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自媒体时代的“代言人”。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借助微博、微信、QZONE、SNS社交网站等自媒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对自身所关注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所表达的意见、态度和看法。本文从研究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出发,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对校园稳定的影响,提出为创造高校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舆论氛围,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高校;引导对策
在如今的自媒体(We Media)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大学生作为网络传播的主力军,在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年龄段在18 -24岁间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1]随着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舆情表达的形式和渠道也多种多样,通常是以发帖和跟帖的方式在最具有代表性的平台上如QZONE、微博、微信、SNS、BBS等参与国内外众多事件的讨论。当大学生对某类问题的讨论引起共鸣或引发争议的时候,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较为明确的意见、态度和看法,即大学生网络舆情。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影响,适时地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对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意义重大。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高校作为各种思潮交流交锋的领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作为思维非常活跃的群体,是整个社会的精英群体。在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更多地是参与到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当中,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民生、娱乐、学习等方面。目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国内外突发性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如近期发生的王立军事件、赵红霞事件等,这些话题常常涉及社会不公平现象,往往会相当快的激起大学生的思绪反应。二是校园管理及有关大学生利益的问题,从食堂卫生、宿舍后勤到大学校园及其周边的治安问题,都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对象。大学生通过网络将现实中不愿意说的、不便于说的想法和建议,对学校或生活的不满意表述为各式各样的网络舆情;三是大学生自身感兴趣的其他信息类问题。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平台
区别于传统媒体表达舆情的单一化,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表达途径非常丰富。伴随着3G通信技术的发展,WIFI等校园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运用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移动网络来传播和表达舆情。
1.微博。2012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规模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其中超过六成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微博,微博成为连续两年来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2]在学历层次高、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中,微博作为一种热门的自媒体,“去中心化”的作用更加明显,更加催化了大学生群体的深度应用。但是,大学生在140个字的极短空间里发布的相关信息容易被带上个性化甚至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导致部分虚假信息的滋生。
2.微信。与QQ号相伴随的微信,为大学生表达舆情开辟了新的方式。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的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100万个粉丝。如果说微博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和场景,那么微信则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和生活。再者,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而微信是私密空间的闭环交流。微信更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内部信息的沟通,从而在群体内易引发大范围的舆情。
3.论坛。高校BBS是大学生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主要场所,较能反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虽然高校BBS涉及的话题较为分散,但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倾向。与微博相比,论坛呈现的信息要更加的全面。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点外,如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交互性与即时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3]还拥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1.舆情主体的特殊性。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这其中部分群体又具有特殊的同一性。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乐于对社会、文化、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论有很强的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阅历有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逐步成型之中,与社会上的其他阶层有着鲜明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思维的主观性。
2.舆情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自媒体的发展和影视、游戏、体育、音乐等紧密结合,娱乐已经取代搜索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的第一选择。大学生不仅仅是在微博、微信和BBS上以文字的方式发表或传递信息,还有的将自拍图片和网络自拍剧进行广泛传播。[4]如韩国歌舞《江南style》红遍大江南北后,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版的《江南style》充斥网络,其中西安交大版的《江南style》获得网民10万多的点击率。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对校园稳定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对校园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网络舆情中大学生易“随波逐流”,自我化倾向明显,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拥有的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盲从和冲动。真假难辨的网络舆情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前几年在高校中热议的“芙蓉姐姐”、“凤姐”事件,一度被大学生解读为“成功颠覆精英文化”、“丑即美的最佳例证”。当幕后策划者出来说出炒作的过程,大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自身在网络上是处于被利用的角色。同时,网络“三俗事件”的大量爆发,如“干露露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伪娘”等引发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热议。很多学生在网络舆情的热议过程中,误将快感当美感,渐渐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和人伦底线。 2.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扩大高校群体性事件影响力的关键因素。网络舆情的煽动性强,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对校园群体性事件的反应也相当迅速。大学生会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目前高校群体性事件中采用的方式方法,除了传统的静坐、游行,多采用网络舆论进行煽动,在虚拟空间里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发泄不满。”[5]如大学生对“钓鱼岛事件”的网络舆情,在百度上搜索“大学生钓鱼岛”关键词,共得到480多万个搜索结果。这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事件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借助其虚拟身份畅所欲言,难于控制。其中就有大学生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混乱的制造者,放大事件的不良影响。
3.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增强了高校管理的难度。大学生网络舆情既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也是影响校园稳定的“绊脚石”。自媒体时代突发性事件、意外伤害事件频发,信息传递的数量、速度等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往往不能批判地吸收各种信息,加之学校的引导缺乏及时和准确,导致大学生出现敏感、麻木、冷漠甚至恐惧等心理特点,充斥在网络上的就是各式各样的负面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自媒体时代网络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了能从根本上遏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维护校园稳定,高校应及时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
(一)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舆情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减弱,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表现的尤为活跃。他们在意见探讨的过程中往往依据个人喜好对观点进行分类和筛选,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传播和互动,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规模舆情。
但是部分传统观念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对不良舆情信息或大学生反映的情况、特殊情感交流等方面的信息,高校一般采取封、堵、删,甚至有关闭论坛等粗暴方式。[6]这样适得其反,高校管理者认为不适宜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反而会在大学生中引起广泛传播。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答和引导水平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熟视无睹,使得很多大学生原本希望通过校园网络与学校沟通,变为在网络上发泄对学校的抱怨、失望情绪。因此,面对大学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诉求,高校管理者必须正视,主动走进受大学生欢迎的微博、SNS、视频网站,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流行的文化,做到学校和学生之间“网上”“网下”全面互动。
(二)树立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免疫力
树立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是提高网络信息辨识度、杜绝“网络谣言”的必要前提。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还是容易迷失其中。自律意识、道德教育的缺乏致使很多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消极言论的冲击,变得愤世嫉俗。在网络监督被过度异化的时候,大学生的“网络恶搞”、“网络暴力”、“网络审判”被他们贴上“个性化”的标签,负面影响巨大。
树立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力求做到人人知责任、处处尽责任、事事负责任。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参与者,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自由出入,在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要强化自己作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的道德责任。其次,高校要开展网络伦理德育教育,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7]的相关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选择。
(三)建立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培养高校意见领袖
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直接决定着舆情引导的成败。它既包括政治可靠、知识丰富、熟悉网络语言和网络环境的网络辅导员队伍,也包括觉悟高、洞察力强、有责任感的学生干部。其中,高校网络辅导员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学习和研究形势与政策,了解年轻人的思想特征和流行文化,以专业的教师素养和人格魅力,引导大学生舆情发展,还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成为大学生网络群体当中的“意见领袖”。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方式,在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中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和效能。建立学校层面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生和拓展,旨在为高校有关部门和莘莘学子之间搭建一条政情民意互动的新通道,保证网络舆情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
(四)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机制就是工作制度和方法。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是从制度上保障校园稳定、预防高校危机舆情发生的关键。
1.注重建立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信息收集机制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首要环节,是正确把握舆情走向的基础。只有敏锐地发现网络热点问题,才能准确把握舆情走向,从而为开展规模舆情的引导赢得时间。为了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发现有倾向性、有苗头的信息,高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发表言论的主要场所进行有效监控。其次,“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智者”,公开、快速、透明的信息发布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就有利于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将有可能酿成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危机舆情化解在萌芽状态。
2.注重建立信息研判机制。高校要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各个辅导员及教师等多方联动的网络舆情分析团队,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针对校内校外舆情信息要实行“由点及面”、“有问题到建议”的深度分析,必要时可以建立舆情危机等级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快速干预和主流舆论的引导。如可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舆情危机分为四级,每一等级都要求有不同级[8]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提高高校引导舆情的效率。
3.注重舆情引导方法。一是舆情引导要及时、准确。信息的千变万化有时使得高校防不胜防。为了提前做好危机舆情的应对,高校应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及时、准确地传递和沟通信息,做好舆情的引导。二是舆情引导要主动。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高校管理者不能只被动地关注和回应一些主题,要主动地了解和探寻学生内心,高度重视学生的利益诉求,保护学生的舆情表达的权利,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自身的诉求。
参考文献: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前沿论坛,2007(1)
[4]刘毅、王祥.网络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探讨[J],中国报业,2012(4)下
[5]毛欣娟、曹鸿.高校群体性事件特点及成因分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6]王天志、戴建友.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网络舆情[J],教育旬刊,2013(1)
[7]史伟、单中元.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维度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3)
[8]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高校;引导对策
在如今的自媒体(We Media)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大学生作为网络传播的主力军,在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年龄段在18 -24岁间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1]随着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舆情表达的形式和渠道也多种多样,通常是以发帖和跟帖的方式在最具有代表性的平台上如QZONE、微博、微信、SNS、BBS等参与国内外众多事件的讨论。当大学生对某类问题的讨论引起共鸣或引发争议的时候,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较为明确的意见、态度和看法,即大学生网络舆情。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影响,适时地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对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意义重大。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高校作为各种思潮交流交锋的领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作为思维非常活跃的群体,是整个社会的精英群体。在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更多地是参与到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当中,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民生、娱乐、学习等方面。目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国内外突发性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如近期发生的王立军事件、赵红霞事件等,这些话题常常涉及社会不公平现象,往往会相当快的激起大学生的思绪反应。二是校园管理及有关大学生利益的问题,从食堂卫生、宿舍后勤到大学校园及其周边的治安问题,都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对象。大学生通过网络将现实中不愿意说的、不便于说的想法和建议,对学校或生活的不满意表述为各式各样的网络舆情;三是大学生自身感兴趣的其他信息类问题。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平台
区别于传统媒体表达舆情的单一化,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表达途径非常丰富。伴随着3G通信技术的发展,WIFI等校园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运用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移动网络来传播和表达舆情。
1.微博。2012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规模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其中超过六成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微博,微博成为连续两年来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2]在学历层次高、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中,微博作为一种热门的自媒体,“去中心化”的作用更加明显,更加催化了大学生群体的深度应用。但是,大学生在140个字的极短空间里发布的相关信息容易被带上个性化甚至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导致部分虚假信息的滋生。
2.微信。与QQ号相伴随的微信,为大学生表达舆情开辟了新的方式。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的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100万个粉丝。如果说微博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和场景,那么微信则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和生活。再者,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而微信是私密空间的闭环交流。微信更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内部信息的沟通,从而在群体内易引发大范围的舆情。
3.论坛。高校BBS是大学生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主要场所,较能反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虽然高校BBS涉及的话题较为分散,但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倾向。与微博相比,论坛呈现的信息要更加的全面。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点外,如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交互性与即时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3]还拥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1.舆情主体的特殊性。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这其中部分群体又具有特殊的同一性。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乐于对社会、文化、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论有很强的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阅历有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逐步成型之中,与社会上的其他阶层有着鲜明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思维的主观性。
2.舆情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自媒体的发展和影视、游戏、体育、音乐等紧密结合,娱乐已经取代搜索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的第一选择。大学生不仅仅是在微博、微信和BBS上以文字的方式发表或传递信息,还有的将自拍图片和网络自拍剧进行广泛传播。[4]如韩国歌舞《江南style》红遍大江南北后,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版的《江南style》充斥网络,其中西安交大版的《江南style》获得网民10万多的点击率。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对校园稳定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对校园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网络舆情中大学生易“随波逐流”,自我化倾向明显,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拥有的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盲从和冲动。真假难辨的网络舆情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前几年在高校中热议的“芙蓉姐姐”、“凤姐”事件,一度被大学生解读为“成功颠覆精英文化”、“丑即美的最佳例证”。当幕后策划者出来说出炒作的过程,大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自身在网络上是处于被利用的角色。同时,网络“三俗事件”的大量爆发,如“干露露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伪娘”等引发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热议。很多学生在网络舆情的热议过程中,误将快感当美感,渐渐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和人伦底线。 2.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扩大高校群体性事件影响力的关键因素。网络舆情的煽动性强,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对校园群体性事件的反应也相当迅速。大学生会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目前高校群体性事件中采用的方式方法,除了传统的静坐、游行,多采用网络舆论进行煽动,在虚拟空间里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发泄不满。”[5]如大学生对“钓鱼岛事件”的网络舆情,在百度上搜索“大学生钓鱼岛”关键词,共得到480多万个搜索结果。这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事件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借助其虚拟身份畅所欲言,难于控制。其中就有大学生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混乱的制造者,放大事件的不良影响。
3.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增强了高校管理的难度。大学生网络舆情既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也是影响校园稳定的“绊脚石”。自媒体时代突发性事件、意外伤害事件频发,信息传递的数量、速度等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往往不能批判地吸收各种信息,加之学校的引导缺乏及时和准确,导致大学生出现敏感、麻木、冷漠甚至恐惧等心理特点,充斥在网络上的就是各式各样的负面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自媒体时代网络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了能从根本上遏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维护校园稳定,高校应及时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
(一)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舆情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减弱,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表现的尤为活跃。他们在意见探讨的过程中往往依据个人喜好对观点进行分类和筛选,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传播和互动,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规模舆情。
但是部分传统观念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对不良舆情信息或大学生反映的情况、特殊情感交流等方面的信息,高校一般采取封、堵、删,甚至有关闭论坛等粗暴方式。[6]这样适得其反,高校管理者认为不适宜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反而会在大学生中引起广泛传播。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答和引导水平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熟视无睹,使得很多大学生原本希望通过校园网络与学校沟通,变为在网络上发泄对学校的抱怨、失望情绪。因此,面对大学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诉求,高校管理者必须正视,主动走进受大学生欢迎的微博、SNS、视频网站,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流行的文化,做到学校和学生之间“网上”“网下”全面互动。
(二)树立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免疫力
树立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是提高网络信息辨识度、杜绝“网络谣言”的必要前提。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还是容易迷失其中。自律意识、道德教育的缺乏致使很多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消极言论的冲击,变得愤世嫉俗。在网络监督被过度异化的时候,大学生的“网络恶搞”、“网络暴力”、“网络审判”被他们贴上“个性化”的标签,负面影响巨大。
树立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力求做到人人知责任、处处尽责任、事事负责任。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参与者,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自由出入,在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要强化自己作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的道德责任。其次,高校要开展网络伦理德育教育,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7]的相关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选择。
(三)建立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培养高校意见领袖
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直接决定着舆情引导的成败。它既包括政治可靠、知识丰富、熟悉网络语言和网络环境的网络辅导员队伍,也包括觉悟高、洞察力强、有责任感的学生干部。其中,高校网络辅导员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学习和研究形势与政策,了解年轻人的思想特征和流行文化,以专业的教师素养和人格魅力,引导大学生舆情发展,还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成为大学生网络群体当中的“意见领袖”。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方式,在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中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和效能。建立学校层面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生和拓展,旨在为高校有关部门和莘莘学子之间搭建一条政情民意互动的新通道,保证网络舆情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
(四)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机制就是工作制度和方法。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是从制度上保障校园稳定、预防高校危机舆情发生的关键。
1.注重建立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信息收集机制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首要环节,是正确把握舆情走向的基础。只有敏锐地发现网络热点问题,才能准确把握舆情走向,从而为开展规模舆情的引导赢得时间。为了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发现有倾向性、有苗头的信息,高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发表言论的主要场所进行有效监控。其次,“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智者”,公开、快速、透明的信息发布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就有利于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将有可能酿成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危机舆情化解在萌芽状态。
2.注重建立信息研判机制。高校要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各个辅导员及教师等多方联动的网络舆情分析团队,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针对校内校外舆情信息要实行“由点及面”、“有问题到建议”的深度分析,必要时可以建立舆情危机等级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快速干预和主流舆论的引导。如可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舆情危机分为四级,每一等级都要求有不同级[8]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提高高校引导舆情的效率。
3.注重舆情引导方法。一是舆情引导要及时、准确。信息的千变万化有时使得高校防不胜防。为了提前做好危机舆情的应对,高校应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及时、准确地传递和沟通信息,做好舆情的引导。二是舆情引导要主动。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高校管理者不能只被动地关注和回应一些主题,要主动地了解和探寻学生内心,高度重视学生的利益诉求,保护学生的舆情表达的权利,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自身的诉求。
参考文献: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前沿论坛,2007(1)
[4]刘毅、王祥.网络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探讨[J],中国报业,2012(4)下
[5]毛欣娟、曹鸿.高校群体性事件特点及成因分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6]王天志、戴建友.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网络舆情[J],教育旬刊,2013(1)
[7]史伟、单中元.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维度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3)
[8]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