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体现与转变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是在日常用语还是文学作品创作中,人称代词作为语言体系中的重要形式,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表达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体现与转变,以期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现代汉语 文学翻译 人称代词 体现与转变
  在文学作品中的语篇行文过程中,人称代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表达作用。基于功能语言学概念而言,人称代词是语篇内容中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不仅能起到极为直接的指向和替代作用,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照应功能,对于整体语篇的构建都能起到简洁语言表达的作用。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作品中,人称代词除了以上功能以外,还能够更为直接地表示语篇中的阅读线索和理解途径,能够帮助读者更为明确地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内容。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语言翻译领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称代词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与转变极具现实应用意义,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产生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人称代词的基本内容及重要作用
  在现代汉语文学之中,代词除了具备与名词相同的指代功能以外,还具备与其他语言单位一同构成同指关系的协同功能。曾有汉语言学家将代词归入“半虚词”范畴,这便是指代词的照应和协调功能。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这三类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人称代词是代词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形式,顾名思义,是指在人们进行称呼或称谓之时所用来代替的词语,具备明确的指向性和替代作用,其中指向性又可划分为近指和远指,用以针对性地运用在差异化的语境之中。人称代词在实际运用中又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即三身代词形式。总而言之,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代词所能起到的作用包括指别性、照应性以及协同统筹功能,这在实际文学表达过程中可将不同事物进行多样化的表達和展现,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效果。另外,在现代汉语的表述规则中,人称代词并未被分为主格和宾格,同时与英语表述规则相比,人称代词所有格的使用频率相对较少。现代汉语的常规指代应用过程中使用显性人称代词较少,更多地是以“零代词”为主,另外还有“名词复现”的运用。
  二、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体现
  对于现代汉语文学翻译学习而言,语料库是极为重要的资料来源。语料库中大量语言材料基于计算机网络组织而成,均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使用过的真实语言信息。在针对语料库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发现在小说类型的文学作品之中,包括汉语或英语文学作品,人称代词的体现较为频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这主要在于小说文学作品的语料库中经常会涉及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沟通,这便极大增大了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在研究语料库的过程中,可分析出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体现。
  (一)人称代词在英语文学和汉语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运用
  在英语和汉语的不同语言体系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及底蕴沉淀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语言作为文化的直接体现形式,这对于不同背景下的运用也带来了较大的差异影响。就整体而言,相较于我国汉语文学原创作品,人称代词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更为广泛和寻常。据众多理论文献以及语料库分析数据显示,英语文学中人称代词的运用频率远高于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甚至高出了几倍。以“它”即英语中的“it”为例,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汉语体系中并不习惯于使用这一类型的人称代词,因此使用效率较低。这主要在于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人称代词it除了能够充当代词,另外还能作为强调词、先行词以及虚义词等功能作用,这是与汉语语言及使用习惯较为差异的地方。但在汉语文学翻译中,我(I,me),他(he,him)使用频率较高,这主要是在于英语文学中涉及的第一人称代词形式(I,me)使用频率较汉语相比更高,这也与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和原创作品中的不同运用
  现代汉语文学翻译和汉语原创作品不同,翻译作品是基于国外文学内容之上,需要尊重多元文化背景,同时又需要与汉语语境进行融合,探索更符合原文意义及情感的翻译表达形式。人称代词等词语在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两者的运用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前文所提及,由于汉语表达习惯以及语法规则的限制,人称代词“it”的使用频率较少,同时也不具备英语表达中的其他衍生功能作用。但从其他角度而言,现代汉语文学翻译和原创作品两者之间的人称代词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其中的差异性主要集中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运用频率及运用语境。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更加注重人称代词运用的准确指代性和照应性,相较于此,汉语原创文学作品则更加重视原词复现的实际运用和展现效果。
  三、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转变
  (一)人称代词运用的意识转变
  在传统的汉语文学翻译过程中,对于人称代词的运用多集中于单一化语言字码的转变,其实际运用完全取决于外文原文的表述,过于遵循完整性原则,注重原文含义及情感的完全保留和真实体现。而在当前现代汉语文学翻译过程中,对于人称代词的运用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的运用更加灵活,在保障完整性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简洁明了的表达,在重现真实的基础上更加遵循汉语体系的规范性。针对这一转变,翻译从业者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对人称代词在汉语和其他语言体系中的运用极为熟悉,无论是在人称代词的插入、使用,还是省略和删除,都需要更加科学和合理,在确保翻译内容完整表达的基础上通过人称代词的合理运用进一步增强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和深刻性,以更加适宜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的翻译方式进行意义传达。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翻译人员具备极高的业务素养要求,这需要翻译工作者具备元语用意识,同时能够熟练运用从而更好地实现翻译工作的目的。实质上翻译者在充分运用元语用意识,不仅能更为合理地运用人称代词,也能将作者的写作情感和立场态度进行更为适宜的翻译表达,引导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意义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二)语言运用的时代变化
  与其他语言,比如与英语相比,汉语体系具备不同的文化背景内涵、语言结构以及使用规则,这对于语言表述而言,可能衔接和传达的内容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在语言结构的衔接处则可能存在差异性。同时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就翻译作品而言也存在一定的时代变化。传统汉语文学作品翻译更加注重完整性,但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则更加重视异化运用所带来的阅读效果。以人称代词中第三人称为例,现代白话文时期,“他“是一个统称概念,包括男性、女性以及其他事物代词的统称。但自现代白话文开创时期以来,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伊“开始独立出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如今常用的人称代词“她”。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在表述过程中具备朦胧表达的功用,例如无法判断性别的情况下会使用”他“,表示复数时会使用”他们“。由于我国汉语中第三人称存在同音问题,这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混淆,如出现人物众多需要进行区分的情况则会出现较为尴尬的翻译困难。
  (三)人称代词的复现频率
  人称代词的复现频率是指其在翻译作品中的出現次数及使用语境,复现值越高,距离越大,这意味着某一个人称代词与其他复现的人称代词会存在一些区别。同样还是以第三人称为例,实质上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作品中出现的人称代词频率较高,第三人称更是其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在翻译作品中第三人称的复现频率并不高。这与我国汉语原创文学作品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一方面在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习惯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则在于为了更加符合我国汉语阅读习惯所做的调整和转变。在汉语体系中,人称代词的灵形回指情况较多,这可以有效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价值。通过了解人称代词的转变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四、结语
  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语篇内容中的体现形式更加明确,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称代词在文学翻译作品的语篇运用中也不断发生着转变,这实质上是语言的必经发展过程,但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则会带来趋避性的影响,这需要引起翻译人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胡稹.也谈文体与翻译——兼与林璋商榷[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1):119-127.
  [2] 刘利梅.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与转变
  [J].语文建设,2016(30):79-80.
  [3] 梁晓慧.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J].文学教育(下),2016(11):134-135.
  [4] 朱寿桐.翻译语体与汉语新小说[J].小说评论,2016(6):72-79.
  [5] 张绘.汉语翻译文学中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的显化及变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1-123.
  [6] 何雅媚.“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翻译审美[J].中国翻译,2010(4):56-60.
  [7] 王克非,胡显耀.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J].中国外语,2010(4):16-21.
  [8] 李春蓉.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衔接手段翻译探讨——以反身代词“自己”的翻译转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6-119.
  [9] 杨晓新.现代汉语“文学”一词语源及译名考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53-59.
  [10] 孙丽.描写交际翻译学视角下小说人称代词翻译的欧化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41-45.
其他文献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首都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
摘 要:顺应理论对典籍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典籍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是译者基于语境,选择合适的译语对原语的语言结构进行顺应的动态交际过程。本文以《论语》为分析文本,从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两个方面来探析《论语》英译。  关键词:顺应理论 《论语》 语境关系 语言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合作项目(L15EYY005)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认知语用翻译研
佘诗曼是香港演艺圈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从《碧血剑》里的阿九、《火舞黄沙》里的春分、《金枝欲孽》里的尔淳、《使徒行者》里的钉姐,再到热播清宫剧《延禧攻略》里的娴妃,佘诗曼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掷地有声。被称为“TVB最后一位当家花旦”的她,却很少有人知道她坎坷的演艺之路。她从零演技一步步稳扎稳打,走到“一姐”位置,付出了鲜为人知的努力与艰辛。  走上坎坷的演艺之路  1975年,佘诗曼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唐代社会出现大批落第士子,他们所述诗歌反映了落第者的行为活动和心理状态。傅璇琮说:“唐人以科举为题材的诗篇,还是以写落第的作品为最好。”[1] 落第诗反映了当时落第士子的生活及其心态。对待落第,每人的态度都有所不同。有的矢志不渝考科举,有的失意归隐避山林,有的尊崇道士求学仙,有的进入幕府做幕僚。随着他们各自的选择,士人的心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本篇论文从落第原因、落
你是怎样吃薯条的?  A.不蘸醬,直接吃薯条。  B.将番茄酱挤在干净的容器上,然后用薯条蘸着品尝。  C.将番茄酱包沿线撕开,把薯条放入其中蘸酱,然后品尝。  D.将番茄酱包开一个小口,把酱一点点地挤到薯条上,然后品尝。  A.此种吃法的人,多不修边幅、不谙世事,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然而他们多有较高的智商,天赋过人,往往不用多少努力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就。不过这类人往往惰于奋斗,只要能保证基本生
期刊
摘 要:对东亚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属于区域文学研究的范畴,区域文学研究不同于单一的国别文学研究,也不同于两个国家文学的比较研究。在复杂的文学交织现象中,寻找一个共同的主题,成为区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选取穆时英、横光利一与李箱为代表的东亚各国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作家,以结核病作为共同的切入点,是东亚文学研究的一个微观视角。同时借助这一微观视角,探讨东亚早期现代主义文
对标管理工作能够不断促使企业在对标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企业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学习行业内先进企业的经验,逐步提升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笔者首先,从对标管理工作的涵义入手,分析对标管理种类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对标管理工作体系构建原则和对标工作的原则进行分析;最后,对企业加强对标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各企业内都开始应用对标管理,对标管理的实质就是要求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玻璃丝,为杨白花①。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②。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