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已经由原来的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高职体育教师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突出职业特色,构建适用于高职体育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知识和内容,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体能胜任力,对推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实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数学发展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培养社会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高职体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突出职业特色,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生的职业体能储备,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我们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高职现行的体育教学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思考,为构建适合21世纪高职院校特点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体育课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模式缺乏自身特点,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内容,基本上都是大学课程的压缩版,理论性、学术性比较强,高职特色体现得不够,针对性不强,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没有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胜任力”来开发高职体育课程体系。这种教育培养目标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特征和人文素质的特点,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评价过程过于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2.1转变落后的体育教育观念,确立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2.1.1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塑造具有健康体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育卫生知识和良好的体育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健康第一”的思想要贯穿体育教学改革的始终。
2.1.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首先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基本原则,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要考虑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是体育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对适合的发展。
2.1.3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体育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应以一些娱乐体育、健身体育、传统体育和极富魅力的竞技体育等为教学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体育锻炼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2.1.4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高职院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点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充分体现高职体育教育的特色,把学生导向职业岗位、工作环境所需的体能胜任力培训体系,以培养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2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应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方针。通过创办具有标志性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健康第一”、引领“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素质的现代教育观,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选择适合个人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实现满足职业岗位对体能胜任力的需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2.3改革和完善课程内容,突出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要改革和完善体育课程内容,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要注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发挥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和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如体现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渴望掌握富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形成有特色的课程模式与内容体系,突出职业特色,强调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力争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上岗的零距离。
如: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类,要求具有良好的体型与姿态,发展肩带肌,腰、腿部肌肉的力量,下肢静力性耐力素质及礼仪性训练,可让学生选择健身跑、持拍托球跑、形体、体育舞蹈、礼仪训练、瑜伽、乒乓球及安全防卫等;安装、修理、机械、数控、环监、淡水养殖类,要求具有良好的上肢力量、静力性耐力和手指的灵巧能力等,应着重发展上肢动力性耐力、肩带躯干的耐力等,可让学生选择哑铃、拉力器、加速运球和听信号急停、左右手同时运球、短跑听信号起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桥梁、水利、地质建筑、工程类,要求具有良好的空中自我保护和良好的水性与救生能力,发展肩带肌和下肢肌肉,静力性耐力、灵敏性,克服恐高职业病,具有适应风浪的平衡能力和克服晕船的能力,可让学生选择游泳、长跑、爬山、越野、障碍跑、支撑攀爬练习、武术、户外运动、攀岩等。
3.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其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改革高职现有体育教材内容,构建更能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体系,打破原有的院系、班级建制,按项目分级别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职业功能和健身、健心功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熟练掌握1—2项终身运动的体育项目、健身方法和技能,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素质(体能胜任力)。开设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锻炼。高职体育课程是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体育俱乐三部分所构成的。
3.1体育课可开设必修课、选修课(职业体能训练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
3.1.1必修课
必修课是以健康教育和身体基本活动为主,可根据本校实际,重视发展各运动项目共同需要的基本身体素质与技能,从而构筑学习其他项目的基础。
3.1.2选修课
选修课是把课程分为各种项目和各种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打破专业和年级、班级界线,按项目分级别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一些适合自身条件的锻炼方法及体育竞赛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以选修课职业体能训练为例。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实用性人才,在对学生全面锻炼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进行锻炼。比如,通过对学生的职业体能锻炼、职业形体训练、导游专业的职业形体及礼仪训练和不同专业的体育锻炼等,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胜任力,使体育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3.1.3课外体育俱乐部
随着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逐步向选项课和体育俱乐部等多种形式过渡。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的延伸,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俱乐部体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体育特长、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具有相同体育爱好的学生基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自我完善等需要,以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为目标,从大课程出发,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众性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四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纳入课外体育活动之中,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课外活动的形式。课外体育俱乐部为学生提供更富趣味、更开放的多元化体育活动,使他们根据主观愿望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宜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激发锻炼的激情,增强锻炼的效果,极大地丰富学院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同时组织运动队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为学院各类运动队选拔和输送体育运动尖子。
4.加强教法改革,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加强教法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重视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反映学生的锻炼意志、学习态度、技能掌握、体能提高等。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搞好高職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线人员,其专业素质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休戚相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拓宽知识结构,掌握体育动态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具有时尚元素的新型体育项目,“跨学科”发展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加强对学生专业特点的研究,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之,高职体育教育应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确定方面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适应能力和体能胜任力。加强教法改革,完善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改革高职体育课程,高职体育教育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单小东.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2):10-11.
[2]林俊.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3):1-3.
[3]翁惠根等.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4]赵苏喆,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531-533.
[5]黄晨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12):72-74.
课题项目:2010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10ZC147)。主持人:吴慧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数学发展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培养社会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高职体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突出职业特色,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生的职业体能储备,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我们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高职现行的体育教学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思考,为构建适合21世纪高职院校特点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体育课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模式缺乏自身特点,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内容,基本上都是大学课程的压缩版,理论性、学术性比较强,高职特色体现得不够,针对性不强,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没有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胜任力”来开发高职体育课程体系。这种教育培养目标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特征和人文素质的特点,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评价过程过于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2.1转变落后的体育教育观念,确立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2.1.1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塑造具有健康体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育卫生知识和良好的体育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健康第一”的思想要贯穿体育教学改革的始终。
2.1.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首先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基本原则,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要考虑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是体育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对适合的发展。
2.1.3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体育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应以一些娱乐体育、健身体育、传统体育和极富魅力的竞技体育等为教学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体育锻炼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2.1.4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高职院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点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充分体现高职体育教育的特色,把学生导向职业岗位、工作环境所需的体能胜任力培训体系,以培养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2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应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方针。通过创办具有标志性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健康第一”、引领“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素质的现代教育观,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选择适合个人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实现满足职业岗位对体能胜任力的需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2.3改革和完善课程内容,突出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要改革和完善体育课程内容,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要注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发挥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和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如体现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渴望掌握富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形成有特色的课程模式与内容体系,突出职业特色,强调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力争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上岗的零距离。
如: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类,要求具有良好的体型与姿态,发展肩带肌,腰、腿部肌肉的力量,下肢静力性耐力素质及礼仪性训练,可让学生选择健身跑、持拍托球跑、形体、体育舞蹈、礼仪训练、瑜伽、乒乓球及安全防卫等;安装、修理、机械、数控、环监、淡水养殖类,要求具有良好的上肢力量、静力性耐力和手指的灵巧能力等,应着重发展上肢动力性耐力、肩带躯干的耐力等,可让学生选择哑铃、拉力器、加速运球和听信号急停、左右手同时运球、短跑听信号起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桥梁、水利、地质建筑、工程类,要求具有良好的空中自我保护和良好的水性与救生能力,发展肩带肌和下肢肌肉,静力性耐力、灵敏性,克服恐高职业病,具有适应风浪的平衡能力和克服晕船的能力,可让学生选择游泳、长跑、爬山、越野、障碍跑、支撑攀爬练习、武术、户外运动、攀岩等。
3.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其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改革高职现有体育教材内容,构建更能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体系,打破原有的院系、班级建制,按项目分级别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职业功能和健身、健心功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熟练掌握1—2项终身运动的体育项目、健身方法和技能,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素质(体能胜任力)。开设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锻炼。高职体育课程是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体育俱乐三部分所构成的。
3.1体育课可开设必修课、选修课(职业体能训练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
3.1.1必修课
必修课是以健康教育和身体基本活动为主,可根据本校实际,重视发展各运动项目共同需要的基本身体素质与技能,从而构筑学习其他项目的基础。
3.1.2选修课
选修课是把课程分为各种项目和各种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打破专业和年级、班级界线,按项目分级别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一些适合自身条件的锻炼方法及体育竞赛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以选修课职业体能训练为例。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实用性人才,在对学生全面锻炼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进行锻炼。比如,通过对学生的职业体能锻炼、职业形体训练、导游专业的职业形体及礼仪训练和不同专业的体育锻炼等,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胜任力,使体育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3.1.3课外体育俱乐部
随着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逐步向选项课和体育俱乐部等多种形式过渡。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的延伸,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俱乐部体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体育特长、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具有相同体育爱好的学生基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自我完善等需要,以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为目标,从大课程出发,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众性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四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纳入课外体育活动之中,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课外活动的形式。课外体育俱乐部为学生提供更富趣味、更开放的多元化体育活动,使他们根据主观愿望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宜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激发锻炼的激情,增强锻炼的效果,极大地丰富学院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同时组织运动队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为学院各类运动队选拔和输送体育运动尖子。
4.加强教法改革,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加强教法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重视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反映学生的锻炼意志、学习态度、技能掌握、体能提高等。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搞好高職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线人员,其专业素质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休戚相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拓宽知识结构,掌握体育动态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具有时尚元素的新型体育项目,“跨学科”发展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加强对学生专业特点的研究,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之,高职体育教育应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确定方面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适应能力和体能胜任力。加强教法改革,完善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改革高职体育课程,高职体育教育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单小东.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2):10-11.
[2]林俊.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3):1-3.
[3]翁惠根等.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4]赵苏喆,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531-533.
[5]黄晨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12):72-74.
课题项目:2010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10ZC147)。主持人:吴慧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