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将是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它不仅是为高中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使之更好地为终身体育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18-02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将是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1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其次,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实施终身体育的要求
  2.1 培养高中学生体育能力,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思想上的变革。要着重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既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喜爱体育的态度和能力,正确的体育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
  2.2 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这就促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体育教学大纲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所以,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那么,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己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习惯兴趣和体育能力重要的目标。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做到锻炼身体科学化、知识化、经常化。
  3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实施终身体育的途径
  3.1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对运动参与的满足感
  高中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例如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科学习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能将在文化课的压力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与健康课程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学生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3.2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应该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覺性。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3.3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渗透,也逐渐引进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将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3.4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首先是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应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努力更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由过去的侧重传授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现代化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传授,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变,由传习运动技艺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转变,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要因材施教,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以终身体育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要将体育教学、运动竞赛、课外活动等协调地统一起来,从而使体育教师的职能在完成教学,实施单纯的教学职能外,还将指导校外活动与竞赛,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促使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建立,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形成最佳衔接,那么,体育教师应成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多样化教学和多种职能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常教常新,并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高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总之,培养和发展高中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高中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高中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使之更好地为终身体育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物流发展成为潮流趋势,物流人才成为紧缺人才。本文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分析了现阶段中职物流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与方法,希望能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规范物流专业教材,建立物流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积极改进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物流;中职物流;课程设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11-01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解放学生的脑、口、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自我构建吸收,内化阅读意蕴,最终达到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开发学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英语教学中忽视朗读的现象,说明了朗读对英语教学初级阶段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示范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以激发学生朗读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朗读; 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10-02    英语学习不仅是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广阔无垠的思维空间,才能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章可循,只有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学习对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88-
期刊
【摘要】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特别是现代生活对语言文字交际适应能力的需要中越来越显现其重要地位。本文就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新课标”的形势下,尽快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
期刊
【摘要】新课程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通过“发挥想象,激起共鸣;改变观念,大胆表现;改变模式,追求机制”,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全面发展。 
期刊
【摘要】发展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体育学科关注的焦点,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纵观现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还普遍存在教师单方面的强调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体
期刊
【关键词】素质教育;开拓视野;活跃思维;丰富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04-02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宝库,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精神粮食,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繁荣校园文化,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资料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语文教学经验,是语文教学上的一条定律。可是,我们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课,“读写结合”运用的并不理想,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小学语文要整合阅读与写作。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写作应做到加强阅读,从读学写;强化练笔,以写固读。整合读写、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根
期刊
【摘要】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生;情感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