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的金融风暴给全球就业形势带来很大的冲击,尤其是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面对金融风暴,高校本科生在就业和考研的十字路口犹豫徘徊。本文通过分析介绍目前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及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指出本科毕业生应积极面对就业形势,转变就业思想来择业。同时通过分析考研动机和个人能力对考研成功的影响,指出考研未必能躲避就业的压力,毕业生要慎重选择考研。
【关键词】就业;考研;毕业生;金融风暴
2008年年底的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一些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大型集团公司通过裁员、减少生产等措施来保存自己。企业的倒闭、裁员等措施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上升,间接后果则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截止到2009年2月份,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6%(包含毕业生保研),“就业难”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教育部也增加了招生人数来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攻读第二学位,到基层工作、服务西部,服务农村、自主创业等。据教育部网站统计,全国共有124.6万考生参加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与2008年的120万人相比,仍增加了24.6万人。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考研报名人数中应届生人群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山东、天津、浙江、新疆、辽宁等省市区的应届生报考人数比例均达到其报考人数的一半及以上,山东省应届生报考达七成,天津、浙江、辽宁的应届生比例分别为67.2%、66.1%、64.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考研应届毕业生占了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半壁江山”,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与此同时,2009年考研大幕还没有完全落下,2010年的考研大旗已经高高竖起,大三的学生已经积极投入到复习考研的大军中去。对于毕业生来说,面对“就业” 和“考研”这一人生十字路口,应如何选择?很多毕业生犹豫徘徊,既想尽快找份工作来自立,又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期待硕士毕业后能找到份好工作。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都不能说哪个是好,哪个是坏,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来看待这个问题。接下来通过分析就业导向和考研导向的利弊来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参考,希望他们能够面对金融危机做出恰当的选择。
1.就业导向
就业不仅仅是进公司企业找一份工作,实际上就业渠道具有多元化,如在文献[1]中提到的考公务员,选调生、自主创业、服务国防、服务西部和农村等,当然选择考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是就业的一种渠道。面对金融风暴的影响,为缓解高校就业严峻的形式,国家出台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中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积极聘用优秀高等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壮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以及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五大点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可见,高校毕业生还有很多就业机遇,但为何目前就业率不足50%呢?就业率偏低,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就业率的因素有很多,文献[2]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解释就业率偏低的原因,高校的扩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客观因素。随着1999年高校本科生的扩招以及2000年后研究生的扩招,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许多高校将大学生就业视为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高校培养的根本目的。从而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月薪也越来越低。有专家预测,继2003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后,2006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还比2005年降低22%左右,09年的本科生的月薪有些地区已经降低到800元,甚至有些毕业生为有份工作提出了零月薪的要求。继2003年毕业生感受到就业压力后,每年的就业压力都在增加,只不过2008年底的金融风暴使得就业压力更加明显。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本文将从学生和招聘单位两个方面来阐述下就业率偏低的原因。
2.学生方面
2009年高校毕业生明显要比08年的多,再加上08年毕业生未就业的学生,两个相重叠无形中造成就业压力大。况且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一般都会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经济发达区域,而选择去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则相对较少。原因是东部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较多,尤其是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较多,相对就业机会就多,而且工资待遇也比较不错,造成了就业毕业生“扎堆”。面对这每年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东部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况且这些地区的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较高。一些毕业生在屡次碰壁后,仍不知道变通,一心只想进入大城市的生活,结果丧失了其他就业机会毕业后成为待业青年。
3.企业方面
金融风暴对企业单位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些企业单位通过裁员来渡过难关,这使得一些企业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减少,甚至部分企业单位放弃年初制定的引进人才的计划,从而造成就业压力。还有一些企业对本科毕业生持有“否定态度”,认为他们能力差,进入公司后不能马上创造价值,因此将招收对象限制在研究生上,给本科毕业生就业带有了一定的影响。
结合毕业生本人和招聘单位以及国家出台的政策来看,本科毕业生空间还是相对不小,选择就业的毕业生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金融风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助能力,因为现在企业对本科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成绩单、荣誉证书上,更看重毕业生的能力。这就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有了参考,如果自己在三维设计、PLC系统设计、单片机开发、软件编程、数控操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那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选择工作岗位,并且会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即使是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一样可以找到份工作。
根据经济的发展以及现在人才供需状况,本科毕业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思想,做到先就业后择业,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也不要一味地认为就业不如读研。其实,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校园内没有的知识。三年的工作经验也许会让你的能力比研究生还高。这些都有好多的实例来证明。
4.接下来看看考研导向
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大致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的扩招使得毕业生供大于求,研究生则相对供求平衡,考上研究生就有可能找到份好工作。还有部分外在因素来自于家庭和周围的同学,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接受更高的教育,不管孩子的感受。这些外在因素迫使一些本科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而内在因素则是学生本身的愿望,把读研看出是自身发展必须的环节。这部分学生自进入高校校园第一天起,就把考研当成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一股好的学风。但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将考研当成了“救命稻草”,从而出现应届毕业生考研占了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半壁江山”的现象。面对金融风暴,选择考研是否可以免遭其影响吗?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4.1 考研的动机
现在选择考研的毕业生生,动机“不纯”的均多。一些学生把研究生学历看得很重,认为比本科生学历更能打动招聘单位的“芳心”,换句话说,是把考研当成了今后就业的砝码。抱有这种动机的学生也许忘记了考研不等于就业,而是缓解就业,最终还是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选择。三年后的就业形势会如何变化,这都无法预测。因此怀有这种动机考研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再者一些学生是随波逐流型,考研也没有明确的目的,纯粹是“跟风”,看周围的人都热火朝天的准备复习考研,出去找工作也屡遭碰壁备受打击,结果在考研同学的劝说下选择考研。这种考生往往思想不坚定,持久性不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因为复习考研而错过找工作的高峰期,考研和就业两个方面都耽误了。这种盲目选择考研做法不可取。剩余的考生则是比较不错的。他们考研目的明确,就是通过继续深造来提高自身素质。这种考生对考研的成功渴望很强烈,故而学习刻苦,基础知识掌握牢靠,考研复习认真,被录取的几率也相对高些。但目前怀有这种动机的考生不多。
4.2 个人能力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属于宽进严出的“大众教育”,即使09年教育部增加了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这要求考生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更强调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有教扎实的基础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要强,并且要吃苦耐劳。随着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即使进入研究生门槛,历经三年的磨炼能否顺利毕业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何谈就业呢。
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讲,选择考研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不能避免就业压力。现在很多的企业对研究生的待遇与本科生差别不大,可以说已经本科化了,含辛茹苦奋斗三年换来的本科生待遇,这无疑给硕士毕业生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还有一些企业把学历限制在本科,因为他们认为招聘到单位的硕士毕业生,不会满足现状从而不安心工作,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跳槽的台阶。
看来对于选择考研的毕业生来讲,今后毕业难免还要面对就业压力。因此,要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甚至选择考研。只有本科阶段打好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才会相对轻松。当然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毕业生,也会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薪酬也相对高些。
总之,就业有就业的好处,考研有考研的优势,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面对金融风暴的影响,高校学生要有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形势,搞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设计,较早的选择就业或考研,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希望高校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同时,现在的就业和考研已经不单单是毕业生自己的事情,这关系着国家和社会安定发展以及高校的教育发展,作为老师,应该根据每个毕业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引导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等研究,2007,(4):87-89.
[2]王能,邹娜.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J].求索,2006,(9):121-123.
[3]徐体高,胡效压.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3-64.
[4]贺尊.高等教育文凭信号的经济学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4):16-20.
[5]刘彦华,杜卉.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6,1(22):89-91.
[6]任喜峰.高校“风流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34-136.
[7]周婷.考研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7,(5):100-101.
[8]李晓峰.“考研热”对本科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37-38.
【关键词】就业;考研;毕业生;金融风暴
2008年年底的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一些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大型集团公司通过裁员、减少生产等措施来保存自己。企业的倒闭、裁员等措施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上升,间接后果则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截止到2009年2月份,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6%(包含毕业生保研),“就业难”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教育部也增加了招生人数来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攻读第二学位,到基层工作、服务西部,服务农村、自主创业等。据教育部网站统计,全国共有124.6万考生参加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与2008年的120万人相比,仍增加了24.6万人。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考研报名人数中应届生人群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山东、天津、浙江、新疆、辽宁等省市区的应届生报考人数比例均达到其报考人数的一半及以上,山东省应届生报考达七成,天津、浙江、辽宁的应届生比例分别为67.2%、66.1%、64.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考研应届毕业生占了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半壁江山”,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与此同时,2009年考研大幕还没有完全落下,2010年的考研大旗已经高高竖起,大三的学生已经积极投入到复习考研的大军中去。对于毕业生来说,面对“就业” 和“考研”这一人生十字路口,应如何选择?很多毕业生犹豫徘徊,既想尽快找份工作来自立,又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期待硕士毕业后能找到份好工作。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都不能说哪个是好,哪个是坏,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来看待这个问题。接下来通过分析就业导向和考研导向的利弊来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参考,希望他们能够面对金融危机做出恰当的选择。
1.就业导向
就业不仅仅是进公司企业找一份工作,实际上就业渠道具有多元化,如在文献[1]中提到的考公务员,选调生、自主创业、服务国防、服务西部和农村等,当然选择考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是就业的一种渠道。面对金融风暴的影响,为缓解高校就业严峻的形式,国家出台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中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积极聘用优秀高等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壮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以及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五大点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可见,高校毕业生还有很多就业机遇,但为何目前就业率不足50%呢?就业率偏低,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就业率的因素有很多,文献[2]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解释就业率偏低的原因,高校的扩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客观因素。随着1999年高校本科生的扩招以及2000年后研究生的扩招,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许多高校将大学生就业视为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高校培养的根本目的。从而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月薪也越来越低。有专家预测,继2003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后,2006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还比2005年降低22%左右,09年的本科生的月薪有些地区已经降低到800元,甚至有些毕业生为有份工作提出了零月薪的要求。继2003年毕业生感受到就业压力后,每年的就业压力都在增加,只不过2008年底的金融风暴使得就业压力更加明显。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本文将从学生和招聘单位两个方面来阐述下就业率偏低的原因。
2.学生方面
2009年高校毕业生明显要比08年的多,再加上08年毕业生未就业的学生,两个相重叠无形中造成就业压力大。况且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一般都会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经济发达区域,而选择去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则相对较少。原因是东部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较多,尤其是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较多,相对就业机会就多,而且工资待遇也比较不错,造成了就业毕业生“扎堆”。面对这每年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东部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况且这些地区的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较高。一些毕业生在屡次碰壁后,仍不知道变通,一心只想进入大城市的生活,结果丧失了其他就业机会毕业后成为待业青年。
3.企业方面
金融风暴对企业单位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些企业单位通过裁员来渡过难关,这使得一些企业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减少,甚至部分企业单位放弃年初制定的引进人才的计划,从而造成就业压力。还有一些企业对本科毕业生持有“否定态度”,认为他们能力差,进入公司后不能马上创造价值,因此将招收对象限制在研究生上,给本科毕业生就业带有了一定的影响。
结合毕业生本人和招聘单位以及国家出台的政策来看,本科毕业生空间还是相对不小,选择就业的毕业生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金融风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助能力,因为现在企业对本科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成绩单、荣誉证书上,更看重毕业生的能力。这就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有了参考,如果自己在三维设计、PLC系统设计、单片机开发、软件编程、数控操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那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选择工作岗位,并且会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即使是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一样可以找到份工作。
根据经济的发展以及现在人才供需状况,本科毕业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思想,做到先就业后择业,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也不要一味地认为就业不如读研。其实,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校园内没有的知识。三年的工作经验也许会让你的能力比研究生还高。这些都有好多的实例来证明。
4.接下来看看考研导向
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大致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的扩招使得毕业生供大于求,研究生则相对供求平衡,考上研究生就有可能找到份好工作。还有部分外在因素来自于家庭和周围的同学,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接受更高的教育,不管孩子的感受。这些外在因素迫使一些本科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而内在因素则是学生本身的愿望,把读研看出是自身发展必须的环节。这部分学生自进入高校校园第一天起,就把考研当成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一股好的学风。但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将考研当成了“救命稻草”,从而出现应届毕业生考研占了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半壁江山”的现象。面对金融风暴,选择考研是否可以免遭其影响吗?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4.1 考研的动机
现在选择考研的毕业生生,动机“不纯”的均多。一些学生把研究生学历看得很重,认为比本科生学历更能打动招聘单位的“芳心”,换句话说,是把考研当成了今后就业的砝码。抱有这种动机的学生也许忘记了考研不等于就业,而是缓解就业,最终还是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选择。三年后的就业形势会如何变化,这都无法预测。因此怀有这种动机考研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再者一些学生是随波逐流型,考研也没有明确的目的,纯粹是“跟风”,看周围的人都热火朝天的准备复习考研,出去找工作也屡遭碰壁备受打击,结果在考研同学的劝说下选择考研。这种考生往往思想不坚定,持久性不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因为复习考研而错过找工作的高峰期,考研和就业两个方面都耽误了。这种盲目选择考研做法不可取。剩余的考生则是比较不错的。他们考研目的明确,就是通过继续深造来提高自身素质。这种考生对考研的成功渴望很强烈,故而学习刻苦,基础知识掌握牢靠,考研复习认真,被录取的几率也相对高些。但目前怀有这种动机的考生不多。
4.2 个人能力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属于宽进严出的“大众教育”,即使09年教育部增加了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这要求考生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更强调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有教扎实的基础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要强,并且要吃苦耐劳。随着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即使进入研究生门槛,历经三年的磨炼能否顺利毕业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何谈就业呢。
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讲,选择考研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不能避免就业压力。现在很多的企业对研究生的待遇与本科生差别不大,可以说已经本科化了,含辛茹苦奋斗三年换来的本科生待遇,这无疑给硕士毕业生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还有一些企业把学历限制在本科,因为他们认为招聘到单位的硕士毕业生,不会满足现状从而不安心工作,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跳槽的台阶。
看来对于选择考研的毕业生来讲,今后毕业难免还要面对就业压力。因此,要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甚至选择考研。只有本科阶段打好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才会相对轻松。当然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毕业生,也会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薪酬也相对高些。
总之,就业有就业的好处,考研有考研的优势,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面对金融风暴的影响,高校学生要有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形势,搞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设计,较早的选择就业或考研,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希望高校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同时,现在的就业和考研已经不单单是毕业生自己的事情,这关系着国家和社会安定发展以及高校的教育发展,作为老师,应该根据每个毕业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引导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等研究,2007,(4):87-89.
[2]王能,邹娜.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J].求索,2006,(9):121-123.
[3]徐体高,胡效压.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3-64.
[4]贺尊.高等教育文凭信号的经济学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4):16-20.
[5]刘彦华,杜卉.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6,1(22):89-91.
[6]任喜峰.高校“风流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34-136.
[7]周婷.考研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7,(5):100-101.
[8]李晓峰.“考研热”对本科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