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同时,要求教育改革要继续深化和透彻,这就要求教师要逐渐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能仅受传统课程模式的限制,也不能单一的传授某专业学科知识。
其次,由于大学的压力,使得各种学科之间分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并且由于教育的专门化和不断发展、人数增长的研究生教育,使得研究、教学逐渐分离,甚至有完全脱离大学的迹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逐渐加入到对知识极端零碎和过度专门化的反作用队伍中,转而要求加强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学习的学习要求,并且要求以问题或教学为主来做具体研究。
对各门学科加以研究整合并让人逐渐接纳并付诸实施并非易事,而且对于根深蒂固的观念要想动摇并非一日之功。但是,教育需要改革,前行的动力是不断加强实验和学习。“工作室教学机制”是以“教学合一”为基础,以“活动化”的形式展开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兴设计和“教”、“学”结合的形态。从其特有的机制来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它不在将设计理论课和设计实践课严格区分,而是以理论和设计相结合为基础,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设计精神。
工作室的建立在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具使用价值的场所,能够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在进行实际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应用专业理论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判断力。
2 怎样构建以“设计产品成型”为导向的工作室课程体系链
(1)在硬件上,学校本身是成年人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场所,但是传统的学校空间设计往往给人留下硬纸盒式的感觉,仿佛与外界隔离,缺乏灵活性和创意感。因此,设计产品成型的工作室,恰似“博物馆”和“孵化器”,可以给师生带来公共的工作学习空间、资源设备等,并使其具备现代感和互动性。
各学科专家优势互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来组建工作室,同时各自组织一个教学团队来负责自己的工作室教学。而且,工作室中各导师间也要注意专业互补、学科交叉的问题,使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和项目之间密切配合,针对学生个性和特长,以及专业热爱程度来进行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使学生转变学习地位,由被动变主动,激发潜能。
(2)在软实力培养方面,应该注重创新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在学生基础训练方面,应该注意夯实学生实际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具备潜质并且合格的设计师。在培养学生时,要注意拓宽基础,分流培养,使学生掌握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当今中国,设计者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对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创新成果也相对缺乏。所以,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必需要兼顾项目、课题和任务的设计原则,设计理论体系切入综合设计实践活动课程并进行整合,教学工作注重过程管理,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要遵循“優化、参与、自主、表达”等原则,培养其成为具有特色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3)学校的设立,需要学生进行学术目标研究,但是除此之外,学生关于价值观的培养和个人技能的提升以及对学习的热爱程度依然是我们值得关心和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素养的形成是以后工作的基础,也是需要具备的素质。因此,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在教育组织方面,诸如师资配备、场所安排、内容设置等方面,需要研究与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以此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其设计素材的积累,也是其日后进行设计工作的基础条件。关于“设计产品成型”工作室的构建,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科研和教学分离的问题,使科研和教学相融合,避免两者互相扯皮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两者协调发展。科研本身是一个高效率的教学方式,要将其演变成为学习模式,这样就可使其成为教学和学习相互整合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邹杰,曹晋,王岩松.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原理与运作机制的多元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关键词】艺术设计 设计产品成型 工作室教学体制 课程链接
1 工作室课程体系链接构建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课程教育模式大多沿袭传统教育体制模式,课程讲解内容单一孤立,造成学生视野狭窄,知识片面等现象。同时,设计教育要求在学生的职业发展、社会角色、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创新素养等方面加以深层次探索和培养,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发展几乎停滞不前。但是,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知识不断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同时,要求教育改革要继续深化和透彻,这就要求教师要逐渐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能仅受传统课程模式的限制,也不能单一的传授某专业学科知识。
其次,由于大学的压力,使得各种学科之间分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并且由于教育的专门化和不断发展、人数增长的研究生教育,使得研究、教学逐渐分离,甚至有完全脱离大学的迹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逐渐加入到对知识极端零碎和过度专门化的反作用队伍中,转而要求加强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学习的学习要求,并且要求以问题或教学为主来做具体研究。
对各门学科加以研究整合并让人逐渐接纳并付诸实施并非易事,而且对于根深蒂固的观念要想动摇并非一日之功。但是,教育需要改革,前行的动力是不断加强实验和学习。“工作室教学机制”是以“教学合一”为基础,以“活动化”的形式展开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兴设计和“教”、“学”结合的形态。从其特有的机制来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它不在将设计理论课和设计实践课严格区分,而是以理论和设计相结合为基础,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设计精神。
工作室的建立在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具使用价值的场所,能够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在进行实际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应用专业理论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判断力。
2 怎样构建以“设计产品成型”为导向的工作室课程体系链
(1)在硬件上,学校本身是成年人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场所,但是传统的学校空间设计往往给人留下硬纸盒式的感觉,仿佛与外界隔离,缺乏灵活性和创意感。因此,设计产品成型的工作室,恰似“博物馆”和“孵化器”,可以给师生带来公共的工作学习空间、资源设备等,并使其具备现代感和互动性。
各学科专家优势互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来组建工作室,同时各自组织一个教学团队来负责自己的工作室教学。而且,工作室中各导师间也要注意专业互补、学科交叉的问题,使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和项目之间密切配合,针对学生个性和特长,以及专业热爱程度来进行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使学生转变学习地位,由被动变主动,激发潜能。
(2)在软实力培养方面,应该注重创新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在学生基础训练方面,应该注意夯实学生实际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具备潜质并且合格的设计师。在培养学生时,要注意拓宽基础,分流培养,使学生掌握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当今中国,设计者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对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创新成果也相对缺乏。所以,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必需要兼顾项目、课题和任务的设计原则,设计理论体系切入综合设计实践活动课程并进行整合,教学工作注重过程管理,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要遵循“優化、参与、自主、表达”等原则,培养其成为具有特色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3)学校的设立,需要学生进行学术目标研究,但是除此之外,学生关于价值观的培养和个人技能的提升以及对学习的热爱程度依然是我们值得关心和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素养的形成是以后工作的基础,也是需要具备的素质。因此,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在教育组织方面,诸如师资配备、场所安排、内容设置等方面,需要研究与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以此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其设计素材的积累,也是其日后进行设计工作的基础条件。关于“设计产品成型”工作室的构建,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科研和教学分离的问题,使科研和教学相融合,避免两者互相扯皮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两者协调发展。科研本身是一个高效率的教学方式,要将其演变成为学习模式,这样就可使其成为教学和学习相互整合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邹杰,曹晋,王岩松.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原理与运作机制的多元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