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如昼,心有灵犀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灯谜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人们会在元宵节时阖家出游,赏灯猜谜。而如今,无论是正月里的元宵节,还是农历八月的中秋节,许多地方都会组织猜灯谜的活动,为节日助兴。灯谜雅俗共赏,妙趣横生,具有浓厚的节日色彩,历史更是源远流长。
  灯谜的变革与传承
  灯谜有一个古雅的学名,叫作“文虎”,而它的历史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歌谣。通过暗示隐喻的方式来描述事物,是灯谜的前身。
  春秋战国时期,暗示隐喻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发展。礼崩乐坏,群雄并起,士大夫游走于列国之间谋求前程,在向君王进言献策时,常常会使用较为委婉的方式,以增强说服力,避免祸端。在诸子百家留下的文章典籍中,也忠实地记录下了一些暗藏机锋的对话。此时,富有隐喻色彩的歌谣进一步发展,成为“瘦辞”“隐语”,这些同样是后来灯谜文化的源头。秦汉及三国时期,字谜从口口相传的歌谣变成书面化的创造,而人们猜谜解题的兴致一直未减。三国时期,就有将谜语写到纸上供人猜度的娱乐形式了。到了南朝,诗人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将其收入诗集中,“谜”字的称谓终于定型。
  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以高度概括的方式,总结了这种文体:“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相传名士杨修就有一段关于猜谜的故事。一天,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庙,见庙中石碑背后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题字,据说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对碑文的评语。但是,这八字评语晦涩难懂,无人能解。杨修才智过人,很快看出了碑文的玄机。原来,黄绢为“色丝”,即“有颜色的丝绸”,可以组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组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组合成“好”字;而“齑”是捣碎的姜蒜,“齑臼”是指捣烂姜蒜的容器,是“受辛之器”,组合成“辞”。四字放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
  不过,灯谜真正定型,是在经济发达的宋代。当时社会繁华富裕,城市娱乐生活渐趋丰富,出现了专供娱乐之用的“瓦舍”。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繁盛与普及,当时的许多士人都擅长制作灯谜,灯谜也成为他们彰显才华和趣味的方式。在每年的元宵节,大家都将写了灯谜的字条贴在精致的纱灯之上,供往来行人阅读、竞猜,妙趣横生,灯谜就此成为节日里最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娱乐形式,灯谜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欢迎。《武林记事》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境:“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据说北宋王安石曾经与朋友一起在元宵节猜谜,王安石的谜面是“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朋友听了,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又抛出了一个谜题:“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两人相视,了然而笑。原来,两道题的谜底都是一个“日”字。
  明清时期,灯谜文化进一步发展,形式内容也变得多样化。明代狂士徐渭,有一年元宵节去杭州西湖看灯。其中有一盏灯上写着半个对联:“白蛇過江,头顶一轮红日。”这个灯谜颇有难度,既要求猜出谜面所指的物品,又要求对出下联。徐渭在旁边写下“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便扬长而去。他走之后,围观的人细细琢磨,才想出上下联的谜底应该分别是油灯和杆秤。
  而在清代中叶以后,灯谜不仅蔚然成风,还催生了一种新型职业——专职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更是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但因为制作谜题的大多是文人,过度讲求风雅,排斥俚俗,有时反而阻碍了灯谜在民间的普及。
  灯谜的结构与猜法
  灯谜制作的基本规则很简单,猜法却灵活多变。传统的灯谜,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个要素共同组成,想要成功猜出谜底,谜目是最重要的提示。谜目涵盖所要猜射事物的属性、分类范围和数量,并简洁易懂,没有歧义,人们可以依循其中的线索,顺利找到答案。灯谜的另一个重要规则是,谜面和谜底不可以有重复的字,否则就犯了“露春”的禁忌,这又叫“底面相犯”“面底相犯”“犯面”。
  灯谜的常见猜法,包括拆字法、会意法、增补法、减损法、半面法等。正是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让灯谜生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拆字法,又叫字形分析法、增损离合法,顾名思义,是利用了汉字自身可以拆分拼接的特色,变化字形,求得谜底。用这个方法制作的灯谜,设计巧妙,韵味深长。据说离合法发源于汉代盛行的谶纬之学。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着一首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中隐藏一个“董”字,“十日卜”隐一个“卓”,解出谜底,便是“董卓当死”的预言。类似的制谜方法,被广泛运用到了后世的灯谜中。比如,谜面是一个“汕”字,打一地理名词,谜底就是“分水岭。”也有复杂一些的案例,如谜面是“如今分、别在断桥”,打一《红楼梦》人物,将“如”字和“桥”字分别拆开,重新组合,就得出了谜底“娇杏”。
  会意法是让猜谜者直接从谜面上的语句,通过联想来推敲谜底,有时谜底是比较明朗的“本义”,更多的时候则是比较隐晦、需要探索的“隐义”。如谜面是“二弟俱亡,朕安忍独生!”打一句七言唐诗,那么,只要从谜面中看出这是三国时刘关张的故事,就可以得出谜底是李商隐的诗句“关张无命欲何如”。再例如,谜面是“书山有路勤为径”,打一文学史词语,那么由“路”而推演出“道”之后,就可以发现谜底是“文以载道”。相比于拆字法,会意法需要更强的联想能力,也比较考验猜谜者的知识广度。
  增补法与删减法,多是在谜面文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拆分出某个字或者偏旁,另出新意。增补法的灯谜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以“太公”来打《水浒传》中的两个人名。在猜谜时,不可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而是需要发挥联想能力,在“太公”二字之间增补一个“史”字,于是就出现了“史进”“时迁”两个人名。除了增删,还可以在字的结构上直接进行改动,如谜面是“玉”,打一常用词语,谜底就是“主动一点”,构思巧妙,令人会心一笑。   灯谜的制作,讲求内涵与趣味,尤其注重文化底蕴。在佳节的文字游戏之中,灯谜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字的魅力,寓教于乐,代代传承。
  灯谜的故事与情怀
  猜灯谜是元宵佳节的传统活动,在古典小说、诗文中屡见记载。对猜灯谜最为生动、深刻的描述,莫过于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中元春回家省亲,回宫后让太监送来宫灯灯谜,又让每人制作一个送回去,于是贾府上下都开始兴高采烈地制作灯谜。书中的灯谜,既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情,也喻示了每个人的命运。
  元春的灯谜谜面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贾政在其中读到了不祥之兆,而这也恰好印证了元春富贵不长久的未来。惜春的灯谜谜面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众人看了,猜出谜底是佛前的大海灯,这既展示出惜春寡淡的性情,也预示了她未来在抄家后遁入空门的结局。宝钗的灯谜谜底是竹夫人,而谜面中有“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的语句,这也精准地暗示了她后来与宝玉的婚姻无法长久,中道分离,落得寡居的结局。黛玉的谜底是“更香”,谜面起笔便是“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写尽了“世外仙姝”难有立足之处的命运。而宝玉的谜面是“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憂亦忧,象喜亦喜”。四字一句,颇有禅意,谜底又是“镜子”,道出后来家业破落,繁华不再,终于照见本心本性的事。
  在《红楼梦》中,出自不同人物之手的灯谜各具特色,余韵无穷。而灯谜的谜面则多直接使用诗词,如果抛开猜谜的因素,其实是非常精巧的咏物诗。最难的一点是,作者在诗中寥寥数笔便寄托深意,为之后的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取得了前后呼应的效果,令读者回味无穷,不得不让人感叹作者用心之妙。
  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情怀,许多诗词都写到了元夕出门观灯的热闹场景,如南宋辛弃疾的著名词作《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衣香鬓影,人潮如织,在这样的场景中赏灯、猜谜、谈笑,想必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最悠闲美好的场景之一。
  如今,古人所看重和擅长的诗词曲赋已经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乏人传承,而元宵节的灯谜却因为趣味性与雅俗共赏性,得以一直发展,延续至今。不过,传统文化本属同源,每一个支流脉络的发展,都可以帮助我们追本溯源,重新体验传统的魅力所在。每当我们怀着期待和享受的心情度过元宵佳节,一起观赏花灯和猜灯谜时,我们都在承接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并为它增添新的生机。
其他文献
近日,由于杂志销量不断上涨,经编委会商量,决定召开庆功大会,并发放各项奖励。经总结,各编辑获奖感言如下:  红豆——啰嗦型  感谢情人坊编委会;感谢喜爱支持我的读者(一个飞吻);感谢总编,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感谢所有同事,是你们给我帮助和力量;我还要感谢发行部、财务部、广告部……门口看车的、早上开灯的、晚上锁门的。我要感谢我的丈夫,你的理解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感谢我的大儿子、二女儿、小儿子、小女儿…
期刊
近日,一些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代吃火锅”“代喝奶茶”等服务,令人惊讶。代排队、代取号尚可理解,代吃代喝究竟图啥? 是不吃不喝要成仙? 还是免费福利送吃喝? 事实上,从广告词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全程直播照片,替你感受美食魅力,热量我扛,代你长胖,你只需要做快乐健康的小可爱。 ”原来,服务的初衷不单是为了喂饱卖家的馋虫,更是为了成就买家用美食晒朋友圈、发小视频的社交需求。  对于“代吃代喝”,有人
期刊
都说买到就是赚到,看着一次次抵扣,一笔笔津贴,这样的判断难以反驳。那么,如果换一种问法: 什么都没买的你,是不是亏了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审视双十一,事情或许会变得更有趣。  双十一是什么,还得从“价格歧視”说起。  虽然名字中带有歧视两个字,但这并不是什么贬义词——至少在最初界定这一概念的经济学家们那里,这并非贬义,而是随处可见的商业现象。比如我们常见的阶梯水费、峰谷电价、机票折扣,乃至大家喜闻乐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一撇一捺总关情,一横一竖传文脉。历经三千多年时间洗礼而不朽的甲骨文,是漢字的源头,是千年中华文明的标志,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有力推动了世界文
期刊
5G时代,流量资费的降低以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大力普及,让信息的传递愈加便捷,而硬件的升级也使互联网资讯传播的载体变的愈加丰富,融合了文字、表情、图片、声音及视频的各类短视频因人人都可创作的低门槛、传播性强和表现形式丰富等特点成为当下最具流量和商业价值的内容创业风口。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为短视频的创作及传播提供支持,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推荐的运用为短视频自媒体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短视频日益成为极具价值的版权内容资产,但与此同时新兴行业与先进技术也对理论体系带来了困惑与思考。
  本文立足于短视频发展现状,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网上流行一个词,叫“二倍速”。所谓“二倍速”,就是在观看视频时将播放速度调快至原来的2倍,这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很快,什么“二倍速吃饭”“二倍速读书”等说法纷纷冒出来。这个现象引发了网友的讨论,有网友表示“二倍速更适应快节奏生活”;有网友感叹“当代年轻人时间有那么紧张吗?什么都要开二倍速?”也有网友表示,“二倍速”会
期刊
近日,在广州上大学的姐姐问起我的近况。我说,我很幸福。班级的篮球赛赢了,喜欢的艺人终于和我讨厌的公司解约了,心心念念的海外专辑到了。她笑着打趣我,你的幸福可真简单呀。  其实,不是我的幸福简单,而是幸福常常就在我们身边,不需转弯去寻找。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因习惯了身边的幸福而忽略了它。  晨曦静好,一抹阳光恰好落在枕边。可以不用急着起床,躺在被窝里听着妈妈在厨房里轻手轻脚地忙碌,不一会儿荷包蛋的香味
期刊
随着科技多元化发展,专利的申请愈发庞杂,然而专利委员会的评审专业背景有一定的局限,人员也会越来越紧张,专利的争议纠纷更是让法官难以决断,交给专利复审委员会也会有不小的几率作出错误的决断并且时间成本过高。还有一个问题也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那就是在各个高校有很多教授、学生发明的专利没有机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能这并非他们本意,而是缺乏流通的渠道,学校又没有条件去把这些休眠专利生产制造出来,去市场上交易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信任危机等问题。所有的这一系列问题在科技创新发展的今天,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问世,
我们都读过名著,名著中的人、事、物往往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名著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写作方法,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模型。吸取名著中的写作技巧,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还能充分地发挥名著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读名著,总会忘不了一些人,如肥头大耳的猪八戒,尖嘴猴腮的孙悟空,相貌堂堂的关云长,粗犷威猛的张翼德等。这些都得力于作者传神的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
期刊
家国情怀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情感触摸与人生追求,是历史的沉淀。而贴近时代,积极反映家国情怀的主题也一直是高考作文的高频话题。  比如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精心选择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并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