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毕加索的天赋就像彗星,照亮了整个20世纪;事实上,毕加索这块牌子从未落伍过,甚至他独一无二的签名笔迹也被引入大酒店LOGO:看看今天丽笙酒店(Radisso)的字样,和毕加索(Picasso)的签名如出一辙;雪铁龙给他们那款家用面包车起名“毕加索”。这是一辆家庭用车,但毕加索可不是什么居家男人。
毕加索一生风流,经历两次婚姻,拥有至少5位情人,其中两人在他死后自杀。
70 岁时,毕加索仍与很多年轻女子保持亲密关系,当年只有19岁的女模特斯维特(Sylvette David)回忆,“他第一次见我就想要我当他的模特儿,我很吃惊,但机会就在眼前:一次与毕加索接触的机会……他带我参观画室,那是一间小房子,有一张床和一扇窗,他73岁还很敏捷,像个小孩子一样跳上了床,他肯定希望我像他一样也能跳到床上,但我没有,我想,噢,我最好还是待在门口,看看到底怎么回事……他从床上下来,明白我不想跟他玩游戏,我不希望他说‘把衣服脱掉,给我摆个裸体姿势’,那可不行!”
不久,影星碧姬·巴铎(Brigitte Bardot)因《上帝创造了女人》一炮走红,她野性的金发女郎造型参考的就是斯维特。成名后的巴铎1956年拜访毕加索还特意扎了个马尾辫,打扮成漂亮的金发美女,“我很希望毕加索能画我,可他却只画斯维特。”
1953 年,七十多岁的毕加索认识了雅克琳(Jacqueline Roque)并于1961年与她完婚。雅克琳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日子,晚年,毕加索还描绘了大量以情爱为主题的作品。在毕加索去世13年后的一天,雅克琳对着他的照片开枪自杀了。毕加索和恋人们的爱恨情仇一直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甚至影响其画风的发展与变化。
“斗牛士”与“忧郁蓝”
毕加索7岁时的照片:突出的眼睛,已带着权威感。
这双“煤精一样乌黑的眼睛”多次出现在人们回忆中,“乌亮的、深邃的、锐利的、奇异的、专注的”、“迷人的棕褐色,饱满而浓烈”、“黑色的钻石”。
他的好友、法国摄影师布拉萨伊1932年为他拍了一张肖像照,“毕加索在照片上像一块积聚了全部力量、浓缩了全部岁月的巨石。而照片上的一切都以火一般的逼视的目光为中心,它穿透你的心,征服你,吞噬你……”毕加索说过,“如果我不是一个画家,那么我将会是一个斗牛士。”
他非常崇敬斗牛士,以至于斗牛士成了他的第一个描绘对象——那年他才8岁。
毕加索本名巴勃罗·鲁伊兹(Pablo Ruiz),鲁伊兹是他父亲的姓,但在画上他总是签下母亲的姓毕加索。成名后,他总问人:你能想象如果我叫鲁伊兹吗?
鲁伊兹在西班牙是极普通的姓,而毕加索开头有“Pica”,它对年轻的巴勃罗来说很有吸引力:“picador”原指斗牛场上用长矛刺牛的骑师,这个词来自西班牙语“picar”,有“刺激和挑衅”的意味,可以说,这完全就是对他一生的诠释。
毕加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马拉加。他呱呱坠地时气息奄奄、生命难保,接生医生不顾家人反对,用雪茄烟不断喷向婴儿鼻孔,结果这个婴儿活了下来,且活到92岁。
毕加索是个天才儿童,且一直都是天才。据说在他学会说话前就已经能画画了。他学会的第一个词,是西班牙语的“铅笔”。10岁时,他就能画石膏像素描,画得像所有美术老师那样好。他的父亲也是美术老师,他被儿子的绘画天赋震惊了,毕加索未满14岁时,他便交出了自己的画笔和调色盘,而且发誓永远不再画画,因为儿子已青出于蓝。 16岁时,毕加索进入马德里极有声望的皇家艺术学院,能对委拉斯开兹的作品进行完美模仿,这个十几岁的少年被放在了委拉斯开兹的右侧,被歌颂为火凤凰般的天才。
年轻的毕加索已触及到绘画的真谛,但他很不喜欢艺术学校的环境,一年后就休学回到巴塞罗那,在那里,他感染了波西米亚的艺术风格,并且遇见了卡萨吉玛斯(Carlos Casagemas),两人结为好友,并于1900年结伴前往巴黎,那年他19岁。
巴黎是各国文艺青年的圣地,也是欧洲的恶之都,那里有成百上千家妓院,画家、诗人、无政府主义者、流浪汉们一起在苦艾酒中消沉,毕加索和卡萨吉玛斯很快加入到这伙人中间。当时卡萨吉玛斯爱上了一个名叫杰曼的女孩,但遭到了拒绝,只好借酒浇愁。
1901 年的某晚,卡萨吉玛斯突然决定离开巴黎,他邀请了杰曼和一大群朋友在小咖啡馆吃了顿告别宴。喝完几瓶酒后,卡萨吉玛斯突然站了起来,从怀里掏出手枪,对着杰曼开了一枪。幸运的是,她有预感,迅速扑倒,子弹只擦破了她的脖子。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人震惊,卡萨吉玛斯掉转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下了扳机。
好友之死让毕加索大受打击,悲伤浸入他的艺术中。接下来几年,卡萨吉玛斯不断出现在毕加索的画中,而且他从此几乎只用蓝色,他画的流浪者孤独又绝望,好像这是他惟一可以看到的颜色,这一时期的痛苦造就了他的第一个风格“蓝色(忧郁)时代”,描画题材也多是妓女、乞丐、醉鬼等边缘人群。事实上,这一系列作品当时并不受欢迎,然而到了1980年代末,在市场上却大受追捧,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因为感伤地描绘穷人,往往变成富者的最爱。”
“桃色时代”与《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的忧郁期持续了3年。之后,他在巴黎吉普赛居住区找到新家,在可爱的蒙马特区渐渐走出阴霾。1904年,毕加索每月花15法郎租了间画室,那一带取名“洗衣舫”,因为总晾着待干的衣物,据说当时那里的居住环境肮脏不堪,整个街区只有一个厕所,旁边只有一个水龙头,供30个画室使用,但毕加索却很喜欢这个地方。
在这里,他找到了永久的友谊,也寻觅到了爱情。
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前,毕加索首先在爱情上有了突破。一个名叫费尔南德(Fernande Olivier)的姑娘,激发了他创作风格的改变:他从忧郁蓝转向了甜蜜的粉色,也有人称“桃色时代”,期间毕加索创作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作品,比如 1905年创作的那幅《拿烟斗的男孩》:一个形象鲜明的男孩儿,手拿小烟斗,头戴花环。2004年这幅画作拍出了1.042亿美元天价,刷新梵高《加歇医生画像》1990年创下的8250万美元最高纪录,相比于毕加索创作当年3万美元的卖价,百年后升值3472倍。
“桃色时代”的毕加索,除了把爱人费尔南德当作绘画对象,还找到了其他的素材:马戏团的小丑。毕加索非常喜欢看马戏表演,每次有了钱,他就找朋友一起吃饭,带他们去看马戏,他讨厌话剧,几乎从来不去剧院。“马戏表演令我陶醉!我曾经在一个星期里连续几个晚上看马戏。我特别喜欢小丑。我们在后台的酒吧聊天,一聊就是一个晚上。
有人说,毕加索的第一位画商就是梅特拉诺马戏团的小丑,毕加索回应过:“是个旧货商,也卖一些画罢了。但是,客串做‘画商’之前,他首先是一位真正的小丑。”毕加索这个阶段的作品后来颇受收藏家们的欢迎,这也帮助他摆脱了贫困。
但毕加索没有止步不前,很快他又转型了,兴趣从马戏团转到裸体画上来。1906年的《引马人》堪称传世佳作,毕加索的画笔创造出了一种近乎古典神话似的氛围:人们不知道这是在哪里,也不知道这裸体男孩要去何处,更不知道为何他无精打采地牵着这匹马。
但这还算传统,一年后,他就搞出了一堆碎玻璃拼接般的玩意儿:1907年的《亞威农少女》。这是一群狰狞可怖、棱角分明的裸体妓女,透着一种狂热的情绪,甚至邪恶的能量,传递出腥臭的、赤裸裸的肉欲。这是26岁的毕加索最具革命性的作品,开创了立体主义,从此彻底改变了20世纪艺术的走向。
根据他的艺术主张,1906年参观卢浮宫时,他被一些古老的西班牙雕像吸引,沉重突出的眼眶、超大笨重的耳朵,这为他诠释这个世界提供了一条崭新的、令人兴奋的路子,后来他又迷上非洲面具,部落艺术品上粗砺的裂纹所蕴含的原始力量一下抓住了他。深受启发的他,把自己关在画室长达几个月,摒弃了600年来典雅的艺术风格,最终做出这幅作品,《亚威农少女》彻底颠覆了毕加索过去的生活,它是毕加索未来声誉的基石。
1912年,毕加索与费尔南德的恋人关系以他和新女友伊娃同居为标志而告终。伊娃是他众多公开情人中惟一没有留下大量肖像画的女人,彼时毕加索已进入分析立体主义 时期,他迷信地认为,用这种碎片化的方式描画自己爱人是不吉利的,因而只将这些作品命名为《我爱伊娃》,尽管如此,伊娃还是病故了。费尔南德是毕加索第一位恋人,后曾出版《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一书,她的晚年非常穷困,虽然有过这么一位誉满全球的前男友,她还是要靠教外国人法语来谋生。
“女神”与“破门垫”
28岁起,毕加索可以不愁钱财。
1912年,他在普罗旺斯一片白墙上作画时,他的经纪人认为值得把墙拆了,把整幅画原封不动送到巴黎,请专家重新装裱在木板上。
这一年,他将布料、报纸等粘合缠绕在画布上,第一次把拼贴图案作为艺术;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用日常材料和金属废料创作了雕塑:一个嵌着真勺子的苦艾酒杯子。
他利用一切手段取得艺术上的效果,例如有一座铜雕的羊,用黏土塑成后,颈旁贴上木片,肚脐下装上罐子,翻成铜塑后,便成为质感逼真的垂着丰满乳房的母羊。还有人们熟知的自行车座垫改造的牛头、六弦琴搭出的女胸像。毕加索之所以出名,就在于他对艺术传统的攫取,对其他艺术家的主题进行再利用,马蒂斯就称他为“强盗”。
一战的爆发中断了毕加索立体风格的实验。战争期间,他又爱上了芭蕾名伶奥尔嘉(Olga Khokhlova),一个俄国贵族的后代。两人于1918年结婚,后生下儿子保罗。毕加索的立体派艺术为他赚了不少钱,奥尔嘉又是擅长交际的人,很快他们进入了巴黎的上流社会。
这段时期,他的画风颇具新古典意味:美好、现实、传统,循规蹈矩的上流生活是奥尔嘉向往的,但结婚几年后,毕加索感到在老婆管制下被束缚,抓狂的他最终在艺术中爆发。
1925 年春,奥尔嘉练芭蕾舞时,毕加索以舞蹈演员为对象画了一系列漂亮却正统的作品,但很快他接到一个噩耗:好友皮乔特(Ramon Pichot)去世了!这让他重新回到过去不羁的状态中,结果创作出了空前疯狂的《三个舞者》:激烈的色彩、扭曲的身体犹如梦魇,他说那块阴影就是皮乔特,应该把这画叫作“皮乔特之死”,中间的舞者被认为是对他妻子的某种酷刑和折磨,这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妻子形象,她有很多张脸:换个角度,先前那只眼睛变成了露齿微笑的嘴巴,简直像粗糙的卡通画,还能看到那巨大的牙缝。
奥尔嘉不许毕加索把自己画成那种“人不像人”的怪样,所以毕加索笔下的她之前都保持着美女(哪怕是肥胖的美女)形象,直到1935年两人分居,毕加索终于也把她画成了“怪物”:有时像匹野马,有时简直就是个暴戾泼妇。事实上,毕加索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都与婚姻问题有关,自1927年遇到情人玛丽·特蕾斯·沃尔特(Marie Therese Walter)后,毕加索与妻子奥尔嘉的关系愈发紧张,他把这种紧张、狂恋、愤怒,统统倾泻在画布上。
毕加索承认,他把女人分成“女神”和“破门垫”两类,但事实上,热衷开拓性欲的他征服女人又毁灭她们,最后几乎每个女人都从激发他创作灵感的“女神”沦为可怜的“破门垫”。认识新欢朵拉·玛尔(Dora Maar)后,沃尔特在他笔下很快成了被杀的形象:她裸露的尸体被两个裸体女人抬着,其中一个裸女就有着朵拉的黑色卷发……
1936 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毕加索在和超现实团体的交往中认识了朵拉,和年幼天真的特蕾斯不同,朵拉算是文艺女青年中的佼佼者,认识毕加索时她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和摄影师,正是在她的陪伴下,毕加索完成了旷世巨作《格尔尼卡》(1937年),朵拉用相机记录了作品创作的全过程。朵拉和毕加索虽然一路走过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但依旧没能改变分手的厄运,1943年两人因芳斯华·吉洛(Francoise Gilot)的出现分道扬镳,被抛弃的朵拉一度精神错乱。
与毕加索同居大约十年后,芳斯华似乎预见到自己会像其他女人一样遭遇被毁灭的命运,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她是惟一一个主动离开毕加索的女人。1964年,芳斯华在《和毕加索一起生活》一书里回忆,毕加索“既不爱他的妻子,也不爱他的儿女,他只爱一样东西——他的绘画”。
最“贵”的情人
据统计,全球最贵的40幅画作中,毕加索一人独占10幅,另30幅则由20位艺术家瓜分。 2010年2月3日,《拿烟斗的男孩》保持了6年的世界拍卖纪录被贾科梅蒂一尊雕塑打破,然而仅在3个月后的5月4日,毕加索另一件作品《裸体、绿叶和胸像》在佳士得拍出1.065亿美元,再度将艺术品世界拍卖纪录收归囊中。
在那些笑傲拍卖行的“大师”中,毕加索的“帝位”由多个因素组成:他是印象派以来最著名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学术上和市场上都受到追捧;他的艺术产量极丰,一生共留下三万多件艺术品;他的创作随时间推移风格变幻,但始终保持高水准。2007年,他的作品在Artprice(著名艺术市场信息公司,堪称业内全球领导者)的世界艺术家排行榜位居第二,年度总成交额达3.19亿美元;2008年,他在Artprice排行第一,总额为2.62亿美元。 《裸体、绿叶和胸像》绘于1932年,是毕加索以情人沃尔特为原型创作的,他的这位情人很受市场欢迎。早在1997年,肖像画《梦》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曾以484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这幅画的色情意味被不断提及:50岁的毕加索画下24岁的沃尔特的睡姿,有评论家指出,毕加索在模特脸上画了一个勃起的阴茎,很可能是代表他自己。沃爾特另一幅肖像《休憩》2006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出3470万美元。今年2月5日,同样以她为原型的肖像《窗边的女人》在伦敦苏富比“印象派、现代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品拍卖会”上再成亮点,拍出2860万英镑的高价。
在毕加索的作品中,与温和、纯洁、性感的沃尔特相比,之后的情人朵拉则是烦扰、神经质、痛苦的。如今在艺术品拍卖会上,毕加索的情人偶尔也会“碰面”,甚至有时估价也相近,2011年6月21日,毕加索为3位情人所作的3幅油画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中拍出4200万英镑的高价,画作中那些逝去的容颜隐隐诉说着她们和一代大师之间的欢乐与忧伤。毕加索究竟更喜欢哪位已无从得知,不过买家们有机会用钱袋子表达一下各自的喜好。
然而,市场上最“贵”的情人,也是毕加索收藏的诸多女人中命运最令人唏嘘的一位。
毕加索和沃尔特相识于1927年,直到1935年他和妻子奥尔嘉正式分居前,沃尔特一直是他的“地下情人”。毕加索为她绘制了大量肖像,他笔下的沃尔特虽然千奇百怪,但保持了一个基本特征:她白皙的皮肤和金色的长直发。毕加索与她产生私情时,已经四十多岁,而她才17岁。他们的关系维持了十年左右,毕加索给她画的肖像集合了众多经典元素,是毕加索的典型风格。画中,毕加索并不想把她的美展示给我们,他故意扭曲她的外貌并选取了能代表他感受的颜色,试图抓住她内在的情绪、个性和本质。
1935年9月,沃尔特为毕加索生下女儿玛雅,4个月后,毕加索认识了新欢朵拉并很快与之同居,刚刚脱掉“地下情人”身份的沃尔特一下变成了“前女友”和“孩子她妈”。毕加索过世4年后的1977年10月20日,68岁的沃尔特上吊自杀了。那天,是她和毕加索相识50周年的纪念日。
毕加索同志的“战争”与“和平”
“这是你的杰作?”第一次见到《格尔尼卡》时,曾有法西斯头目发问。
毕加索毫不畏惧面斥道:“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空军飞行队轰平了共产主义领导下的小镇格尔尼卡,投下5000颗炸弹,导致1600人身亡,这是欧洲第一次遭遇如此残忍的暴行。毕加索听闻此事,暴怒激发了他的创作欲,短短6周就完成一幅30平方米的巨幅画作:《格尔尼卡》。这不仅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品。
有人说,毕加索将整个20世纪的苦难压缩进了这幅画中:血肉横飞毁灭后的惨象仿佛就在眼前发生,那个灯泡上锯齿状的闪光,就像炸弹爆炸一样;画的左侧,一位母亲抱着她死去的孩子,瞧她那张脸:鼻孔和眼睛就好像眼泪一样流下来,那个尖刺状的舌头,好像你能听到她悲痛欲绝的尖叫,勾起人们内心最原始的呼唤、令人恐惧的战栗。
《格尔尼卡》最初是在1937年法国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展出,这是一场展示各国工业、文化和艺术的展览会,但毕加索对和平的疾呼完全被忽视了。因为整个事件被两大敌对阵营故意遮蔽起来了,一方是纳粹德国,另一方是苏联。之后《格尔尼卡》却一跃成名,当整个世界慢慢走向二战时,这幅画被拿到世界巡回展出,以此支持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
当全世界都陷入战争后,这幅画被当作反战的象征,这幅画在归还马德里前曾被巡展过五十多次。近距离观看,会发现画上有很多破损,这些年从一个博物馆到另一个博物馆展出,每次它都被卷起带走,图画下方士兵的眼睛处还有一个5毫米的洞,也可以说,这些伤疤是《格尔尼卡》反战过程中留下的纪念。
如今,一旦有反战抗议时,你就能看到《格尔尼卡》出现在横幅和张贴画上。2003年当鲍威尔为发动伊拉克战争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有人注意到,后面那幅织毯制作的《格尔尼卡》复制品被人用蓝色布帘给盖上了,因为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对无辜者的恐怖屠杀。
二战时,当德军占领巴黎,毕加索就呆在他的小画室,他的很多朋友都加入了共产主义阵营。巴黎解放后,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的余生都是忠实的共产党员,这似乎与他大富翁的身份格格不入,但他却乐此不疲。
他成了共产主义的宣传者,时常出席各种大会,后来还成了共产党宣传画的设计者。他设计的“和平鸽”被用于1949年的世界和平大会,这个著名的设计源于一只鸽子,最初是毕加索那非敌非友的对手马蒂斯送他的一份礼物。“画一只和平鸽,首先要折断它的脖子。”毕加索想利用平板画让这只鸟永垂不朽,他的党员朋友很快挑选出这幅画,如今,这只鸽子成了全世界通用的和平标志。
1953年,斯大林去世,毕加索应法国党刊要求画了幅肖像,他笔下的斯大林似乎更年轻,头发浓密,嘴被胡须半遮住了。这幅肖像成为纪念专刊封面后才几天,法国共产党书记处就表示了反对:“作为斯大林同志特点的至高无上的善良和高贵通通不见了……”对此,毕加索回应:“真是一群没文化的笨蛋!我在斯大林的额头上特意添了一缕头发,就是为了让斯大林同志更具无产者的气息,而那些人却不愿斯大林元帅是一员无产者。”
毕加索故去已40年,谁也不清楚这位西方绘画界的泰斗是怎么会选择镰刀与铁锤的,但他是毕加索,似乎做什么事都不需要理由。据说,他的好友让·科克托有次晚饭后曾问他:“要是有一天德国人杀回来,你怎么跟他们解释你加入了共产党?”毕加索得意道:“我会说,你不觉得我在搞恶作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