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越界与“后见之明”——论历史认知的若干误区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h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华民族迭遭列强凌辱及其抗争屡受挫抑的灰暗记忆,导致了部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片面认同乃至膜拜有加,而对本土传统文化则多有否定甚且信心缺失。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有效解释能力毋庸置疑,但其在抽绎历史规律和诠释宏大问题的同时,往往也遮蔽了繁富历史之"执拗的低音",淡化以至无视了丰富多彩的多元历史面相。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应该被客观认知并着意接续。唯物史观的运用条件和作用场域并非漫无边界,诸多理论和方法之中的合理因子应被客观扬弃。"了解同情"的历史认知态度,或许有益于今人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后见之明"的矫正。而欲走出历史认知的诸多误区,不断创新史学理论和方法固为精要所在,但持守与弘扬中国史学之优良传统,当亦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其他文献
明代中叶以后,受黄河固定夺淮入海的影响,淮安府境的水患愈趋严重。对于地方而言,山阳、清河以及清江浦镇,均不同程度地遭到黄淮水患的侵袭与破坏,清河县更是城垣废隳,民户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