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课后习题”的醉人魅力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123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课后练习是编者考虑的结晶。每篇课文的习题既有相似之处(即共性),又有不同之处(即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课后习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编者对话,才能更好地把握编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才能真正绽放“课后习题”的醉人魅力。现在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从课后习题抓单元知识的训练点
  语文的学习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内化语言。通过对词、句、段的比较写作方法的揣摩、选择等练习,让学生进行品味和记忆,从而实现增强语感、积累语言和应用于写作的目的。在第十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有这样揣摩写作方法的课后习题:
  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儿童,为什么作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花儿?(《只拣儿童多处行》)
  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早》)
  现以《早》一课对这一课后习题的运用,谈谈我的做法。首先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划出描写梅花样子的词语句子,安排这样的环节:
  1.指导朗读。
  2.是呀,梅花太美了!除了美丽之外,梅花还能带给大家什么?齐读第5节的最后两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接着讨论交流:
  1.指名述说“早”的由来。
  2.分组讨论: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一个小小的“早”字对他有什么作用?
  3.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字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作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4.辩论: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
  其实这就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学生在收集的资料的帮助下才能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明白“以物喻人”的深刻内涵。
  可见,对单元语文知识的处理要把语文知识渗透到练习系统、助读系统中,只有当语文知识同专项训练结合起来,语文知识才不是纯粹的知识,才能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而成为活的知识。
  二、从课后习题抓学生情感的共鸣点
  教师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互贴近;教师须引领学生潜心领会文本,抓住文眼,咬文嚼字,使学生与文本水乳交融;只有这样才能追求共鸣效应的效率最大化。现以第十二册课文《鞋匠的儿子》的课后习题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怎么从这一课后习题抓学生情感的共鸣说说我的做法。
  1.找出林肯在演讲前、演讲中、演讲后参议员态度发生变化的词语,并用笔画出来。
  2.交流并板书: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3.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词语的内涵(特别是“羞辱”、“赞叹”)
  4.自由地读一读,说说你的疑惑?
  俗话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设计时,我力图抓住参议院态度变化的一条线,让学生质疑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探讨林肯的人格魅力。从而紧紧抓住文本的情感脉络做到文本人物、作者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从课后习题抓学生能力的培养点
  如今的课后习题加强了与现实生活、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让学生从课本的学习中拓展开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例如第十册语文课本:
  《神奇的克隆》课后习题:关于“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梦圆飞天》课后习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神舟号”飞船的信息?将你收集的信息整理一下与同学交流。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后习题:你的童年是不是也有许多趣事?选一件讲给你的同学听,让他们也分享你的快乐。
  这样的课后习题,注重学生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之中,课内外、校内外、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多元解剖和深层理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四、从课后习题抓学生素养的提升点
  课后习题,注重从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角度,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可以看到,单一练习功能的练习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多个维度、多个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综合练习。例如:第十册语文课本:
  《大江保卫战》课后习题:画出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有感情地讀一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后习题:“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海伦·凯勒》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画出来,再读一读。
  这类课后习题都是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从中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从中受到人物高尚情操的熏陶感染。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具体体现。采用举例子的方式,在学生还不知道找哪些、怎样找“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的情况下,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这又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体现。从而实现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的训练、情感的浇灌,更离不开能力的培养。课后习题既能作为理解知识的训练点,又能作为深化知识的增长点,它们的灵活运用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跳过的一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用好课后习题,才能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真正绽放“课后习题”的醉人魅力。
  
  【参考文献】
  [1]崔峦.《大陆地区教科书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
  [2]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十二册.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其他文献
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科学创造性。化学研究性学习正是体现上述思想和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