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救援直升机是完成搜索救援任务的最佳工具,广泛用于战争和其他灾害的搜索、救护与运送伤员行动中。救援直升机的遇险也时有发生,其救护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尤其是军事强国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几种救生技术的比较分析,为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救援;救生;救援直升机;救生技术
1 救援直升机救生技术的特点
救援直升机的救生不同于固定翼飞机,首先,它有巨大的旋翼,位于飞机的上方,飞行员离开救援直升机时很容易与旋翼相撞而死亡。其次,救援直升机飞行速度一般在400km/h以下,速度不大,但常伴有一定大小的垂直速度,上升或下降。显然,下沉速度是不利于救生的。另外,救援直升机具有一定的自旋下降着陆能力,即当救援直升机发电机在空中停车时,救援直升机在下降过程中,旋翼受空气影响而自旋,可减缓救援直升机下降速度,直至着陆。
2 救援直升机救生技术分析
围绕救援直升机飞行员的救生问题,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救生思想:一种是主张避开旋翼,从空中弃机脱离救生;另一种是主张利用旋翼的空气动力自转下降,随机坠地救生;第三种是主张利用降落伞技术,对救援直升机进行整体和救生舱回收救生。
2.1 空中弃机脱离救生
2.1.1 弃机跳伞救生
这是一种传统的空中脱离救生方式,它要求飞行人员座舱里有紧急离机出口(一般是应急舱门),飞行人员要随身携带救生伞。跳伞救生成功,关键还在于飞行员有没有时间做出判断,是否能够果断的下定决心采取跳伞救生,特别是当救援直升机处在预计的各种可能的姿态、高度和速度组合状态下。因此,应急舱门跳伞作为一种空中弃机救生的途径,其有效性相对比较低,只有少数救援直升机采用。如俄罗斯Ka-27、Ka-28等救援直升机上配备C-4B救生伞。
2.1.2 弹射座椅救生
外军正在积极寻求一种“自适应弹射座椅”的方案。尤其是美国反应强烈,他们做过多次实验的飞行弹射座椅就是据这种方案产生的。这种飞行弹射座椅弹射后,具有飞行能力,它上面装有推进发动机和升力装置,弹射后飞行人员仍可操纵一段时间,可以选择一个较理想的地区,在空中脱掉升力装置后人椅分离,然后用救生伞着陆。但这种飞行弹射座椅还没有投入实际应用。这种“轻型智能弹射座椅”将成为未来军用救援直升机飞行人员配备应急离机救生装备的一种优先选择。
2.1.3 火箭牵引(弹射)救生
牵引(弹射)救生是60年代为低速飞机而发展的一种救生技术。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办法:一是侧向牵引离机。二是向上牵引离机。当遇到情况紧急时,飞行员拉动座椅下部的两个手柄,先引爆爆炸螺栓,炸掉旋翼,同时将飞行员四肢收拢并抛掉座舱顶盖。然后座椅上方的火箭发射点火并射出座舱,在火箭下部有一与飞行员相连的绳索,借助火箭向外喷射的拉力将飞行员拉出座舱,同时人椅分离(座椅留在座舱内)。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救生伞自动张开,人员安全落地。这是一种主动式的救生方式,它运用了火箭牵引技术,同时有具有弹射座椅的性质。据称,这套装置从飞行员启动弹射手柄开始的救生伞张开,总共费时约2s。
2.2 随机坠地救生
随机迫降救生,就是遇到危险后人机在空中不必分离,一起从空中迫降至地面。可分为旋翼自转下降和“抗坠毁”两种方案。
2.2.1旋翼自转下降救生
旋翼自转下降作为一种救生方案,适合于救援直升机出现的危险情况发展到极端时,救援直升机并未失去操纵,且当时的气象条件、地面情况都允许飞行。另一个重要限制条件是救援直升机所处的高度、速度在救援直升机飞行的“回避区”之外。因此不能当作一种普遍都适用的救援直升机救生方案。
2.2.2 “抗坠毁”救生
救援直升机如果在“回避区”内出现紧急情况,救援直升机没有足够的高度和时间转入旋翼自转下滑,飞行人员就会随着救援直升机一起坠地,受到地面巨大的冲击能量。根据航空医学研究表明,飞行人员在驾驶舱内保持正常姿态,身体对坠撞冲击能量的耐受能力不能超过25G(即人体重量的25倍)且持续时间不能超过0.1s,如果冲击能量超过该极限,就不能保证人员安全。为了保证人机一起坠地时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了“抗坠毁”救生技术。
2.3 救援直升机救生舱回收救生和整体救生
降落伞技术的发展为拓宽救援直升机救生思路提供了可能。到20世纪90年代,利用降落伞回收20吨以下的重物,已不是难事。
2.3.1 救援直升机救生舱回收救生和整体救生
这种方案将乘员封闭在一个救生舱内,利用降落伞进行回收,从而安全救生。国外很早就开始了救援直升机救生舱方案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选用VH-25B双旋翼救援直升机验证救生舱(舱内6人,舱重约2770千克)的可行性,试验是成功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3.2救援直升机整体救生
整体救生,即在应急时,先用炸药炸掉旋翼、发动机、油箱等部分,以减轻回收重量。接着,利用降落伞或降落锥回收载人部分,机上乘员乘坐回收舱安全降落。为减轻着陆冲击,回收舱底部可装有缓冲装置。这种救生方法相较于救生舱救生成本较低,且适用于乘员人数比较多的飞机,因而被用于运输型救援直升机或行政专机。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搜索能力和救助手段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当前,国防建设的需求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呼唤我国建立快速、有效的搜索救援力量。从发达国家救护直升机发展过程及趋势来看,救援直升机装备有了较大改进,空中救护设备有了明显改善,空中救护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们应依靠社会力量,发挥军民一体的联合优势,实施救援。同时,为提高救援的成功率,应建立可靠的通讯网络和指挥机构。做到一旦使用就能做出应急反应,迅速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惠良.军事飞行事故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梁德文.救援直升机救生问题探讨.航空科學技术,2002(2):32-34
[3]王昌言.军用救援直升机救生系统的发展设想.全国第九届安全救生学术交流文集,2005
作者简介:
陈永仁,空军航空大学航空救生系跳伞救生教研室,学历研究生,副教授。
关键词:救援;救生;救援直升机;救生技术
1 救援直升机救生技术的特点
救援直升机的救生不同于固定翼飞机,首先,它有巨大的旋翼,位于飞机的上方,飞行员离开救援直升机时很容易与旋翼相撞而死亡。其次,救援直升机飞行速度一般在400km/h以下,速度不大,但常伴有一定大小的垂直速度,上升或下降。显然,下沉速度是不利于救生的。另外,救援直升机具有一定的自旋下降着陆能力,即当救援直升机发电机在空中停车时,救援直升机在下降过程中,旋翼受空气影响而自旋,可减缓救援直升机下降速度,直至着陆。
2 救援直升机救生技术分析
围绕救援直升机飞行员的救生问题,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救生思想:一种是主张避开旋翼,从空中弃机脱离救生;另一种是主张利用旋翼的空气动力自转下降,随机坠地救生;第三种是主张利用降落伞技术,对救援直升机进行整体和救生舱回收救生。
2.1 空中弃机脱离救生
2.1.1 弃机跳伞救生
这是一种传统的空中脱离救生方式,它要求飞行人员座舱里有紧急离机出口(一般是应急舱门),飞行人员要随身携带救生伞。跳伞救生成功,关键还在于飞行员有没有时间做出判断,是否能够果断的下定决心采取跳伞救生,特别是当救援直升机处在预计的各种可能的姿态、高度和速度组合状态下。因此,应急舱门跳伞作为一种空中弃机救生的途径,其有效性相对比较低,只有少数救援直升机采用。如俄罗斯Ka-27、Ka-28等救援直升机上配备C-4B救生伞。
2.1.2 弹射座椅救生
外军正在积极寻求一种“自适应弹射座椅”的方案。尤其是美国反应强烈,他们做过多次实验的飞行弹射座椅就是据这种方案产生的。这种飞行弹射座椅弹射后,具有飞行能力,它上面装有推进发动机和升力装置,弹射后飞行人员仍可操纵一段时间,可以选择一个较理想的地区,在空中脱掉升力装置后人椅分离,然后用救生伞着陆。但这种飞行弹射座椅还没有投入实际应用。这种“轻型智能弹射座椅”将成为未来军用救援直升机飞行人员配备应急离机救生装备的一种优先选择。
2.1.3 火箭牵引(弹射)救生
牵引(弹射)救生是60年代为低速飞机而发展的一种救生技术。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办法:一是侧向牵引离机。二是向上牵引离机。当遇到情况紧急时,飞行员拉动座椅下部的两个手柄,先引爆爆炸螺栓,炸掉旋翼,同时将飞行员四肢收拢并抛掉座舱顶盖。然后座椅上方的火箭发射点火并射出座舱,在火箭下部有一与飞行员相连的绳索,借助火箭向外喷射的拉力将飞行员拉出座舱,同时人椅分离(座椅留在座舱内)。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救生伞自动张开,人员安全落地。这是一种主动式的救生方式,它运用了火箭牵引技术,同时有具有弹射座椅的性质。据称,这套装置从飞行员启动弹射手柄开始的救生伞张开,总共费时约2s。
2.2 随机坠地救生
随机迫降救生,就是遇到危险后人机在空中不必分离,一起从空中迫降至地面。可分为旋翼自转下降和“抗坠毁”两种方案。
2.2.1旋翼自转下降救生
旋翼自转下降作为一种救生方案,适合于救援直升机出现的危险情况发展到极端时,救援直升机并未失去操纵,且当时的气象条件、地面情况都允许飞行。另一个重要限制条件是救援直升机所处的高度、速度在救援直升机飞行的“回避区”之外。因此不能当作一种普遍都适用的救援直升机救生方案。
2.2.2 “抗坠毁”救生
救援直升机如果在“回避区”内出现紧急情况,救援直升机没有足够的高度和时间转入旋翼自转下滑,飞行人员就会随着救援直升机一起坠地,受到地面巨大的冲击能量。根据航空医学研究表明,飞行人员在驾驶舱内保持正常姿态,身体对坠撞冲击能量的耐受能力不能超过25G(即人体重量的25倍)且持续时间不能超过0.1s,如果冲击能量超过该极限,就不能保证人员安全。为了保证人机一起坠地时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了“抗坠毁”救生技术。
2.3 救援直升机救生舱回收救生和整体救生
降落伞技术的发展为拓宽救援直升机救生思路提供了可能。到20世纪90年代,利用降落伞回收20吨以下的重物,已不是难事。
2.3.1 救援直升机救生舱回收救生和整体救生
这种方案将乘员封闭在一个救生舱内,利用降落伞进行回收,从而安全救生。国外很早就开始了救援直升机救生舱方案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选用VH-25B双旋翼救援直升机验证救生舱(舱内6人,舱重约2770千克)的可行性,试验是成功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3.2救援直升机整体救生
整体救生,即在应急时,先用炸药炸掉旋翼、发动机、油箱等部分,以减轻回收重量。接着,利用降落伞或降落锥回收载人部分,机上乘员乘坐回收舱安全降落。为减轻着陆冲击,回收舱底部可装有缓冲装置。这种救生方法相较于救生舱救生成本较低,且适用于乘员人数比较多的飞机,因而被用于运输型救援直升机或行政专机。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搜索能力和救助手段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当前,国防建设的需求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呼唤我国建立快速、有效的搜索救援力量。从发达国家救护直升机发展过程及趋势来看,救援直升机装备有了较大改进,空中救护设备有了明显改善,空中救护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们应依靠社会力量,发挥军民一体的联合优势,实施救援。同时,为提高救援的成功率,应建立可靠的通讯网络和指挥机构。做到一旦使用就能做出应急反应,迅速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惠良.军事飞行事故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梁德文.救援直升机救生问题探讨.航空科學技术,2002(2):32-34
[3]王昌言.军用救援直升机救生系统的发展设想.全国第九届安全救生学术交流文集,2005
作者简介:
陈永仁,空军航空大学航空救生系跳伞救生教研室,学历研究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