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地理地图教学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之一。其中,探究性学习是中学地图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探究能力的不可替代性、探究主体的自主性、探究意识的创造性、认知情感的体验性为其突出特点。探究性学习是中学地图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图教学;探究性学习
一、中学地图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中学地理地图教学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之一。中学地理地图是在对中学地理知识真实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地理知识在时空上的形象综合。作为中学地理学习的重要文本——中学地理图册就是相关的中学地理地图的集合,是学习中学地理必备的重要参考。由此可见,中学地图教学在整个地理学科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中学地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地图是有着严格界定的地理术语,是指按照一定的法则,有选择地以二维或多维形式与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或其它星球)若干现象的图形或图像,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常见的地图往往用于反映地球上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对它们进行选择或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文字和颜色,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从一方面来看,学习中学地图实际上是以理解制图法则为先声,如对地图三要素即地图中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理解,对制图法则的把握是学习地图的基础;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学习地图有助于对其所依赖的制图法则进行理解、掌握与应用。
三、中学地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渗透于地图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起到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探究性学习强调探究能力的不可替代性、探究活动的自主性、探究过程的实践性、探究意识的创造性和认知情感的体验性。这些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与地图教学中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相得益彰。
(一)探究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探究性学习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能力与知识比较中的优势地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创设,情境安排,过程调节和结果预测,这就需要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储备加以整合,并与探究课题紧密联系并结合起来。通过假设、预测设定探究步骤,在此基础上创设条件并导向预定情境,使课题中的问题情景再现,通过对探究过程的调节,尤其是对影响问题情景再现的诸多条件的限制和变化,发现新的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并通过与预测结果的对比,发现探究过程的不足。这一过程中各种探究能力起到了主导作用,如知识整合能力、条件创设能力、过程协调能力、结果预测能力、结论对比能力以及知识整合能力。
强调地图教学中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将能力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地图是可以有无穷变化的信息体,单方面识记某一张具体的地图而没有本质规律即制图法则的准确把握,恐怕难有上佳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地图有复杂的分类系统,如按其区域范围可分为: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国家(地区)图、省区图、市县图等;按其专题可分为:自然图、人口图、经济图、政治图、文化图、历史图等;按其具体应用可分为:参考图、教学图、地形图、航空图、航海图、天文图、交通图、旅游图等,以及其他分类方式。加之各个区域的差异以及各区域的发展历程的差异,单一的识记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地图将无法穷尽地图的时空变化。当这些不同类型的复杂的地图集中反映于一张地图的时候,单一的识记也无法穷尽其中复杂的信息变化。因此,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判图、说图、画图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地图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已知,发现新知,培养能力,从而觅得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探究主体的自主性
地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寻求问题解答的个体。地图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而非传授者的包办代替或教师的过度主导,即强调学生在读图、析图、判图、说图、画图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的参与和操作上的自我决定性,但这并不排除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与环境的影响力。教师在一定情境中对学生的引导往往起到指向和促进作用;环境在探究过程中往往起到减缓或加速探究进程的作用。然而,最终对探究过程及探究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客观设计,对原有地图知识储备的有效提取与应用,以及主体意识的参与程度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因此,发挥学生的探究自主性是地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
(三)探究过程的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强调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因果联系,而非纯粹理论的建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必须以一定的探究活动为过程,是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再发现问题的过程。这是与探究性学习相对的另一种学习方法——接受性学习所不具备的。在地图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往往是在制图法则的理论基础上对具体地图的解析与判断,并以一定的工具,按照一定的规则并以文字或图形的形式将所得结论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直接反应了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由此可见,地图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实践性是其本身固有的内在属性。
(四)认知情感的体验性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并由此产生的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引起的积极变化。尽管接受性学习不无体验的存在,然而其体验是表浅的,主要通过想象与意会体验知识在书面表达情境中的意象,这是内化知识体系的图式呈现与反复。与此不同,探究性学习中的体验性则因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而更加深刻与明显。其感知对象的真实性与操作过程的实在性使得学生的认知更加完整与清晰,情感更加丰富,进而影响其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地图教学中,学生对各种地图的认知本身就是其对这些地图体验的反映。而在图式的不断建构过程中,随着对地图认知的深化,学生原有的情感或得到强化或发生转变。如学生对南极原有的认知是拥有大量淡水资源,但对其具体淡水储量则并无深刻的认知。通过对南极大陆剖面图的探究,直观地体验覆盖于南极大陆上的深厚冰盖,冰盖厚度达到1880米,结合南极大陆冰雪覆盖面积近1400万平方千米的已有认知,可以得出固体淡水在南极的惊人储量,从而强化学生对南极大陆巨大淡水储量的认知。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地图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的体验。
四、结语
在阐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与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建立起了一种以个人为主体,已有知识为理论基础,主观意向为内驱力,并借助一定工具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相对独立的探索式学习模式,是中学地图教学的主要方法。尽管探究性学习存在着诸多缺点与局限性,如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在短时间内无法大量获取有效知识;对学生所需的知识经验和探究能力要求较高;对设备条件和师资素质要求高等。然而,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中学地图教学中的地位应该得到巩固,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完善与改进。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图教学;探究性学习
一、中学地图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中学地理地图教学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之一。中学地理地图是在对中学地理知识真实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地理知识在时空上的形象综合。作为中学地理学习的重要文本——中学地理图册就是相关的中学地理地图的集合,是学习中学地理必备的重要参考。由此可见,中学地图教学在整个地理学科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中学地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地图是有着严格界定的地理术语,是指按照一定的法则,有选择地以二维或多维形式与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或其它星球)若干现象的图形或图像,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常见的地图往往用于反映地球上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对它们进行选择或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文字和颜色,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从一方面来看,学习中学地图实际上是以理解制图法则为先声,如对地图三要素即地图中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理解,对制图法则的把握是学习地图的基础;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学习地图有助于对其所依赖的制图法则进行理解、掌握与应用。
三、中学地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渗透于地图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起到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探究性学习强调探究能力的不可替代性、探究活动的自主性、探究过程的实践性、探究意识的创造性和认知情感的体验性。这些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与地图教学中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相得益彰。
(一)探究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探究性学习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能力与知识比较中的优势地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创设,情境安排,过程调节和结果预测,这就需要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储备加以整合,并与探究课题紧密联系并结合起来。通过假设、预测设定探究步骤,在此基础上创设条件并导向预定情境,使课题中的问题情景再现,通过对探究过程的调节,尤其是对影响问题情景再现的诸多条件的限制和变化,发现新的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并通过与预测结果的对比,发现探究过程的不足。这一过程中各种探究能力起到了主导作用,如知识整合能力、条件创设能力、过程协调能力、结果预测能力、结论对比能力以及知识整合能力。
强调地图教学中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将能力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地图是可以有无穷变化的信息体,单方面识记某一张具体的地图而没有本质规律即制图法则的准确把握,恐怕难有上佳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地图有复杂的分类系统,如按其区域范围可分为: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国家(地区)图、省区图、市县图等;按其专题可分为:自然图、人口图、经济图、政治图、文化图、历史图等;按其具体应用可分为:参考图、教学图、地形图、航空图、航海图、天文图、交通图、旅游图等,以及其他分类方式。加之各个区域的差异以及各区域的发展历程的差异,单一的识记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地图将无法穷尽地图的时空变化。当这些不同类型的复杂的地图集中反映于一张地图的时候,单一的识记也无法穷尽其中复杂的信息变化。因此,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判图、说图、画图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地图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已知,发现新知,培养能力,从而觅得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探究主体的自主性
地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寻求问题解答的个体。地图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而非传授者的包办代替或教师的过度主导,即强调学生在读图、析图、判图、说图、画图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的参与和操作上的自我决定性,但这并不排除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与环境的影响力。教师在一定情境中对学生的引导往往起到指向和促进作用;环境在探究过程中往往起到减缓或加速探究进程的作用。然而,最终对探究过程及探究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客观设计,对原有地图知识储备的有效提取与应用,以及主体意识的参与程度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因此,发挥学生的探究自主性是地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
(三)探究过程的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强调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因果联系,而非纯粹理论的建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必须以一定的探究活动为过程,是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再发现问题的过程。这是与探究性学习相对的另一种学习方法——接受性学习所不具备的。在地图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往往是在制图法则的理论基础上对具体地图的解析与判断,并以一定的工具,按照一定的规则并以文字或图形的形式将所得结论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直接反应了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由此可见,地图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实践性是其本身固有的内在属性。
(四)认知情感的体验性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并由此产生的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引起的积极变化。尽管接受性学习不无体验的存在,然而其体验是表浅的,主要通过想象与意会体验知识在书面表达情境中的意象,这是内化知识体系的图式呈现与反复。与此不同,探究性学习中的体验性则因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而更加深刻与明显。其感知对象的真实性与操作过程的实在性使得学生的认知更加完整与清晰,情感更加丰富,进而影响其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地图教学中,学生对各种地图的认知本身就是其对这些地图体验的反映。而在图式的不断建构过程中,随着对地图认知的深化,学生原有的情感或得到强化或发生转变。如学生对南极原有的认知是拥有大量淡水资源,但对其具体淡水储量则并无深刻的认知。通过对南极大陆剖面图的探究,直观地体验覆盖于南极大陆上的深厚冰盖,冰盖厚度达到1880米,结合南极大陆冰雪覆盖面积近1400万平方千米的已有认知,可以得出固体淡水在南极的惊人储量,从而强化学生对南极大陆巨大淡水储量的认知。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地图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的体验。
四、结语
在阐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与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建立起了一种以个人为主体,已有知识为理论基础,主观意向为内驱力,并借助一定工具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相对独立的探索式学习模式,是中学地图教学的主要方法。尽管探究性学习存在着诸多缺点与局限性,如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在短时间内无法大量获取有效知识;对学生所需的知识经验和探究能力要求较高;对设备条件和师资素质要求高等。然而,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中学地图教学中的地位应该得到巩固,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完善与改进。