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睾丸肾上腺残余瘤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1羟化酶缺陷症(21-OHD)患者睾丸肾上腺残余瘤(TART)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探讨可能与TART发生相关的因素。

方法

纳入2018年1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7例男性21-OHD患者,并收集其临床和血生化资料。利用Sanger测序方法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明确CYP21A2基因突变,并根据21羟化酶残余活性将患者分为Null组(酶活性完全丧失,3例)、A组(酶活性存留0~<1%,9例)、B组(酶活性存留1%~5%,7例)、C组(酶活性存留20%~50%,2例)和D组(携带尚未报道对应酶活性的罕见突变,6例)。双侧阴囊超声检查患者是否出现TART及其形态特征。

结果

21-OHD男性患者27例,年龄(17.4±9.3)岁。其中15例(15/27,55.6%)出现TART病变,以青少年患者最为多见,最小的仅4岁。超声下多为双侧低回声病变。合并TART的患者17α-羟孕酮(17-OHP)及孕酮水平均高于未合并TART的患者[17-OHP:199.6(62.1,232.7)nmol/L比7.4(3.2,105.0)nmol/L,P=0.003;孕酮:97.1(42.0,126.8)nmol/L比5.4(0.7,20.0)nmol/L,P=0.004]。TART的发生与基因型分组存在相关性,严重影响酶活性的Null组和A组患者,其出现TART的可能性高于轻微影响酶活性的B和C组(8/12比4/9,P=0.021)。

结论

TART在21-OHD患者中较为常见,其与17-OHP等激素水平及CYP21A2基因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多发生于病情控制不佳的21-OHD患者。21-OHD患者TART病变的早期筛查可能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胸骨劈开入路治疗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通过胸骨劈开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全部病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转移率、转移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组31例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
目的分析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合并非手术相关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4—2018年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合并非手术相关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电话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数据库建立和分析采用SPSS软件,生存分析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共有70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年龄65岁(20~81岁);男女比例2.18∶1
目的探讨医联体在胸痛中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经PCI术后患者91例,根据其术后有无参与医联体运动康复管理分为运动康复组(54例)及对照组(37例)。观察两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术后1、3个月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运动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问题,如何准确筛查出需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是其管理难题,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已成为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首选方法。合格的标本是FNAC病理准确诊断的基础与前提,不充分的标本可能延误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FNAC标本充分性受到患者一般情况、结节内部特征、标本获取和病理诊断多方面的影响,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不充分标本的比例仅能被降低,而无法完全消除。不充分标本最常在标本获取
经皮穿刺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是当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非直视下操作以及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周围解剖关系复杂,容易发生与眼科相关的并发症。本文报道一例因三叉神经痛接受经皮穿刺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术后患者同侧视力光感丧失。笔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失明的可能机制及防范措施,并提出如何利用术中观察瞳孔变化来预警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为常见,最常见于皮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少见,且多见于食管下段和直肠肛管,其中原发于直肠肛管的黑色素瘤仅占所有恶性黑色素瘤0.5%~2%。而原发于胃的恶性黑色素瘤更为罕见,截至2015年,英文文献仅有10余例报道。本文报道1例以呕吐、贫血为主要症状的贲门恶性黑色素瘤。
目的总结抗合成酶综合征(ASS)合并间质性肺病(I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诊断为ASS-ILD患者92例,对其初诊时的临床表现、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点、肺功能指标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ASS-ILD患者年龄(58.6±12.2)岁(范围:17~83岁),男女比为1∶1.79,抗合成酶抗体分型以抗Jo-1抗体阳性(3
期刊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加速树突状细胞成熟的预孵育法(acDCs)和直接检测法检测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中胰岛全长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优劣。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就诊的T1DM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8.5±9.4)岁,病程6.0(2.8~8.3)个月;另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12名;ELISPOT-acD
胶原性肠炎是显微镜下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的一种亚型,在我国较为罕见,临床多表现为慢性非血性水样泻伴或不伴吸收不良综合征,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组织学表现,其活检阳性率低,诊断困难。目前我国大陆布地奈德口服制剂尚未上市,胶原性肠炎的治疗以泼尼松/泼尼松龙为主。本文报道1例以水肿、低白蛋白血症起病,后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经反复内镜下多点活检发现胶原带沉积而确诊胶原性肠炎,口服布地奈德治疗。目前我国尚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