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分析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入手,提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及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 ;提高 ;试析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锻炼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但是,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很令人担忧:方法不灵活,正确率不高;不会认真审题,提笔就算;对计算比较厌烦,缺乏持久的意志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必须先分析计算出错的原因。
一、注意点分散,审题仓促缺乏整体性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注意到的范围比较狭窄。例如,有的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结果是正确的,誊写到横式上却错了。观察题目往往只注意到独立的数字及运算符号,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经常因粗心导致各种错误。
二、概念模糊,感知随意,作业习惯差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只有概念明确才能判断正确,运算才会合乎逻辑,否则会引起计算错误。小学生的感知随意性大,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选择性,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如有的学生把16看作18,把“+”看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包括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确保验算等。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抄错数字、写错运算符号、无视括号等现象,是习惯没有完全养成的体现。
三、负迁移和思维倾向性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或比较熟悉部分等因素的强刺激作用,以至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知识忽略掉。如,15×6=90是一个强信息,很多学生在计算16×5时受到干扰而产生错误。思维倾向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小学生主要依赖感性经验的传递,计算时看不到题目的变化,以旧经验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学生习惯了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而见到 “9 – 5 =” 之类的题目,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得到“14”。
四、授课形式呆板 相当多的教师未能确立现代教学理念,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获得和熟练化,以至于学生被动、乏味地接受,成为演算的工具。教师把计算题生硬的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感觉到的是呆板的数字,感觉不到学习的快感,与老师没有共鸣。
数字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特别是小學低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计算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根据小学生好动这一心理特点,采用比赛、游戏、抢答、闯关等训练方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提高计算能力。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触类旁通,将口算、估算和笔算三种方式恰当融合小学的每个年级段始终强调学生口算的熟练度、准确度,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估算和笔算能力是在坚实的口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口算方法,更希望学生掌握优化后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速度。在现实生活中,估算其实是用得最多的计算。如买东西时,大家一般都估算总价;同时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结果正确与否常用的手段。所以,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及解决问题后的成绩感,促进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教师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一、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大大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利用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乘法竖式13×2”的计算步骤时,教师不必一味地讲计算方法,而是在主题图的帮助下让学生理解算理。通过“刚才有位学生说3乘2等于6,其实是指哪一部分啊?” “那么左边两个篮里的桃子怎样算?” 这两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景过程中。13乘2,分三步计算:先算3乘2,就是算右边两个筐里的6个桃;然后算一个10乘2,就是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最后把左右两个筐里的桃合起来,就是把20和6加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联系主题图,很直观的理解了原来抽象的算理,学得轻松,理解得透彻。
第二、鼓励算法多样化,赞赏最优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解答计算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思维方法和逻辑合理,就应加以肯定。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仔细地倾听、理解学生的算法,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鼓励和赞赏学生想出的不同算法,学生的计算热情才会高涨。学生思考“2×10 =”的计算方法,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或进行讨论。有些学生是用“两个10是20”得到结果,有的学生是在原有知识“2×9=18”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2得到结果,有的学生先算2×1=2,再在2的后面添上一个0得到20。在交流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算法进行优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可以用第三种方法来算,说清算理。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真诚的鼓励,以平等的身份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就会出现富有创意的方法。
第三、结合具体情境,实现计算教学和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结合。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教师生硬地塞给学生一道算式展开讲解,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学生始终觉得枯燥乏味,疑虑成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再现学生的生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计算课一改往日单调、枯燥的面孔,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并自始至终保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 ;提高 ;试析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锻炼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但是,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很令人担忧:方法不灵活,正确率不高;不会认真审题,提笔就算;对计算比较厌烦,缺乏持久的意志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必须先分析计算出错的原因。
一、注意点分散,审题仓促缺乏整体性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注意到的范围比较狭窄。例如,有的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结果是正确的,誊写到横式上却错了。观察题目往往只注意到独立的数字及运算符号,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经常因粗心导致各种错误。
二、概念模糊,感知随意,作业习惯差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只有概念明确才能判断正确,运算才会合乎逻辑,否则会引起计算错误。小学生的感知随意性大,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选择性,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如有的学生把16看作18,把“+”看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包括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确保验算等。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抄错数字、写错运算符号、无视括号等现象,是习惯没有完全养成的体现。
三、负迁移和思维倾向性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或比较熟悉部分等因素的强刺激作用,以至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知识忽略掉。如,15×6=90是一个强信息,很多学生在计算16×5时受到干扰而产生错误。思维倾向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小学生主要依赖感性经验的传递,计算时看不到题目的变化,以旧经验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学生习惯了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而见到 “9 – 5 =” 之类的题目,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得到“14”。
四、授课形式呆板 相当多的教师未能确立现代教学理念,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获得和熟练化,以至于学生被动、乏味地接受,成为演算的工具。教师把计算题生硬的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感觉到的是呆板的数字,感觉不到学习的快感,与老师没有共鸣。
数字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特别是小學低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计算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根据小学生好动这一心理特点,采用比赛、游戏、抢答、闯关等训练方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提高计算能力。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触类旁通,将口算、估算和笔算三种方式恰当融合小学的每个年级段始终强调学生口算的熟练度、准确度,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估算和笔算能力是在坚实的口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口算方法,更希望学生掌握优化后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速度。在现实生活中,估算其实是用得最多的计算。如买东西时,大家一般都估算总价;同时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结果正确与否常用的手段。所以,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及解决问题后的成绩感,促进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教师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一、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大大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利用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乘法竖式13×2”的计算步骤时,教师不必一味地讲计算方法,而是在主题图的帮助下让学生理解算理。通过“刚才有位学生说3乘2等于6,其实是指哪一部分啊?” “那么左边两个篮里的桃子怎样算?” 这两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景过程中。13乘2,分三步计算:先算3乘2,就是算右边两个筐里的6个桃;然后算一个10乘2,就是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最后把左右两个筐里的桃合起来,就是把20和6加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联系主题图,很直观的理解了原来抽象的算理,学得轻松,理解得透彻。
第二、鼓励算法多样化,赞赏最优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解答计算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思维方法和逻辑合理,就应加以肯定。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仔细地倾听、理解学生的算法,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鼓励和赞赏学生想出的不同算法,学生的计算热情才会高涨。学生思考“2×10 =”的计算方法,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或进行讨论。有些学生是用“两个10是20”得到结果,有的学生是在原有知识“2×9=18”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2得到结果,有的学生先算2×1=2,再在2的后面添上一个0得到20。在交流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算法进行优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可以用第三种方法来算,说清算理。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真诚的鼓励,以平等的身份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就会出现富有创意的方法。
第三、结合具体情境,实现计算教学和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结合。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教师生硬地塞给学生一道算式展开讲解,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学生始终觉得枯燥乏味,疑虑成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再现学生的生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计算课一改往日单调、枯燥的面孔,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并自始至终保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