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位刀片断屑槽断屑性能及其槽构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dou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可转位刀片断屑槽具有促进切屑卷曲、折断和保护刀具的作用.在切削过程中,断屑槽通过对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切屑形态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刀片的使用寿命.通过对具有多种断屑槽槽型的同一种刀片进行切削实验,应用高速摄影机分析切削区域切屑产生、流出、卷曲和折断过程.通过磨损测量仪观测断屑槽,并结合切屑形态分析,明确断屑槽合理几何参数;通过三维受力分析仪采集切削过程中的振动和切削力,揭示断屑槽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综合切削参数、断屑槽几何结构和切削力三方面的因素,最终确立断屑槽槽型与进给量对切屑折断的作用机制.研究数据以期为断屑槽设计与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硬质合金刀片;切屑卷曲;断屑性能;断屑槽;槽构技术
  DOI:10.15938/j.jhust.2015.03.003
  中图分类号:TG5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683 (2015)03-0013-06
  O 引 言
  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屑的流出形态对其排出的顺畅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金属切削加工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切削韧性较高的金属工件时能否断屑已经成为生产中的关键性问题.因为切屑缠绕在工件和刀具上,不仅会划伤工件已加工表面,而且会造成刀具过早磨损与破碎.为了满足实际生产过程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事切削过程中切屑折断控制方面的研究,其中涉及各种形式切屑的卷曲与折断机理取得一定的进展与技术成果.
  切屑的形状除了受切削参数的影响以外,另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便是刀片断屑槽,断屑槽对切屑具有导向功能,当切屑离开塑性变形区时,断屑槽的反屑面可给切屑一个导向力的作用,此导向力可以改变切屑的卷曲半径,促使切屑适度卷曲到一定长度并最终折断.之所以对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屑的形成与控制如此重视,其原因主要有:
  1)倘若无法获得理想的切屑,那么不仅会影响刀具性能的发挥,而且会影响工件表面加工质量;
  2)理想的切屑是指容积比较小的切屑.所谓容积比是指单个切屑所占的体积与切削工件材料所占体积的比值,国外学者E.K.Hendriksen用R来表示容积比.例如,常规切削过程中长绕形切屑的容积比R≥50;而理想形的短屑或碎屑容积比R≤3.
  针对在刀具上安装用于控制切屑折断的可调式断屑器,很多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工业界广泛采用断屑槽来解决切屑的折断问题.而针对可转位刀片上自带断屑槽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因此对可转位刀片断屑槽断屑机理的研究及其优化设计,对促进控屑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实际意义.
  1 切削过程中的切屑
  为了获得理想形状的切屑,必须对切屑流出刀具前加以控制,使其尽快卷曲断裂.以往对切屑的控制主要是在刀具上安装断屑器(柱状形、台阶形和可调式断屑器),如图l所示.
  目前,将金属切削过程产生的切屑按其形状大致可分为9个类型(如图2所示).其中,在常规切削产生的“6”字形屑是最理想的屑形(超重型切削的理想切屑为:长紧卷屑).这种切屑各点的卷曲半径是逐渐变化的,且切屑内边缘和外边缘的曲率也不一致,因此容易折断.
  2 断屑槽的切削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分为基础切削实验和技术分析实验,其中,基础切削实验主要分析断屑槽几何参数对切屑流出的影响;技术分析实验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1)进行现有各种断屑槽型的断屑性能研究,并揭示断屑规律,从而为可转位刀片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关数据;
  2)在断屑槽断屑性能实验的基础上,对断屑槽进行研究,以优选出切削力小,断屑性能良好的槽型,从而为可转位刀片断屑槽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2.1 实验参数及实验方法
  1)实验参数
  实验刀具为:标准硬质合金可转位刀片TC-MG120408,刀片相关几何参数和切削参数如表1所示.实验工件为:45钢,硬度为HB180.实验设备:CA6140车床、Kisler三向受力分析仪、奥林巴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OLS4100以及MS50K高速摄影机.
  2)实验方法
  初步对各种断屑槽进行断屑性能实验,在进给量f=0.2 mm/r和f=1.0 mm/r两种条件下进行切削实验.其中,进给量f=0.2 mm/r主要用于分析不同槽型产生的切屑形态,而进给量f=1.0 mm/r主要用于分析不同断屑槽型的切削力情况.第一个实验的方法是:vc保持不变,改变进给量f的数值,从而分析不同断屑槽成功断屑的进给量f最小临界值;第2个实验的方法是:vc保持不变,在进给量f=1.0 mm/r的条件下,分析不同断屑槽的切削力.
  常规切削过程中,切削深度ap对于切屑的折断影响不大,除非是在切削深度ap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情况下.由于实验刀片的刀尖圆弧半径较大,小的切削深度ap主要影响切屑的流出方向,为避免切屑流向对断屑实验的干扰,实验选用的切削深度ap=2.5 mm,并且所有切削实验都采用这个切削深度(高速摄影拍摄除外).
  2.2基础性切削实验
  在基础切削实验中,采用个硬质合金可转位刀片为TCMG120408,刀片轮廓几何参数一致,唯一区别是具有不同的断屑槽型.实验主要分析断屑槽几何参数对其切屑的卷曲流出的影响,应用高速摄影机采集切屑卷曲折断过程(如图4所示),槽型几何参数及定义如图3所示.实验选用切削参数组合为: 需要测量的切削力如图5所示.
  通过基础性切削实验过程高速摄影机图像分析获知具有低切削力和高断屑性能的断屑槽型应当为:
  1)断屑槽棱边值应尽可能小.小棱边有利于切屑顺利流人断屑槽,倘若断屑槽棱边值太大,那么切屑在离开前刀面之前可能与断屑槽底部没有充分的接触,这对卷屑不利.当然,断屑槽棱边值的取值前提是要保证刀片切削刃的机械强度.切削过程中,由于刀片切削刃的磨损,棱边会逐渐减小,因此在设计刀片棱边的时候要将磨损量考虑在内(推荐取值为:0.3 mm左右).   2)断屑槽深度选取要适中.断屑槽深度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将失去断屑作用;深度过大又会降低刀片的整体机械强度.因此,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实验选取的刀片断屑槽深度推荐值为0.2 mm左右.
  3)过度断屑,切削力增加.实验过程中,过度断屑瞬间检测到的切削力会骤然增加,分析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切屑在断屑槽反屑面上受挤压进而阻碍切屑流出造成的,断屑槽的反屑面应当以保证切屑平顺流出为主要前提,从而有效降低刀片的切削力.因此,反屑面的反屑角 应当尽可能小.
  2.3 断屑槽性能分析实验
  1)实验目的及方法
  技术分析实验主要有两个目的:
  ①分析各种断屑槽型的可断屑f最小临界值;②研究不同槽型对切削力的影响,从而获得切削力最小的最佳槽型.最终通过这个实验,评判出具有优良断屑性能和低切削阻力的断屑槽型参数.
  断屑槽断屑性能实验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设断屑槽型为第1因素,实验中有10种不同的断屑槽型(如图6所示),因此第一因素T1=10;设刀片切削刃数量为第2因素,实验中刀片为3角形刀,因此第2因素T2=3;设切削速度VC为第三因素,实验采用两种恒定的切削速度,因此第三因素T3=2.那么,每个刀片应做的实验次数为:T1×T2×T3=10x3x2=60.实验选定的断屑槽型几何形状如图6所示,并分别对其进行编号.数据统计方法采用随机化,随机方程为: 式中:y为最小进给量或切削力;Gi为断屑槽几何参数; 为切削刃与断屑槽的关系参数; 为切削速度; 为限制误差; 为误差.
  2)实验结果
  断屑槽性能分析实验两阶段的实验结果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3)实验结果分析
  ①第1部分断屑槽性能分析实验
  对各种断屑槽型的可断屑厂最小临界值实验数据做方差分析,极限进给量是因变量,它随刀片断屑槽型的变化而变化,结果统计分析误差为0.01左右.根据文的观点:切削速度vc对切屑折断的影响远没有进给量的影响来得大.当然,研究分析切削速度vc与断屑槽形状的关系也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课题.文证实:可断屑f最小临界值取决于刀片断屑槽型,切削实验表明,除了第Ⅱ号刀片的断屑槽外,最好的断屑槽是第Ⅳ号刀片(如图7所示).
  ②第2部分断屑槽性能分析实验
  研究不同槽型对切削力的影响,在大进给量条件下对切削分析与切削合力进行偏差分析,以及对分力的夹角a和β进行数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切削速度vc和刀片断屑槽槽型相互间的影响不大,但这两个因素对切削合力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通过对两部分切削实验的统计分析,可知:刀片断屑槽槽型对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夹角α和夹角β都有影响.图8为断屑槽形状与切削力关系图,从图中可看出第Ⅱ号刀片的槽型切削力较大,实际切削过程中应当以低切削力槽型为优选对象,
  实验综合分析表明,断屑槽反屑角较大时,切屑折断需要更大的载荷,虽然其可断屑进给量很小,但切削过程中刀具的磨损会比较大,影响刀具的使用寿命
  3 结 论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分步骤切削实验,通过对同一种几何结构不同槽型可转位车刀片在断屑性能和切削力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获得结论如下:
  1)在切削速度vc= 80-138 m/min范围内,切削速度vc对切屑折断的影响效果没有进给量f对切屑折断的影响效果明显,即:进给量f在此切削参数范围内对断屑的影响占主要地位;
  2)在刀具材料、刀具几何参数、切削参数和工件材料等恒定的条件下,获知可断屑极限进给量fmin和切削力受断屑槽几何形状的影响明显,所以设计可转位刀片的时候,断屑槽的设计尤为重要,合理的断屑槽几何结构能有效降低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
  3)刀片断屑槽深度对切屑折断的影响,没有断屑槽棱边值对切屑折断的影响大.只有当断屑槽深度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对切屑折断的影响作用才会显现,同时断屑槽的深度会影响刀片的整体强度,因此,可转位断屑槽设计时,需要通过强度理论计算刀片的整体强度,综合所切削的工件材料来决定断屑槽的深度;
  4)切屑的卷曲是由切屑与断屑槽底部接触,流经反屑面引起的,因此要使切屑排出顺畅,建议将断屑槽底部设计成平面,同时反屑面夹角应适当的小,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切屑流出卷曲的切向阻力,同时可以降低刀一屑间的摩擦强度,从而从结构设计上减少切削热的产生,
其他文献
摘要:非局域空间孤子具有低功率、类似粒子的弹性碰撞特性,因此在光信息处理和光连接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为了获得光束传输的有效控制方法,数值计算了亮孤子及亮孤子对由非局域介质进入竞争非局域介质后的传输行为。发现,非局域亮孤子进入竞争非局域介质后以呼吸子的形式传输。非局域偶极孤子进入竞争非局域介质后分裂成两个独立传输的亮孤子。反位相非局域亮孤子组成的震荡束缚态进入竞争非局域介质后的传输行为与界面(非局域介
期刊
摘要:针对传统FP-Growth算法在大规模数据环境下挖掘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FP-Growth算法。该算法主要是通过基于频繁闭项集策略对完备模式树进行剪枝进而减小搜索空间规模,达到提高算法挖掘效率的目的。并将改进后的FP-Growth算法的分治策略与分布式计算框架Hadoop的MapReduce编程模式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大数据环境下的挖掘效率。实验证明,基于Hadoop的改进FP
期刊
摘要:针对准确、实时定位电能质量暂态扰动源的问题,通过一种基于FPGA的Coinet小波算法实现对电能质量暂态扰动的实时性检测。采用数字滤波器实现小波算法的方式,在Simulink/DSP Builder环境下设计了以Coiflet小波为基函数,搭建出高通和低通数字滤波器模块。对暂态电能质量中几种扰动信号源进行的仿真实验,并且给出了信号暂态扰动的起始和终止时刻。该方法对扰动源的检测延迟在ns级,结
期刊
摘要:通过对视频图像进行快速、准确的文本定位与识别,有利于提高视频信息处理的效率与准确率,采用Gabor滤波器实现在横、竖、撇、捺四个方向上的视频图像的纹理特征的提取,再通过RBM逐层增量深度學习算法构建深度置信网络,实现对提取的纹理特征图像中文本区域的定位.论文同时研究了利用形态学处理方法和OCR字符库实现对视频图像文本识别的可行性,并分析了识别效果,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深度学习算法与形态学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聚氨酯(PU)弹性体机械强度,尝试用超临界乙醇处理的无机氧化铝(SCE-Al2O3)粒子改性以提高弹性体性能.以4,4一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醚二醇(PPG)、二乙烯三胺(DETA)和环氧树脂(E-51)等为主要原料,采用预聚体酮连氮法合成了双组份聚氨酯弹性体,再用scE-Al2O3改性,制备了Al2O3/Pu弹性体.通过红外光谱(FT-IR)表征聚合物的结构;x射线衍射
期刊
摘要:自动张紧带传动-齿轮传动是一种新型传动机构,为满足工作可靠性和优化结构参数,在受力平衡方程的基础上,以带传动可靠性为主要约束条件,以带的根数最少和齿轮体积最小为目标函数,对该装置进行了可靠性优化设计,该设计法可在保证带传动可靠度的同时迅速取得一组最佳结构参数,设计方法先进,极大提高了设计速度与设计质量,为该种新型传动提供了有效的设计方法。
期刊
张兴  摘要:介于凸性模与广义凸性模具有对偶关系以及广义凸性模有许多优良性质,为了研究是否存在与广义凸性模具有对偶性质的模、若存在这种模那么该模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等问题,作者从构造与广义凸性模具有对偶性质的模入手,通过应用Hahn,Banach定理找到光滑模的推广形式并给出相应的定义,在给出定义后,作者证明了作为光滑模推广形式的广义光滑模,其能够精确的刻画Banach空间的一致光滑性,并研究了广义光
期刊
摘要:车流量检测是城市智能交通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目前视频检测算法复杂度高、检测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车流量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划定进入和离开检测线。并结合背景差分方法,将目标的面上检测,转化为线上检测,避免了对目标复杂的跟踪过程及其带来的检测误差,有效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检测的准确率,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快速分车道检测车辆,计算复杂度低,检测准确率高,且具有车辆速度测量能力,能够
期刊
摘要: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在调频连续波激光雷达接收机中既能实现探测又能完成混频,为了研究APD在光电混频过程中是否受自身温度的影响,依据混频性能定义和已知的APD增益模型建立了混频性能模型,包括混频效率模型和混频信噪比模型,基于APD增益模型和混频性能模型,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究了APD混频性能受自身散热的影响,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一致表明,APD自身散热越差,即APD自身温度越高,其增益越小
期刊
摘要:为了研究双马来酰亚胺的增韧方法及其对耐热性的影响,首先利用超临界乙醇处理纳米SiO2(SCE-siO2);然后以4,4’一二氨基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MBMI)、3,3’一二烯丙基双酚A(BBA)、双酚A双烯丙基醚(BBE)为原料合成MBAE(MBMI—BBA—BBE)复合材料基体;最后加入scE—siO2和PEs制备了scE-siO2/PEs/MBAE多相复合材料,scE—siO2的红外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