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倦怠之美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in85281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的影片《魂断威尼斯》汇集了三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文学家托马斯·曼与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
  托马斯·曼是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小说《魂断威尼斯》写于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去世之后,是一部以马勒为原型创作的同性恋小说。马勒到底是不是同性恋,我们不得而知,但托马斯·曼在听了马勒的第八交响曲之后,激动地发现其中隐藏的同性恋倾向,并感觉到“自己黑暗的激情突然明亮了”。
  《魂断威尼斯》其实是托马斯·曼的自传。在他死后公布的日记中,人们终于发现那看似甜蜜的家庭生活背后真正的秘密,原来托马斯·曼的爱情对象从来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一位年轻的男性提琴手。这样的故事对于曾经公布自己双性恋身份的意大利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来说,绝对是抗拒不了的诱惑,他在风烛残年之际,将《魂断威尼斯》搬上银幕,为我们奉献了一曲古典唯美主义的绝唱。
  而更为巧合和富有寓意的是,维斯康蒂在改编原著时,将原本主人公古斯塔夫·阿申巴赫作家的身份改为了作曲家,这一妙笔生花的转变,并没有解构托马斯·曼的创作意图,反而克服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所有障碍。因为托马斯·曼确实是以马勒为原型,只是为了避嫌才把马勒的职业改为作家,维斯康蒂的更改,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人物的真实性,而且能更加顺利地借用马勒的音乐来表达阿申巴赫潜藏于内心的爱慕之情。
  影片中两位主人公阿申巴赫与塔其奥之间没有一句对白,完全是阿申巴赫一个人的追逐、爱欲与死亡,间或夹杂塔其奥似有若无的诱惑,而马勒的第五交响曲总会在情绪最激烈的时刻响起,成为连接故事与人物情感起伏的桥梁。就这样,小说、音乐与影像被美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影片《魂断威尼斯》表达出一种超越于个人灵魂之上、颓废的、然而又具有致命吸引力的倦怠之美。
  
  爱的灵与肉
  
  同性恋的话题,无论是放在昨日还是将来,都会是一个晦涩的禁忌。《魂断威尼斯》之所以能在众多表现同性爱情的故事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托马斯·曼与维斯康蒂赋予了它一个脱俗的内核。我们从影片中不单能看到作曲家阿申巴赫对这种爱情的无能为力和欲罢不能,更可窥见他内心对艺术定位的争辩与焦灼。塔奇奥的美,表达了艺术中关于美的含混定义。
  影片伊始,阿申巴赫与朋友艾福瑞聊天时讲述过一段关于沙漏的故事,他说时间若水消逝于沙,很多事情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没有了再挽回的余地。此刻的阿申巴赫为声名所累,来到沉闷阴郁的威尼斯,连带身体也不堪重荷,对生命的厌倦,对艺术的迷惘,使阿申巴赫处于一个艺术家最疲乏困倦的时刻。就在此时,他遇见了塔奇奥,一位贵族公子,惊艳之下,阿申巴赫用他能做出的最大胆行为来窥视这位他心中的阿波罗。这种直面的具有震撼力的感官美,彻底打破了阿申巴赫以往对艺术美的定义,他为这不通过劳力而直接获得上帝恩赐的美惊叹,同时又为自身如此轻易就受到诱惑而觉得羞耻,在这两种情感的煎熬之下,阿申巴赫一方面要做出款款的君子之态,而另一面又不得不随时观察和仔细探究塔奇奥那一颦一笑中潜藏的魅力。
  从艺术的困倦猛然堕入强大的美感之中,这种不受控制的外力使阿申巴赫无所适从,他恐惧、颤抖、焦灼、歇斯底里;不能自抑、而无辜的塔奇奥,总用那平静美丽的面容,在不远处召唤阿申巴赫。托马斯·曼在小说中写到:“几乎每个艺术家天生都有一种任性而邪恶的倾向,那就是承认‘美’所引起的非正义性,并对这种贵族式的偏袒心理加以同情和崇拜。” 与艾福瑞的聊天,犹如路西弗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阿申巴赫心中的魔。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阿申巴赫没有对艺术的敏锐,那么无论塔奇奥再美,也只是他感官肉欲上的追逐,而不可能上升为精神层面的激烈争斗,艺术生活使人感到更大的快乐,同时也更快地令人衰老,艺术的美所带有的高超意境会让人兴奋、倦怠,这是那些耽于声色之人所体会不到的,阿申巴赫觉得幸福又哀伤。
  被束缚的感觉自然是想着逃离,阿申巴赫拙劣的逃离最终以沾沾自喜的回归宣告结束,他自认为的命中注定使他回到塔奇奥的身边,而不管此刻危机四伏。阿申巴赫此时已经完全承认他对塔奇奥的爱,坦然自信,并为能守护在塔奇奥的身边而觉得幸福,他在窗前对塔奇奥无声地招手,眼中蕴藏着无限爱怜。而他又是如此的年老,看见塔奇奥与年轻的朋友在沙滩上打闹嬉戏,那性暗示浓厚的翻滚刺激着阿申巴赫脆弱的心,想阻止却又无能为力。终于,他走出了从灵魂的瞻仰到肉体接触的第一步,他如着魔一样的幽灵尾随塔奇奥一家,穿过肮脏湿滑的街道,紧张、神经质地张望、崩溃,他在喷泉旁痛哭流涕,为自己不能言说的爱情哀悼。
  终于,他鼓起勇气到理发店为自己美容,装扮成他曾经最厌恶的脂粉模样,而此时他是无比欢欣,因为终于能以年轻的面容触摸到塔奇奥,多么悲哀,多么尴尬。威尼斯橘红色的暖阳下,阿申巴赫坐在躺椅上无力地望着塔奇奥与同伴嬉戏,时光的无奈,性别的纠错,距离的遥远,让他永远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爱慕塔奇奥。幻觉、汗珠、战栗,阿申巴赫拼尽全身气力想要握住塔奇奥指向远方的手,却在痉挛中走向生命的终结。一条黑色的液体从他的额前流下,真实恐怖,那是染发时的药汁。
  
  死亡的前世或今生
  
  《魂断威尼斯》单从题意上理解,就已明白剧中人物难逃死亡的结局。事实上,影片除表达纠缠于艺术的爱欲之外,死亡的话题也一直伴随着电影制作的内与外,前世或今生。
  我们看到,托马斯·曼是因为古斯塔夫·马勒的死亡,才有了以他为原型进行写作的灵感和愿望,而风烛残年之际的维斯康蒂,也是在托马斯·曼逝世之后将他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由此成为维斯康蒂的代表作。三位大师在情感和命运上的一脉相承,使得影片《魂断威尼斯》充溢着浓厚的绝望的死亡气息。
  从小说到电影,托马斯·曼与维斯康蒂利用各种暗示的手段来呼应题意中不可挽回的命运。阿申巴赫初来威尼斯,在小船贡多拉上遇见的划船人,被设定为摆渡到冥王哈迪斯地界的使者卡戎,这个船夫没有按照阿申巴赫的意愿驶向汽船码头,而是强调要到海滨浴场去,因为那儿正有美丽少年塔奇奥。而小船贡多拉,这种自从吟咏民谣的时代就流传下来的稀有交通工具,船身被漆成黑色,像极了阴暗的沉默不言的棺木。船夫让阿申巴赫乘坐棺木一样的小船,恰如卡戎摆渡一个濒死的亡灵去往冥界,将他交给另一个美丽的死神,也就是阿申巴赫的至爱和宿命:塔奇奥。此时的阿申巴赫心中焦急,却难以道明这种奇异的感觉,而只能把它归结于船夫的勒索,殊不知这就是死亡征途的开始。
  威尼斯闷热骚动的风以及偶然倒下的人们是瘟疫蔓延的前兆。鲜艳欲滴、甜美可爱的草莓,是阿申巴赫闲暇时难得的慰藉,他放纵自己沉浸在美丽水果的诱惑中,却为自己的身体埋下隐患,维斯康蒂借助游览者之口告诉我们在闷热的天气里食用水果的危险性,阿申巴赫离死亡的地界又近了一步。
  小丑歌唱者出现时,阿申巴赫正陷入爱欲不能自拔,出于对塔奇奥生命安全的担忧,这一次他敏锐地从小丑身上闻到一股碳酸水的味道,那是消毒液的气味,又是死亡的形状。阿申巴赫用金钱引诱小丑,希望他能说出这个城市对游览者隐藏的秘密,小丑却打起太极,狡猾地告诉阿申巴赫天下一切太平。阿申巴赫明白事情的紧急性却又无能为力,因为花园里到处是欢声笑语歌舞升平,小丑为贵族们唱起淫词艳曲,那一声声滑稽莫名的大笑似乎是在讥讽贵族们毫不知情的现状。虽然永远都只能是供人取乐的玩物,但是在死亡的威胁下,这个秘密却赋予小丑可以摆布他人命运的权利,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最后,衰败的威尼斯街道到处都是消毒水的味道,烟火席卷着被感染的一切。阿申巴赫深感绝望,既希望塔奇奥一家能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却又时常为塔奇奥的偶然消失惶恐不安。他神情憔悴,身体虚弱不堪,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倒下,完全仅凭一腔爱意支撑。诸多死亡印记,引领阿申巴赫最终走向无法逃脱的宿命。整部影片就是他爱与死的见证,没有比这更无力哀伤的结局。
  鲁奇诺·维斯康蒂,真正的最后贵族,那潜藏在骨血里对唯美主义的追求,使得这部彩色影片迥异于他以往的写实主义作品《沉沦》或者《大地在波动》,也许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调才是他一生最想表达的感觉。优雅、低调、举手投足之间的傲慢与不经意间散发出的慵懒气息,在维斯康蒂缓慢的摇镜头中一一展现;静止的构图,犹如一幅幅经过渲染的油画作品,醇厚甜美得令人心醉;马勒第五交响曲的迤逦诗情也被恰到好处地复活于影像之上,与阿申巴赫波动的心曲相呼应,悲恸、虚幻、凄美。
  一段无望的禁忌之恋,三位大师沉默的誓言,被交付给阿申巴赫一个人的爱与死亡,这渴望的、恐惧的、欲罢不能而又辗转反侧的心灵煎熬,是大多数人在追求自我定义的美中所承受的无奈与不可挽回。爱究竟是什么?死亡竟然也不可怕?如果命中注定一个人死于倦怠的情感之中,那么唯一可以留恋的,就是那曾经追逐过的美。■
其他文献
东起中国西至古罗马(意大利)的古丝绸之路,绵延7000多公里,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8世纪,两千年间始终是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这条路所覆盖的区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此。  产生过对世界历史影响重大的最强盛的四大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也都位于这一区域。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也产
廊桥  当地时间2017年3月10日凌晨,美国知名作家、摄影家和音乐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因罹患多发性骨髓瘤,在其得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的寓所去世,享年77岁。1992年,沃勒以小说《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一举成名。小说中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句子和荡气回肠的情节,至今依然拨动着全球读者的心弦。那么,从此永别
俄国白银时代最光辉的诗人勃洛克于1918年1月创作出了一部流传久远的长诗《十二个》。这是在震惊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勃洛克在一个极少有而又短促的时间中写成的,“这时吹来的革命旋风,在自然、生活与艺术的所有海洋上,激起了一阵暴风雨。”而且诗人还写道:“当我在写作和完成《十二个》之后,我一连好几天在生理上、听觉上,都感到周围有巨大的喧响——一种混合的喧响(大概,就是旧世界毁灭的喧响)。”诗人顺应了时
“和菓子”是日式点心的统称,它包括糕饼和甜点。最为常见的是麻薯、年糕、羊羹、大福等。“和菓子”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日本奈良时代大批入唐求法的僧侣,在学习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佛教文化同时,也将茶文化和糕饼技艺带回了日本。日本人将唐朝传人的“糖菜子”,经过大和文化的融合之后创造出了别具风格的“和菓子”。茶是当时非常高级的奢侈品,受到了日本贵族阶层的特别喜爱。“和菓子”是配茶的茶点。其在形状、配色、装饰及
菲利普·弥尔顿·罗斯(Philip Milton Roth,1933— ),美国当代文坛资格最老、名气最大、争议最多的犹太裔作家,与辛格、贝娄、马拉默德三人共同成为支撑美国犹太文学这座殿堂的四根支柱,曾被《时代》杂志评为当代“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没有“之一”,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呼声颇高的作家。从1959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到2012年11月宣布封笔,在54年的写作生涯
坐落在法国多尔多涅河右岸的葡萄园具有千年的历史,享誉全世界,其中以圣艾美侬(Saint émilion)产区最为著名,这是葡萄酒爱好者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名字。不仅如此,这座小镇本身就是一件无价珍宝,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世纪古城,每天都会吸引万千旅者造访。  漫步在圣艾美侬城中,那些蜿蜒的小巷和保存完好的石头房子时刻在向我们讲述着它们传奇的历史故事。  这座迷人的文化古城始建于公
当代奥地利重要作家阿诺?盖格(Arno Geiger)于2011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流亡中的老国王》获得了同年由德国安养及止痛协会颁发的荣誉奖(媒体及公众工作范畴)。盖格于1968年出生,是当代著名德语作家,代表作有《我们过得很好》《别忘记安娜》《关于莎莉的一切》。曾获2005年的德国图书奖、2011年的阿登纳基金会文学奖及荷尔德林奖等重要奖项。  盖格的新作《流亡中的老国王》是一本非常感人的关于
在美国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Nashville)有一台世界首座靠投币就能买二手汽车的时尚售卖机“卡瓦纳”(Carvana),价格虽称不上最低廉,但比传统购车方式还是具有相当优势的。其实在2013年售卖机就已经推出,而后设计师不断加以改进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整个机器是一个能同时容纳20辆车的5层玻璃塔,拥有一套自动的传输系统和三个传输间。顾客通过卡瓦纳的网站进行细致的选购,并付款。而后,顾客来到卡瓦纳,
书房文具大多与笔墨纸砚相关,例如与笔相关的笔筒、笔格(又称笔山)、笔床、笔盒、笔洗、笔觇之类,与墨相关的墨盒、墨床,与纸相关的镇纸、压尺、裁刀,与砚相关的水注、水中丞(水盂),等等,此外还有印章、印泥、印盒及盛糨糊的糊斗、盛缄封用蜡的蜡斗之属,真是不胜枚举。用途之广泛,器物之繁多,则可谓远胜于古代欧洲了。另一方面,这些器物同时还是艺术的载体,或烧、或铸、或书、或画、或镂、或刻,无不精美异常,成为旷
在阴沉沉的冬天看威塞尔有关集中营的回忆录《夜》再合适不过,虽然窗外并没有书中那疹人的纷飞大雪,但已经可以让人感受到那些在大雪中、在纳粹的皮鞭下几乎裸身前行的犹太人所遭受的折磨与苦难。脑海里又一次漂浮着一幅幅犹太人受难的群像:在火焰中身体逐渐蜷缩的婴孩;绞刑架上诅咒德国的波兰犹太人,他的高声诅咒被死亡切断;小提琴手于列克,他以灵魂作琴弓,最后的演奏献给了死去和将要死去的犹太人;还有在奔跑的人流中被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