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教学改革中,音乐教学呼唤创新。所谓创新课就是推陈出新,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精心构建教学新思路,妙用科学的创新法,去激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播撒创新的种子。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创新的成长土壤
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为,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感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鼓励支持和理解学生,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丝宽容的微笑,一句指导的话语,孩子都会感到安全和有信心。只有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才能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他们的创新精神才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发展起来。
二、激活创造性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
1. 通过创造性的节奏练习,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例如,在《金扁担》一课的节奏训练时,我只给出了节奏卡片,让学生自由创作,用多种形式表现这条节奏。学生有的轻敲桌面;有的拍手跺脚;有的边读节奏边画三角;还有的同学用自编的儿歌的形式画拍子朗读,节奏准确,句子押韵上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还不断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这样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地想象,使简单的音乐节奏充满了生气,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2. 通过曲、词的创编,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鼓励求异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养成。例如,我在教一年级《洗手绢》这首歌时,学生学会了正确演唱这首歌曲后,我不失机会地问:“你在家中还能帮妈妈做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帮妈妈做饭,有的说帮妈妈做菜,有的说帮妈妈扫地等。我又问:“能不能把这首歌曲中帮妈妈洗手绢变成做别的事情呢?”“你能不能把歌词改一改,创作自己的音乐?”经过引导后,各组学生都活跃欲试。最后每小组都创编出了自己作品,其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扫地我也来,唰唰唰唰唰唰,真呀真干净!”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词,感到十分愉快和自豪,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创造的成功与喜悦。
3. 通过歌曲律动的创编,进行小品表演
用身体动作、语言表达等形式表现歌曲的内容、背景及寓意,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好动、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想象力,挖掘学生创造潜能是良好的渠道。在学习《卖报歌》时,我没有先教学生唱歌,而是利用影片《闪闪红星》中潘冬子的苦难童年去感染他们,让他们讲从老一辈那里听到的解放前儿童生活状况的故事。同时,通过演小品剧的形式让他们去感受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
首先,把学生分成组,讨论怎么扮演报童的一天,组长是导演,负责安排本组成员扮演的角色,各组通过讨论分析后,我播放歌曲《卖报歌》的录音,学生分组表演。扮演报童的学生听到歌中唱到“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时,蹲到地上呜呜地“哭”起来,口里还念叨着“今天一份报也没卖出去,我吃什么呀?”扮演路上行走的先生、小姐们满脸傲气,表现出鄙视报童的神态,当报童问他们买不买报纸时,他们粗鲁地说:“去去去,讨厌”“不买,不买”等。各组都表演得很投入。表演之后再来唱这首歌,他们把自己感情就完全融入歌曲中,把报童“走不好,滑一跤,满身泥水惹人笑”的委屈心情和盼望光明会来到的心情都唱了出来。
4. 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一节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欣赏一首动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基础。例如,欣赏《骑竹马》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欣赏一遍,然后通过讲解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孩子的脑海中出现自己小时候拿根竹棍当马骑的情景,接着我又启示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从哪里感觉到小竹马在奔跑?你能边欣赏边用动作来模仿乐曲中的场面吗?”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许多学生边听边学起来,如形象的马蹄声、扬鞭策马的动作……他们都做得非常认真。就这样在丰富的想象中,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三、实践中体会自我,收获创新的果实
学生的创新,只有在活动实践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把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外部活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的过程。教学中能让学生操作的,我都让他们去实践去体会,从而表现自我,彰显个性,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我还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拓展音乐实践活动的空间,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音乐教育资源,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歌曲;编写音乐小报等,充分展现他们的审美体验,在欢快中赏析自己的创造艺术成果。
总之,音乐教师应该让师生真正地“动”起来,冲破传统的相对静止呆板的教与学,不断研究创新教法,运用科学手段,为孩子们创设自由、快乐、和谐的学习空间,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去播撒创新的种子。
(凌源市凌钢小学)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创新的成长土壤
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为,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感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鼓励支持和理解学生,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丝宽容的微笑,一句指导的话语,孩子都会感到安全和有信心。只有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才能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他们的创新精神才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发展起来。
二、激活创造性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
1. 通过创造性的节奏练习,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例如,在《金扁担》一课的节奏训练时,我只给出了节奏卡片,让学生自由创作,用多种形式表现这条节奏。学生有的轻敲桌面;有的拍手跺脚;有的边读节奏边画三角;还有的同学用自编的儿歌的形式画拍子朗读,节奏准确,句子押韵上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还不断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这样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地想象,使简单的音乐节奏充满了生气,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2. 通过曲、词的创编,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鼓励求异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养成。例如,我在教一年级《洗手绢》这首歌时,学生学会了正确演唱这首歌曲后,我不失机会地问:“你在家中还能帮妈妈做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帮妈妈做饭,有的说帮妈妈做菜,有的说帮妈妈扫地等。我又问:“能不能把这首歌曲中帮妈妈洗手绢变成做别的事情呢?”“你能不能把歌词改一改,创作自己的音乐?”经过引导后,各组学生都活跃欲试。最后每小组都创编出了自己作品,其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扫地我也来,唰唰唰唰唰唰,真呀真干净!”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词,感到十分愉快和自豪,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创造的成功与喜悦。
3. 通过歌曲律动的创编,进行小品表演
用身体动作、语言表达等形式表现歌曲的内容、背景及寓意,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好动、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想象力,挖掘学生创造潜能是良好的渠道。在学习《卖报歌》时,我没有先教学生唱歌,而是利用影片《闪闪红星》中潘冬子的苦难童年去感染他们,让他们讲从老一辈那里听到的解放前儿童生活状况的故事。同时,通过演小品剧的形式让他们去感受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
首先,把学生分成组,讨论怎么扮演报童的一天,组长是导演,负责安排本组成员扮演的角色,各组通过讨论分析后,我播放歌曲《卖报歌》的录音,学生分组表演。扮演报童的学生听到歌中唱到“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时,蹲到地上呜呜地“哭”起来,口里还念叨着“今天一份报也没卖出去,我吃什么呀?”扮演路上行走的先生、小姐们满脸傲气,表现出鄙视报童的神态,当报童问他们买不买报纸时,他们粗鲁地说:“去去去,讨厌”“不买,不买”等。各组都表演得很投入。表演之后再来唱这首歌,他们把自己感情就完全融入歌曲中,把报童“走不好,滑一跤,满身泥水惹人笑”的委屈心情和盼望光明会来到的心情都唱了出来。
4. 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一节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欣赏一首动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基础。例如,欣赏《骑竹马》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欣赏一遍,然后通过讲解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孩子的脑海中出现自己小时候拿根竹棍当马骑的情景,接着我又启示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从哪里感觉到小竹马在奔跑?你能边欣赏边用动作来模仿乐曲中的场面吗?”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许多学生边听边学起来,如形象的马蹄声、扬鞭策马的动作……他们都做得非常认真。就这样在丰富的想象中,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三、实践中体会自我,收获创新的果实
学生的创新,只有在活动实践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把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外部活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的过程。教学中能让学生操作的,我都让他们去实践去体会,从而表现自我,彰显个性,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我还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拓展音乐实践活动的空间,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音乐教育资源,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歌曲;编写音乐小报等,充分展现他们的审美体验,在欢快中赏析自己的创造艺术成果。
总之,音乐教师应该让师生真正地“动”起来,冲破传统的相对静止呆板的教与学,不断研究创新教法,运用科学手段,为孩子们创设自由、快乐、和谐的学习空间,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去播撒创新的种子。
(凌源市凌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