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 课堂思维 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那么,采用哪些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呢?笔者整理、概括成以下几条,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新课改下,老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使学生消除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处于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就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注意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式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可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才可能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在这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要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鼓励他们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从而激活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的多向交流是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进而闪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基础。
二、巧设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活跃使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思维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的启发才能达到积极思维的程度。而思维的活动往往使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但必须注意杜绝“满堂问”,因为它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厌倦,导致学生的思维游离与于课堂之外。
教师的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把它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探究把它们逐一解决。
三、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探索、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数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欲,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四、训练优化、调动热情
教学活动中,教师须全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课堂练习更加重要。因为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基础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深度就有所不同。如果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统一布置要求,势必会让学得好的学生觉得太简单,没有意思,让学得差的学生觉得太难,无所适从。因此,要使课堂训练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训练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创造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参与的课堂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选编练习时,教师可选编几个“题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这样具有弹性的练习方式,不仅使学生有了做的自由,提高了训练效率,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善于教会学生判断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思维
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如果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正确性加以判断、加以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要做到这点,除了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外,还应教会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什么”,特别时经常问自己,题目还有没有别的解法,题目还能不能变化、引申,即进行“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思考,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显然,这是从正面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还要注意,教学中搞一题多解,解法的安排应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由笨拙到巧妙,否则,不仅学生越听越不爱听,没有兴趣,更主要的时学生看不出解题时思维之变化,思维之发展,思维之深化。反过来,利用学生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特别是概念教学中的反例、例题教学中的错解,来矫正学生错误的思维,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正确的解法是什么,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正确性的常用方法。
六、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策略,并善于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监控”自己的策略,从而及时换用更有效的思维策略,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动脑是不可能的;从一个理性认识过度到另一个理性认识,如果不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更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不想不能懂”。参与动脑的重要途径就是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定理的证明,应用题的分析过程等。当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还必须为学生创造动脑的条件。
关键词:中学生 课堂思维 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那么,采用哪些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呢?笔者整理、概括成以下几条,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新课改下,老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使学生消除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处于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就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注意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式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可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才可能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在这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要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鼓励他们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从而激活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的多向交流是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进而闪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基础。
二、巧设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活跃使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思维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的启发才能达到积极思维的程度。而思维的活动往往使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但必须注意杜绝“满堂问”,因为它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厌倦,导致学生的思维游离与于课堂之外。
教师的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把它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探究把它们逐一解决。
三、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探索、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数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欲,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四、训练优化、调动热情
教学活动中,教师须全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课堂练习更加重要。因为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基础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深度就有所不同。如果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统一布置要求,势必会让学得好的学生觉得太简单,没有意思,让学得差的学生觉得太难,无所适从。因此,要使课堂训练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训练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创造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参与的课堂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选编练习时,教师可选编几个“题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这样具有弹性的练习方式,不仅使学生有了做的自由,提高了训练效率,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善于教会学生判断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思维
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如果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正确性加以判断、加以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要做到这点,除了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外,还应教会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什么”,特别时经常问自己,题目还有没有别的解法,题目还能不能变化、引申,即进行“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思考,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显然,这是从正面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还要注意,教学中搞一题多解,解法的安排应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由笨拙到巧妙,否则,不仅学生越听越不爱听,没有兴趣,更主要的时学生看不出解题时思维之变化,思维之发展,思维之深化。反过来,利用学生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特别是概念教学中的反例、例题教学中的错解,来矫正学生错误的思维,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正确的解法是什么,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正确性的常用方法。
六、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策略,并善于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监控”自己的策略,从而及时换用更有效的思维策略,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动脑是不可能的;从一个理性认识过度到另一个理性认识,如果不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更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不想不能懂”。参与动脑的重要途径就是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定理的证明,应用题的分析过程等。当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还必须为学生创造动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